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地区的龙崇拜以及对中土文化的影响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西域,龙,中土文化
  • 发布时间:2011-11-17 17:22
  龙崇拜是流行于中土、西域及印度的一种普遍信仰。如龟兹国有大龙池及金花王的传说,历史记载表明,龟兹国以龙为图腾,自认为是“龙种”;另一些则属于水域龙神的神话,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汉盘陀国(今天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城)“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有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怒,咒煞商人。盘陀王闻之,舍位与子,向乌场国学婆罗门咒。四年之中,尽得其术,还复王位,复咒池龙,龙变为人,悔过向王。即徙之葱岭山,去此池二千余里。”进入印度境内,龙王传说更是无处不在。在印度北部,只要是有水、有池的地方就有龙的传说。

  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较为原始的龙的观念,第一是兴风起雨之龙,第二是海王藏宝之龙。兴风起雨之龙主要盛行于西域以及印度西北这些以沙漠、高山地形为主的地区,对于龙的想象主要集中在能够制造旱涝和其他恶劣气候上。海王藏宝之龙则起源于印度南方的滨海地区。在这一地区有关龙的想象中,龙有金壁辉煌的龙宫,龙宫中有各种奇珍异宝,而大鹏金翅鸟则是其天敌。佛教中有关龙的观念显然是结合了这两大地区的神话后而形成的。

  西域龙文化很早就开始影响中土,而影响最大的则是与龙有关的杂耍方术。西域地区历来是方术杂技的输出国,在他们传入中土的各种杂耍方技中就有一种舞龙之术。据《后汉书》记载:“汉官典职曰:‘作九宾乐。舍利之兽从西方来,戏于庭,入前殿,激水化成比目鱼,嗽水作雾,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我国现在经常举行的“舞龙”表演,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一西来方技。

  另一种与龙有关的方术,就是用龙作为道具的祈雨之术。祭龙求雨是中土传统巫术,但西域祈雨之法与中土传统祈雨法不同,西域方士往往利用一条能够变化形状的龙形道具吸引信众。《太平广记》里就记载了方士祈雨的过程:“秦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咒者,临川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乃长数十丈。方士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乃取置壶中,以少水养之。外国常苦旱灾。于是方士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出卖之。一龙直金数十斛。举国会敛以顾之。直毕,乃发壶出龙。置渊中。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雨四集矣。”

  与中土传统巫术相比,这种西域方技更具有观赏性,能让人立竿见影地看到龙的变化,因此很快战胜了中土巫术而取得优势地位。来到中土的西域方士充分利用了这一方术技巧来争取信仰。如佛图澄祈水,其法是:“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来出。……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

  到了唐朝,祈雨已经成为摩尼派(源自波斯的古代宗教)法师的绝技之一。《旧唐书》记载:“贞元十五年(799),四月丁丑,以久旱令阴阳人法术祈雨。”所谓阴阳人,即摩尼派法师。摩尼派法师能够在祈雨法术中独占鳌头,同样是由于他采用了西域传统的咒龙祈雨法。

  西域地区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于一系列龙王龙女故事当中,如西域典型的龙女索夫传说。据《大唐西域记》载:(瞿萨旦那国都城)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其后断流,王深怪异。……王因回驾,祠祭河龙。忽有一龙女凌波而至曰:“我夫早丧,主命无从。所以河水绝流农人失利。王于国内选一贵臣,配我为夫,水流如昔……”王既回驾,(龙女爱慕的)大臣越席而跪对曰:“久已虚薄,谬当重任。常思报国,未遇其时。今而预选,敢塞深责。苟利万姓,何郄一臣?”王允所求。於是举国僚庶,鼓乐饮饯。其臣乃衣素服,乘白马,与王辞诀,敬谢国人。驱马入河,履水不溺,济乎中流,麾鞭画水,水为中开,自兹没矣……河水遂流,至今利用。这一传说在西域流传颇广,对中土的志怪传奇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唐朝传奇小说《柳毅传》和魏晋时期的《搜神记》中都有西域龙女索夫传说的影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