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价房不应成为福利房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限价房,福利房,收入
  • 发布时间:2011-08-15 09:42
  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特殊种类——限价房首先被定位为“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这给无数“夹心层”寄予了厚望。

  同时,限价房又称限房价、限地价的“两限”商品房。是一种限价格限套型(面积)的商品房,主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是政府目前限制高房价的一种临时性举措,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适用房。

  但近日,有媒体曝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金融街金色漫香苑所配建的3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已被昌平区政府指定销售给入驻昌平区未来科技城的15家央企。

  这15家央企分别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电子、鞍山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粮、神华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核电、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限价商品房,最终却变成了央企福利房,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限价,本来是为了抑制房价快速上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谁想到,最后的结果,反而是连商品房本该具备的公平交易的基本属性,也被剥夺了。

  当初推经适房、限价房,各方就有不少担心,这或许会助长投机分子和某些特定阶层的投机、腐败机会。现实又一次证明,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

  限价房变身央企福利房

  按照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登记信息显示,2010年5月18日,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18亿元中标昌平区北七家工业区配套住宅项目用地,地块建筑面积23.47万平方米,其中3万平方米用于建设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并限价为1.35万元/平方米。

  上述信息显示,这3万平方米上建的中小套型,就是大家俗称的限价普通商品房。在同地段房价已经涨到1.8万元至2万元每平方米时,1.35万元的限价房,无疑让不少购房者都充满了期待。

  殊不知,限价房的奶酪,根本就与普通购房者没有一毛钱的干系。据报道,将于8月下旬开盘的该项目一期15栋楼,其中属于限价普通商品房的5栋,早已内定给了15家央企。也就是说,这批限价房乃是“非卖品”。

  毫无疑问,限价商品房归根到底,还是商品房。既然是商品房,从法理角度来讲,那就应该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被雪藏起来的商品房,那还能叫商品房吗?

  当然是。只不过由于各个方面的利益使然,它被人为地划定了交易的渠道,以及交易的对象。限价房,最终变成了15家央企的员工福利房。

  对此,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虽然,限价普通商品住宅政策在购买人群的界定上,存在着一定的政策空白,但内定情况的频繁出现,给政府的信誉、开发商形象以及房地产市场,都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今年3月的时候,北京市国土局副局长曾赞荣还公开表示,限价普通商品房属于商品房的范畴,优先解决具有北京户籍或在京工作及居住一定时间的非京籍人群的自住型、改善型需求。可见,国土部门当初批出这块地,完全是限价房的思路。

  事到如今变成非卖品,显然不是开发商能说了算的。多少家庭“望房兴叹”,但其所期待的限价房却变成了央企福利房。

  年薪几十万的中低收入者

  限价商品房的分配,可以与政策保障性的两限房有区别,但绝不能成为个别利益集团一己私利的手段。在土地出让环节,政府已经降低了土地收益,限价商品房比照限价房标准管理也未尝不可。

  无论适用哪一种标准,照顾中低收入者的大方向是需要坚持的。从这一点来说,把限价商品房划定给央企,就是彻底地把限价房惠及中低收入者的本意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2008年,北京即出台限价房管理办法,对准入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昌平区的标准是: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3人及以下家庭年收入在8.8万元及以下,总资产净值57万元及以下;4人及以上家庭年收入在11.6万元及以下,总资产净值在76万元及以下。

  这些央企的薪酬水平,虽然都极为隐秘,但这些央企大集团不乏上市公司,从旗下公司披露的年报中,还是能够窥见这些央企的大致薪酬水平的。

  如中海油总公司旗下的港交所上市公司中海油,2010年员工人均薪酬38.67万元;中石油2010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827.37亿元,即使将离退休人员也计算在内,其员工的年平均薪酬为13.43万元。

  可以看出,有些央企的员工平均薪酬远远超过以家庭为单位申请限价房的标准。但现在,他们却同那些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家庭争抢数量不多的限价房资源,显然是极为不公平的。

  限价商品房实际上是对保障房的补充,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若是按照“夹心层”的标准来判断,央企,尤其是垄断性央企的员工,是否有资格纳入保障范围,当然很令人质疑。

  当然,仅仅是因为限价房便宜并不能说明问题,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保障房的制度漏洞,以及执行、监管不力。

  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形成一个财力、权力交织混乱的保障房市场。而这样的危害远远大过高房价。

  《投资者报》评论员 华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