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尚有王湘绮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乱世,王湘绮,周柳燕,王闿运
  • 发布时间:2011-09-22 15:50
  ——读周柳燕的《王闿运的生平与文学创作》

  记得是1991年初秋,我陪马积高先生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查阅资料。其时,马先生正主持整理《湘绮楼诗文集》。在卷帙劬劳的间隙,谈起以后的王闿运研究,马先生抚卷叹息说:“这是桩难事!”

  窃以为,王氏研究之所以为难事者有三:一者王氏活了八十多岁,经历晚清民国,卷入各种政治漩涡,清流浊流,界定何易。二者此人一生勤奋治学,出入经史,雄渊宏博,仅马先生整理的诗文集就有两百多万字;学力不逮者,往往知难而返。三者王氏囿于时忌,诗文有时有意晦涩为之,据说只有其长子王代功能解,而不幸的是王代功又过早弃世,让杨钧、刘禺生等一班“粉丝”硕儒顿足抱憾。

  不意马老叹息二十年后,周柳燕教授的《王闿运的生平与文学创作》竟然问世,而且洋洋三十余万字,成就堪称不俗。

  一曰论世不俗。王闿运为近代大儒,而受谤于天下,无论其为文治学,抑或其教育思想、纵横之术,抑或其处世之道,都饱受时人与后人争议,褒贬之悬殊,不仅为近代历史所罕见,也令研究者畏难缩手。而周著却于急流险滩觅征途,在刀山剑林显功力。搜材既厚,考辨既明,观照既邃,结论遂觉坚实不可推移。如盛传曾国藩、胡林翼等汉人得到清廷重用,是王闿运向肃顺推荐,肃顺向咸丰帝保荐的结果。作者查阅了《清史稿》、《光宣以来诗坛旁记》、《汪辟疆说近代诗》、《世载堂杂忆》等相关典籍,感到“所见材料不能指向同一事实”。尤其王闿运在光绪五年二月七日的日记中明确说“了无其事,何世人之好刻画无盐也”,似乎可以将此事一笔勾销。但周著注意到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记叙肃顺被杀后诸有关人士的反应,还拈出王闿运《独行谣》“匡肃始谋帅,关防落东流”及王氏自注,又转引今人萧艾、李寿冈的相关议论,很有力地坐实了当年王氏推荐曾国藩的史实。这样于“排难解纠”中具见功力的地方,全书中还有很多,如关于《湘军志》的毁板,关于王闿运的资质,关于王闿运的交游(仅交游一项,周著列表就长达二十页)等等,凡聚讼纷纭处,就是作者学力缜密处,就是作者见大功力处。有诸多的见大功力处的书,才是一本上乘的学术力作。

  二曰论文不俗。所谓知人论世,作者在该书前半部分还原王氏的生存状况、心理心态,力图感其所感,想其所想,与其处于同一境界,以此把握王闿运创作的心理动因,为后半部分系统阐述王氏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历来对王闿运的文学创作毁誉不一,从总的趋势上看,毁多于誉,有些攻讦者还是当今颇具权威性的大家。对此,周著认为王氏本身学养、成就涉及多门。因此,作者将其诗文研究放在纵向的文学、学术、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进行论述,结合近代文学流变、学术特征、湖湘学风以及其生产经历,呈现其文学观形成的大致背景,认真梳理其诗文创作的基本态度,进而对其诗文创作的实绩和影响,做出符合事实与逻辑的评判。如针对有些评论家指责王闿运“汉魏六朝诗派”一味复古、拟古,周著就指出《独行谣》记载了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事件,历时二十余年,涉及的具体人物达二百余人。王氏用三十章的篇幅去涵盖那么纷乱的历史、繁多的人物、厚重的主题,并借助大篇幅的自注文字,与诗句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时空容量,视之为“独特之史乘”应不为过。通过对王氏拟古之作的系统分析,周著认为他“有意继承汉魏精神,使诗作切近现实社会,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体现了建安诗人那种悲凉慷慨的风格”。总之,周著对王闿运的各种文学成就(诗歌、词、散文、文论及史志)都做了全面论述,新知灼见,时如春花灿然。

  其实,王闿运是一个在乱世浊流中坚持独立的处世人格、学术品格、创作风格的人。乱世尚有王湘绮,惟恨无人作郑笺!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柳燕教授的《王闿运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是近年王氏研究难得一见的有创新力、有功力的专著。虽则有些地方略嫌孤文单证,但或为见闻所囿,或为材料固阙,应该都是可以理解的。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是一风华女子,而谋篇布局、行文遣句却无“雌音”,沉毅缜密,老到洗练。

  回忆二十年前马积高先生在社科院古籍室咳唾珠玉时,我还是一个中年学人;现今一本王氏研究的专著在手,自己却已垂垂老矣!往日纵谈今日笔,只是当时已惘然。

  且不说我以上对周著的推崇是耶非耶,马先生泉下有知,见到这本书会颇感欣慰的。这一点,我敢肯定。

  (周柳燕:《王闿运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湖南大学出版2010年版)

  陈书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