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投资,先治病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投资,泡沫
  • 发布时间:2011-09-19 13:37
  地球人已经挡不住中国富豪的金手指了,这表现在“国宝综合征”经历了元青花、明青花、清代彩瓷的三轮轰炸后依然热情不减。在人们不断质疑拍卖帝国还能抛出什么奇货时,中国书画登场了,掀起又一轮火热,以此说明艺术投资的基本盘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泡沫虽然大,但唱衰还有点早。

  鉴于泡沫总会破灭的,此处也提醒下:有病赶紧治。其实,关于“国宝综合征”的说法早已迷人眼、虐人心。说它是后“以藏养藏”时代兴起的,实在是低估了,“完璧归赵”讲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我也很没信心地表示,治疗“国宝综合征”同戒赌的难度差不多,一旦陷进去不把自己玩死几次,要罢手也难。

  想治这种病,简单点说,作为一个投资人得hold住。

  投资艺术品,讲究见多识广。退一步讲,亲身掌握某一门类的鉴定技术对投资者确有难度,但至少得看清楚投资哪类更有利,说白了别见着什么都当宝。这也如俗语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在专业鉴定技术上,依赖比本土奶粉更不靠谱的专家实属无奈,但最怕的还是自以为走了阳关道,实际却是独木桥。国外的古董商、潜水了大半辈子的收藏家,都没有热捧元朝之后的瓷器,却被国人一再以天价收入囊中,您就没觉出这其中有什么不对劲吗?且不论真正的宝贝,甚至这些瓷器当中的上等货还在外国人手里,死心眼了只收中国货,还乐意收中国假货,将分散投资风险的忠告弃置一边,如此想不开是为哪般呢?

  说到假货,这又是一桩。

  有种说法称,中国文物交易市场真品不过5%,这是将许多买家逼到海外的一个原因。可留洋镀层金的也未必是真,唐骏一个大活人的学历尚不可信,更别说文物交易本身就很隐秘。高仿品在交易中频现,这个做法并不是针对疯狂涌现的中国顾客的,有不少欧美老藏家也上过当受过骗:一些古董在“流亡”海外之前就是个赝品,几经波折之后,随着中国买家的热情高涨,最终又“回流”中国。故事好听但并不能保证它就是真。不幸当前适逢“国宝综合征”高发期,又加剧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之所以讲到前两点,为的就是要强大你的心脏。而这最终都是为了把好钱袋,闲钱也要买真品、精品,别去充抬高市价的那个“大头”。

  媒体、坊间流传着不少富豪投资失败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说到当初投资的目的,都是听说艺术品投资风险小、回报大,想在尚有闲钱时未雨绸缪,为日后资金出现问题时帮衬一把,所以买时毫不犹豫一掷千金,甚至跑到海外去当拍场壮士。以大头价买回不少“闲置物品”,不想真成了闲置,在艺术品市场整体还没进入寒冬前,先自己穿了一身湿棉袄。

  比如,2004年,德国科隆秋季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起拍价300欧元的康熙年间青花小瓷瓶,最终成交价抬到了40万欧元。这种夹杂着多种情绪买下的拍品,事后到底要如何“便宜”处理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十几亿的投资最终只有一两件藏品赚了甜头,其余全部囤积仓库,对浙江商人来说相信也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爱国情绪或说一种潜在的爱国情绪,是如何同艺术品投资行为纠缠在一起的,已经有无数前辈做过细致分析,甩开这种成因以及被媒体误解的种种“爱国说”不谈,从实际的市场操作来看,唯一能让投资者安慰的就是买家基数大,傻子也更多了。

  李心 /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