黑天鹅的警示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黑天鹅,警示,日本,地震
  • 发布时间:2011-04-18 13:50
  绝对安全是一个初期投资十分廉价、维护成本却异常高昂的概念。

  黑天鹅再度降临,这一次令人极度悲恸。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里氏8.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等一系列次生灾难,造成超过9000人遇难。在天灾面前,日本国民表现得井井有条、训练有素,他们悲伤但适可而止,冷静而恰如其分,以高度的自律和自制实现了高效的自救,在地球板块的剧烈碰撞运动中,整个社会只付出极小的动荡成本。

  但地震随后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还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脆弱。在地震发生大约几小时后,距离东京以北约150英里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因为冷却系统断电而陷入危机,随后发生的氢气爆炸让核辐射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日本上空,并蔓延至邻近国家。随着事态的恶化,这场衍生灾难的负面影响可能甚至会超过地震本身。

  跟以往的安全事故一样,人们一定会寻找核泄漏发生的原因和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的当事人,但跟切尔诺贝利和三里岛等历史重大核灾不一样的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件中人为因素的成分并不多。日本的基础设施和监管架构已经预先考虑了未来150年可能发生的地震,包括海啸、供电中断在内考验应急能力的各种可预见状况,此次都成为了严峻现实。而福岛核电站在经过了高达设计抗震威力8.2级5倍威力地震的(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8.9级地震是约8.2级的5倍)冲击之后没有明显毁损,并成功关闭所有反应堆,符合了核电站设计哲学中的安全底线原则,即便发生了最坏情况,也不会造成真正的核灾难。

  但这没有减少人们的恐慌和愤怒,一方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核辐射无疑加重了人们的忧惧心理,人们没有办法从自己的感官体验上排除核辐射的存在;另一方面,此前当事公司对于以往操作失误的隐瞒经历和曾经许下的绝对安全承诺让它在灾难发生后信用尽失,人们从此前的盲目相信走向对立面——盲目不相信。

  之所以说此前是盲目相信,是因为东京电力公司曾作出的“绝对安全”承诺本来就不可信。“绝对”这个词在大众心目中自然是万无一失、百分之百的意思,但一个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却会问,这个绝对是哪种意义、哪个数量级上的绝对,99%,还是99.99%?品质管理中的六西格玛标准,其目标准确地来说是无缺陷率达到99.99966%以上,仍然不是“绝对”的绝对。

  工业化大生产将以往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中的随机性大大降低,同时也建立了现代人对于零误差、零缺陷的迷信。核泄漏事故所同时泄漏的真相是,我们的生活一直建立在一大堆概率之上,人们常常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来描述那些不被纳入日常考虑的小概率事件,为了超出正态分布几个标准方差之外的事件而付出的额外成本已经十分高昂,更不用说此前还未发生过的黑天鹅事件(重大而无法用经验来预估的小概率事件,正如在见到黑天鹅之前,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坦诚地说,100%的绝对性不仅仅在物理意义上无法实现,在经济意义上更是遥不可及。没有哪个航空公司能够提供绝对安全的飞行,也没有哪家食品公司能够提供绝对无害的产品。但这种表述毫无疑问会引发消费者的忧虑,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清晰明确的承诺,于是厂商经常会采用一个能够将说服成本降到最低的词——绝对,从而在客观上造成欺骗。使用这个词的初期投资十分廉价,但维护成本却异常高昂——一旦出事就只能不断地遮掩和欺骗,直至无法再欺瞒下去。

  日本的核能产业正是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况。作为全球唯一真正有过核战争受害经验的国家,日本国民对于原子能产业毫无疑问是有着深重忧惧的,但作为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又存在着不得不发展原子能产业的客观理由。因此,日本一直在民间反核组织的反对声浪和大财团的强力推进之间发展着自己的核电产业,在此次灾难发生之前,日本已经拥有55座核电站,发电总量占据日本供电总量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核能产业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对民众反复承诺其无法兑现的“绝对”安全,以换取民众对建设核电站的首肯;另一方面,在发生运营瑕疵时首先往往试图隐瞒,以避免引发民众对核能产业的进一步疑虑,但往往由此酿成更严重的事故。在此次核泄漏事件后,日本乃至全球的核能产业发展一定会受到严峻挑战,而核能产业的两难困境也会更加恶化。

  发展核能产业真的错了吗?即使福岛核电站最终造成一定的辐射灾害,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做出回答。地震让核辐射对于部分日本国民造成的健康威胁变得十分显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日本大规模采用火力发电等方式代替这部分原子能电力,由此造成的空气污染等自然环境影响势必会对另一部分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方式更加缓慢和隐性,也更加难以追究到直接当事人,由于这种社会机制而造成的悲剧绝不鲜见。

  这也正是此次核泄漏事故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核安全监管机构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考虑所有可预见的意外事件,同时为不可预见的意外来设置安全底线?我们的确能够为那些小概率事件建立更高级别的安全防范体系,但毫无疑问我们也会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这种成本一定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弥补。承认这一点并不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在那些可能造成极其重大和深远影响的产业中,只有在破除对于绝对的迷思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权衡(Trade-Off)。在公众心目中建立一种科学和理性的认知,初期投资成本也许会十分高昂,但后续成本却会低得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