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未来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量子点,纳米,材料,原理
  • 发布时间:2011-04-18 15:25
  宏观世界的经验在微观世界中将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量子效应。而纳米尺度的物质,往往会给世界带来惊人的变化,量子点也许就是最亮的那个“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厘米、分米和米作为基本单位的宏观世界。但是,如果我们有一部倍数足够高的显微镜,就能看到许多奇妙的东西。我们会看到任何物质的细微组成部分,而继续放大下去,还会看到,它们又都是由更小的物质组合而成。

  当我们继续放大显微镜,直到能够直接看到一个原子的时候,会看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实际上,“看”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方法探知,在这个以百亿分之一米为单位的空间尺度上,物质会变得相当陌生,粒子和波的界限开始混淆起来,我们在宏观世界积累而来的常识,将不再适用。

  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大块物质,可以被认为是连续的;这种连续性不仅仅表现在外观上,也同样表现在能量的释放上。然而,这种连续却只是大量原子所表现出的统计结果。在原子的尺度上,物质的能量将变成分立的能级,单个原子在受激向外发出能量时,只能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子。在这时,宏观物理效应将会失效,取而代之的则是量子效应。

  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做过一次名为《在底层的大量空间》的演讲。他预言,人类将可以把分子甚至原子做为基础原料,在最微观的空间构建物质。毕竟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而纳米尺度的物质,就足以给世界带来惊人的变化。

  量子点(QD,QuantumDots),就是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纳米材料之一。

  微小的荧光

  “量子点”这个名称是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家提出的,它是指一类特殊的纳米材料,往往是由砷化镓、硒化镉等半导体材料为核,外面包裹着另一种半导体材料而形成的微小颗粒。每个量子点颗粒的尺寸只有几纳米到数十纳米,包含了几十到数百万个原子。它是所谓的“零维”结构,内部的电子在各方向上的运动都受到局限,所以量子限域效应特别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它有着离散的能级结构。

  这种能级结构意味着,量子点可以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在吸收光子的能量后,量子点中的电子从稳定的低能级跃迁到不稳定的高能级,而在恢复稳定时,将会把能量以特定波长光子的方式放出。这种激发荧光的方式与其他半导体分子相似;而不同的是,量子点的荧光颜色,与其大小紧密相关:举例来说,当硒化镉量子点的粒径为2.1纳米时,将会发出蓝色的荧光;粒径5纳米时,荧光为绿色;而粒径在10纳米左右时,则会发出红光。

  和其他的荧光材料相比,量子点的荧光亮度强、光稳定性好,而且只需要使用单色光,就能激发出多种不同颜色。这些优势让量子点的应用研究成为了热门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量子点的概念被提出到现在的30余年中,几乎所有的半导体材料都已经被制成过相应的量子点,并且在生物医药、光感测元件、存储和计算设备领域都有了实验性的应用;而近期的一些尝试则把量子点更进一步地带到我们身边,例如让人们看到体内蛋白质分子的运动规律、制造出更清晰更省电的显示器件,甚至是让手机摄像头达到单反相机的效果。

  标亮细胞,治愈癌症

  常用的生物大分子检测方式是标记分析法,就是设法为不同的分子打上不同的标签,有点像是超市里每种不同的商品都有着不同的条形码一样。通过确认标记,就可以跟踪特定分子的活动。传统的标记方法有很多,而量子点荧光标记法,则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物学家就开始尝试使用量子点来检测生物活动,但是当时制备量子点的技术水平并不足以支持这种设想成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量子点荧光指针的领域才迅速发展起来。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这种技术,实现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直到机体水平的检测,涵盖了从DNA检测直到观察胚胎或者癌细胞发育等诸多应用领域。

  1998年,马塞尔.布鲁查兹和马里奥.莫里内发现,只要对量子点的表面进行恰当的修饰,就可以将其作为生物探针,探测活体细胞内的分子交换。在结合或传输过程中,这种方式并不会对细胞造成明显的干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分子水平上观察细胞的活动,对细胞活动的机制和方式获得更深的了解,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治愈疾病或者开发出特定的药物。

  三年后,印第安纳大学的韩明勇和高虎成功地用量子点标记了DNA遗传序列。他们将不同数量、不同荧光特征的量子点组合进高分子微球之中,证实了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对DNA的特定片段进行标记。理论上来说,只需要结合数种颜色和数种发光强度的量子点,就可以全部标记出人类所拥有的4万个基因;而每一种基因都可以有独特的颜色和光强编码,无疑拥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003年,高虎和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聂书明又再度拓展了量子点的使用范围,利用可成像的量子点标记活体中的癌细胞,并且证实了量子点标记并没有影响到细胞的生长发育。通过对癌细胞生长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将能够更有效地杀灭它们。

