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基金王卫东:乐观者的五句投资经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王亚伟,王卫东,投资,通胀
  • 发布时间:2011-08-15 10:36
  “去年,在整个市场都为小盘股的盛宴而欢呼时,我们‘不幸’缺席。现在,我们回来了,寻找创业板‘苏宁’的时候到了。”

  这不乏激情的文字,出自新华基金投资总监王卫东撰写的三季度策略报告。今年以来至8月初,王卫东管理的新华优选成长回报率为2%,排在238只基金第4名,最近三年,该基金回报率为127%,仅次于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

  在《投资者报》记者和王卫东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印象颇深的是他身上的时代烙印: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宣传部给领导写发言稿;90年代初懵懂“下海”投身股市,三个月后开始写股评,后曾创办实业。最后他认定,股市才是自己的终极战场。

  了解王卫东,还不得不提到诗。

  在其祖籍安徽安庆,桐城派底蕴尚存,平常人家也大都保持“耕读传家”遗风,王卫东也不例外,甚至他连对投资的理解也来自古诗。

  背着父母“下海”

  人的想法总是难免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

  高中毕业后,王卫东的同学多选择去离家较近的复旦大学,原本想学经济学的王卫东无意中看到北大国际政治专业“外交家摇篮”的宣传,并被深深吸引。

  “那时候不怎么懂,感觉还不错,好男儿志在千里。”之后,他被北大对外关系学院法律系录取。

  步入课堂后,王卫东发现,真正吸引他的是厉以宁的讲座,是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而这些也几乎占据了他大部分课余时间。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庆一个区的宣传部,对于那时“稀缺”的北大毕业生而言,这份工作,王卫东自己并不满意。其间,他的日常工作有给领导写讲话稿、写新闻、编小报纸,以及做一些干部教育等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年代,有志向的年轻人随时准备“豁出去”干一番事业。

  身处这样环境,王卫东心也在燃烧着。大学毕业时,“下海”闯荡的念头已经滋生,然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文化重镇安庆依旧根深蒂固,怕父母伤心,王卫东还是乖乖回了家。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1993年初,股市迎来一波高潮,沪指最高达到1558点。那一年,王卫东申请停薪留职,背着父母在广东发展银行海南证券业务部找到一份薪水单薄的工作。

  进入刚刚起步的证券市场,王卫东坦言,一切都从零开始。

  “那时,市场上有关证券的书比较少,我几乎把海南能买到的证券书都看了。”

  进入广发银行海南证券业务部后,他从最基层的柜员干起,现在叫投资咨询,那时叫技术分析。两三个月后,王卫东开始给《海南特区报》等报纸写股评。

  “A股市场就这样,干两三个月就能写股评当专家了,那时候情况也一样。”

  当时,证券营业部还可以做自营,自1994年起,王卫东开始运作该营业部的几十万的自营盘。

  “那时候市场不好,也不挣钱。” 1993年5月开始,股市一路下滑,直跌到1994年中300多点才开始反弹,之后长期在500点 ̄900点之间拉锯。

  1998年春节过后,王卫东被调到广发证券总部做自营;2003年至2005年,赴上海华龙证券理财部任职,后因该部门整体搬迁至兰州而离开。

  创业后回归投资

  2001年至2005年,A股经历了长达5年的熊市,而房地产却暖意融融。离开华龙证券后,王卫东投身房地产,创办了青岛海东清置业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然而,这只是一时兴起。

  “如果那时候坚持做房地产,现在是不是已经暴富了?”听到这样的问题,王卫东笑了。他说,事后看容易,但当时并不容易,“只有有实力,又看到了机会,而且还敢下手的人才可以。”

  实事上,王卫东曾有两次短暂做实业的经历。早在安庆做宣传部干事之时,就流行党政机关办实业。当时,王卫东所在的宣传部创办了一个塑料厂,法人代表就是他本人。

  但在人、财、物、产供销等都不顺畅的情况下,注定以失败告终。

  “睡在厂子里也没搞好。” 王卫东回忆到。

  第一次体会到办实业之难,他因此树立了除“金融地产之外都不做”的信条,这为其以后走上证券投资道路埋下伏笔。

  2005年,王卫东再次创业,置身房地产,这让他再一次体会到创业的复杂和艰辛。

  “做惯了股票的人,就不愿意做实业了。”王卫东说,这个行业要求人天天喝酒,虽然只要能拿到地,坐着也能挣钱,但这个过程并非适合每个人。

  相比较而言,证券行业程序简单、自由,不用看别人的眼色,靠本事吃饭才是王卫东所痴迷的。两次创业经历,王卫东深感实业之不易,所以,这随后的二级市场投资中,在看待上市公司新项目的价值时,他往往很挑剔。

