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答客问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哲学,科学,学问
  • 发布时间:2011-09-22 16:00
  问:现代科学对哲学有些什么影响?

  答:学哲学不能脱离科学而独立。虽然在西方古时学问就只是指哲学(philosophy),不谈什么科学(sciences),物理学和化学,直到现在的社会科学都是后来从哲学派分出来的。不过,现代谈哲学必须要不脱离这些科学才能落实,研究哲学的人应该要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相当认识。

  现代科学发展很广,可大区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又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分别。现今科学分工很细,学科学的人也只专长一门科学中的一小部分;我自己是专长物质科学里的物理学,所以只能针对物理学的影响而发言。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它的发展影响到很多门科学,现代物理学也事实上影响了哲学的发展,所以学哲学的人应该要对现代物理学多所认识。

  现代物理学与现代哲学相关的重要发展有二:一个是相对论,另外一个则是量子论,从相对论、量子论再进一步发展就是量子场论;这些发展都是跟哲学有关的。首先,人的直观并不可靠。比方,牛顿那时候直观地认为空间是绝对的,是延伸到无穷远的,而时间是一道流,绝对地一直流下去,这种时、空毫不相干的观念,被相对论推翻修正了。

  其次,就是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事实上都有它的限制,只适用于一定范围,这是现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学所得到的启示。以前总以为可以轻易地发现一个普适性原理──举例而言,牛顿力学未被推翻以前,以为它能适用于各种力学系统,而相对论发展之后,便知道速度快的系统就不适用。量子力学发展后,则在微观世界里它也不适用了。依此类推,很多物质世界的理论应该也不能适用于生命科学。以前有很多人要把物理学理论运用在社会科学,这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物理学与化学之间也都有相当大层次上的差异,化学适用的系统已经比物理学对象复杂得多,所以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科学都可能要用不同的语言。

  第三,现代物理学从量子论发展出所谓“互补相成观”与“整体观”。好比“光是什么?”这个问题,牛顿曾经说光是一群粒子而解释了一些现象;后来惠更斯、麦克斯威尔发展光的波动说,而且是电磁波,这些发展解释了更多现象。然而到上世纪初,又发现另外一些现象,甚至波动说也无法解释,而必须把光看做是一包包能量的东西。这里便出现一个大问题,粒子说与波动说本身是不能兼容的,而光怎么可能有时表现粒子现象,又有时表现波动现象?后来能把这种矛盾调和的看法便是:光就是光!要说是“粒子”或“波动”都只是人心中的一个图像,而硬要把它归类。换言之,我们若先选定了某个角度去观察,它当然就表现、呈现出那个样子──我以波动角度看它,它看出来便是波动,以一包包能量的角度去看它,它看出来便是一包包的能量。而事实上,它便是它;所以,它就是各种不同的角度观点综合体,不同观点是互补相成的。

  其实,以前哲学家老早就有这种看法,可是物理学家总以为他可以研究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古典物理就是这个观念;到现代,则从实验研究发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可能抛弃观察者与受观察者之间的关系而独立,换言之,我们研究的对象一定是主体跟客体互相的交涉。一个生命体,你看它全体是有生命的,你把它切开来他里面就是原子分子,便不是整体,也就没有了生命;小到一个原子也是一样,电子与质子结合成氢原子,结合以后就是氢原子,不复是电子加质子,它有它自己的个性。这便叫做整体观,这个观点对哲学一定很有影响。

  第四,现代科学家已经完全摆脱了定命观。在古典物理里,尤其像拉帕拉斯这个数学家,他讲得十分明确:你只要给我全世界粒子的初始位置跟速度,我就可以预测整个世界的未来,这是古典物理的机械定命观,现代物理学家则不这么认为。因为第一,量子物理的发展,认为凡未来的预测一定是概率式的,统计式的,这根源于微小世界物质本身的性质;第二,是即便根据古典物理牛顿力学,也不能精确预测未来,只要在方程式中加进一小点非线性的成分,便有可能无法预料未来。这门学问现在很流行,叫“紊乱学”(Chaos),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在古典物理早已有,只是以前研究古典物理没有在这方向上下功夫。

  这种新观点可能把以前相反的争执的一些哲学观点在更高层次上有一种综合,这对哲学的影响颇大。另外,现代科学家比较清楚知道科学是在干什么。以前的科学家,总把物理学看为是对客观存在世界“真理”的一种发现,现代自量子物理发展后便不作此想,反认为科学家发现的是现象,至于理论则是人的发明,任何理论本身都有其限制,不能宣称是真理。换言之,现代科学家对科学本身性质比较了解,就相对不会有泛科学观,也不会太有教条主义,这对哲学界应有所启示。

  总之,学哲学应该对科学多点认识,我深深感觉到我们中国,科学与哲学的交流太缺乏,以致于彼此都有误解。

  问:就哲学而言,其对自然科学有什么作用?

  答:科学的发展它背后都有哲学作基础的。讲一个简单事实,西方发展出现代科学,而不是在东方,这便与它的哲学基础有关系。简单而言,中国哲学比较注重天人合一,不忍去分析“有情的”宇宙,西方则倾向把天人分为二者,而人要胜天,便去分析它,便发展出科学。当然走了很长的路以后发现天人还是要合一。不过,过程里面他们发展出一个科学文明来,这是事实。这是就大方向来说的;就比较小的方面,牛顿的宇宙观、爱因斯坦的宇宙观,以致于量子力学的宇宙观。都各有其哲学背景在里头。所以,读自然科学想要有所成就的话,必须对哲学有些掌握。

  问:科学与哲学应如何实际的,积极的互相配合?

  答:实际上,第一就是鼓励主修科学的副修哲学,最好是再读哲学的研究所,我这里所谓科学是各方面科学──物理、数学、社会科学都是。另方面,便是读哲学的人最好选某一门科学作为副修,或者自己钻研多读某一门科学当然也是可以。其次,就是在学者教授的层次,应该要创造一些机会以多交流交换一些观点。可惜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很多;真正讲来,大部分学科学的人只对所研究对象有兴趣。不过还是有些人蛮关心的。我想哲学界也应该要求科学界,不要闭关自守,谈一谈现在科学讲了些什么。

  问:在现在社会中哲学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如何?并且,在这样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哲学未来走向为何?

  答:在现在社会中,哲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变迁很快,哲学家的步调跟不上;另外一方面则是哲学传播不及别的传播快。于是哲学家发现他很难领导世界,现在社会就变成各行其是,于是价值观混淆,趋向于混乱。我们需要哲学家出来整治综合,而要整治,便需要对科学先有所了解,也才能领导别人。所以哲学未来发展至少这三方面不能忽略:一个在“尽人之性”,第二是“尽物之性”,第三,借用司马迁的话,就是“究天人之际”。尽人之性也者,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尽物之性就是物质科学,究天人之际就是环境科学,这三种学问不可偏废。所以哲学家应在这三方向上,研究并综合三种学问,才能为现代世界提供一个比较健全的人生观。

  刘源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