  事实上,新的方法现在已经初现端倪。2008年,时任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的高虎和聂书明合作,利用量子点向细胞内导入小分子干扰RNA,效率达到现有其他方法的10倍以上。小分子干扰RNA能够阻碍基因产生特定的蛋白质,从而治愈疾病。但是这项曾经荣获奥斯卡奖的发现,却因为干扰RNA的难以导入活体细胞而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

  虽然对于量子点为什么能够帮助干扰RNA进入细胞,人们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已经确认,这种方法对细胞的毒性,只有传统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方法可能并不会最终用于医疗;但是它的确指出了一个可行性很高的方向,也许可以帮助人们攻克一些遗传性疾病,以及治愈癌症。

  高质镜头,省电屏幕

  另一方面,量子点荧光的高强度和色彩纯净度,使其具有相当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量子点制品商业化的可能性,还有些激进的企业甚至已经拿出了样品。

  对硅谷的InVisage公司来说,今年的情人节是个好日子。在这天,InVisage获得了英特尔投资提供的C轮风险投资,这不仅意味着离上市更近了一步,也意味着这家公司开发的技术获得了英特尔这家芯片大厂的认可。

  2006年10月,InVisage公司成立。从成立那天开始,这家公司就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利用量子点技术,让手机摄像头能够拥有可媲美单反相机的拍摄效果。这种技术被命名为“量子胶片”(QuantumFilm),发明人就是公司的CTO,泰德.萨金特(TedSargent)。经历了三年多的研发时间,这家小公司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目前,在相机和手机上常用的感光设备无非两类: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虽然这两类器件都是利用硅片的光电效应成像,但是具体方式并不相同。CCD是将所有像素的电量依次导出,然后统一放大再输出成图片;而CMOS则是每个像素分别带有自己的放大器,直接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原理差异也就导致了结构和性能的差异,CCD的表面主要由光电元件组成,而CMOS每个像素表面都被光电元件、辅助电路和放大器分割成几个部分。相比而言,同尺寸的CCD的感光面积大、成像性能稳定但是成本高;CMOS更省电、成像速度更快而成本低,但是低端CMOS的成像效果并不如CCD——而这正是InVisage的出发点。

  量子胶片的原理,是在传统的CMOS上放置一层量子点薄膜。当光线射入镜头时,激发量子点发光,再将所有的光线集中到CMOS的感光面积上。这样,过去那些因为照射到线路上而损失的光线也能重新被利用起来,而量子点的高强光线能够让CMOS获得更多的电量,从而获得更好的对比度和画质。“图像传感器工业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增加像素数量上,有时会看不到更长远的东西。”InVisage公司CEO杰斯.李说,“量子胶片技术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图像质量,这才是了不起的创新。”

  测试结果表明,量子胶片能够为CMOS提升4倍的性能,已经逼近硅片光电转化效率的极限。英特尔投资正是看中了这一特色,才为这家公司投下巨资:“手机和手持设备的图像传感器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而InVisage将会从特别的角度获得不错的市场份额。”

  现在,InVisage已经投入了试生产,并且广泛寻找合作伙伴。随着手机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身的伙伴,这种高画质的手机镜头应该会受到更多的欢迎。

  也同样是对高画质的渴望,让韩国的三星电子在今年2月份,宣告了全球第一款4英寸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和广泛使用的液晶显示设备相比,量子点显示屏的颜色更纯粹、亮度更高、耗电只有液晶显示器的数分之一,而成本却只有液晶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的一半。

  与OLED显示器类似,量子点显示屏的每种颜色的像素都和一个薄膜发光二极管对应。二极管发光为量子点提供能量,激发量子点发出不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人眼中组合成一幅图像。由于量子点发光波长范围极窄,颜色非常纯粹,所以量子点显示器画面比液晶画面更加清新明亮。

  现在韩国几家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正在开发更大的量子点显示屏,希望能够应用到电视、电脑和手机之类的电子消费品上。虽然目前的技术还称不上完美,但是研究人员表示,大概在三年之内,就会研发出商业化的产品。

  对于今天这个以摩尔定律驱动的世界来说,三年差不多意味着一个新时代。也许这个新时代将会是以量子点的辉煌开始,而它为我们带来的将并不只是一点点荧光,而是通亮的坦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