  “做一个成功的项目并不容易,想今天投一个项目,明天就有钱赚并不现实,即使有现成的技术,也需要假以时日。”

  经过了短暂的实业经历后,已进而立之年的王卫东把自己的人生最终定格在证券投资上。

  2006年底,王卫东加盟当时并不知名的新世纪基金公司(新华基金的前身),担任研究员,原来名片上“总经理”的字样变成了“分析员”。

  “我觉得人要能放下身段,既然自己选择了,就从头做起,至于待遇等不需要自己操心,因为市场化的行业和在政府机关不一样,只要做好了用不着自己开口”。

  初进新世纪基金,由于公司规模小,仅有三四位研究员,王卫东除了做策略外,同时还要研究其他同事覆盖不过来的煤炭、电力、纺织服装、农业、饮料等板块,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进行一番恶补。

  2008年国庆节后,王卫东被任命为公司投资部总监,半年后开始担任研究总监。2009年,其管理的新华优选成长以115%的回报夺得股票型基金亚军,新华旗下新华优选分红也是同类基金中的佼佼者。

  谈及对研究员的要求,王卫东说,投资世界里没有“如果”可言,所有的判断,都要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做出买卖建议,买方尤其如此,买方研究员必须从实战的角度去研究。

  乐观而不盲目

  “通胀是个长期问题,股票资产是最后的避风港,因为不可能所有资产都涨价,就股票不涨。现在上证综指才2600点左右,较十年前的2200点,才涨400点。”

  王卫东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自己对此也毫不掩饰。

  “对当下市场的判断,其实是人生观问题”。王卫东说,悲观者说,市场没有驱动上涨机会;乐观者则说,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

  王卫东反问,既然没有系统性风险,为什么不满仓呢?但另外一些人会讲,市场既然没有系统性机会,又何必满仓承受短期的风险呢?二季度末,王卫东管理的新华优选成长仓位高达94%,显然,他属于前者。

  “现在我也在想,从998点,到6000点,再到1600点,我们都走过来了,2001年开始的五年熊市也熬过来了,现在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困难?“我相信未来会更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但王卫东也说,并不是乐观主义者就看不到困难,“我也能看到困难,但我相信困难能解决”。

  同时,乐观并不等于盲目。

  2010年,王卫东多次在公开场合判断,“市场陷入‘成长性’误区。”他认为,“简单地把短暂的高成长等同于长期高成长,从而给予高估值,毫无疑问是严重透支了未来。

  也因此,新华基金几乎没有参与2010年的小盘股行情,但王卫东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压力,也没觉得伤心,因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常识得出的。

  “当绝大部分人都看好一个行业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此行业见顶了,上市公司、主题概念都一样。”这是王卫东的信条之一。

  指导投资的五句诗

  王卫东认为自己是个价值投资者,而在总结对投资的理解以及投资方法时,他用了五句诗来概括。

  “乱花渐欲迷人眼,咬定青山不动摇”。这分别是唐朝白居易和清朝郑燮的诗句。

  在王卫东看来,虽然市场每天都有机会,但是,成功并不在于抓住每一次机会,而在于如何拒绝诱惑。

  初入股市就研究了各种技术分析理论的他深刻体会到,技术分析并不能解决投资问题,“最终还要从宏观经济、企业的基本面出发进行价值投资,这能避免技术分析带来的追涨杀跌。”

  然而,好公司并不是衡量价值投资的唯一标准。王卫东认为,符合A股特点的价值投资应该是多元的,这应该包括主题、逆周期、重组、价值被低估以及有核心竞争力的股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王卫东看来,价值投资的另一层意思是寻找被别人忽略的机会,即隐藏着催化剂的公司。催化剂可能是重组计划、业绩拐点、产品创新、新管理层换任。

  “春江水暖鸭先知,方是河豚味美时”。要达到上述效果,需要有专业素养、眼光和前瞻性判断。王卫东认为,跟踪政策变化,寻找行业拐点至关重要,这除了需要独到的眼光和经验外,一个很重要的办法是逆向思维。

  “未来的变化趋势比当下的业绩更重要,这在周期性行业上尤为突出,周期性行业投资基本都是反周期的,即行业最好之时卖出,行业最差时介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卫东解释说,“源头活水”指的是做研究,包括草根研究,学习卖方的研究成果,到上市公司做调研,搞清楚企业上下游,“草根研究来自于日常生活,就像记者要时刻想着如何找到好的新闻点一样。”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忍者留其名”。王卫东相信,真正抓住机会的往往是少数耐得住寂寞、善于坚持的人。这正是新华基金2010年不被小盘股诱惑,坚定持有低估值股的信念所在。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