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武关 守卫关中的秦岭要塞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武关,秦岭,王朝,命运
  • 发布时间:2011-11-17 17:33
  从地图上看,武关位于秦岭东段的少习山下;从行政区划上看,武关位于今天的陕南丹凤县武关镇境内。

  自古以来,武关便以“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占据了武关,往北可从长江流域的南阳、襄阳直捣关中,势不可挡。在古代,武关对于秦岭南北的政治局势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意义。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武关从建立之日起就与战争结缘,千百年来,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都在关城下打响,而一场战役的胜败,往往就能决定某个王朝的盛衰兴亡。

  少习山下,4万平方米的关城

  从武关镇镇政府再往前走不远,就是武关的西门。假如没人告诉你,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路边矗立的一块夯土就是武关残存的城墙。“我小时候,东门和西门都还在,后来破坏得厉害,特别是‘文革’时期,几乎拆完了。”年已古稀的退休老教师田爵勋是土生土长的武关人,也是武关的研究专家。

  在田老的记忆里,武关东、西门城楼以及城墙的消失,并不是很久远的事,只不过,武关地理重要性的没落却已经很久了。如今,在武关东门到西门的关城古街上,早已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喧嚣激昂,街道两边尽是挂满玉米的古旧民居,街道上还有人们晾晒的衣物……漫漫雄关就这样隐没在市井炊烟里。

  武关民风淳朴,走在古街上,居民们会很主动地做起导游--哪里是西门,哪里是东门,哪里是南门。由于街道尚存,东门和西门原址还不难找到,但是南门则不知道已经成为谁家的宅基地了。人口一天天增加,村镇也在一天天扩大,原来是城墙的地方,大部分已经变成了“院墙”,只有仅存的夯土墙基还默默地呆在那里,告诉着人们这里曾经的沧桑……在武关镇,不可触摸的历史早已悄悄流走,年纪大的居民也许还知道一些武关的旧事,但他们的后辈们大多数已经不能理解武关,更不知道作为他们出生地的武关,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四大要塞之一。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杨亚长考证,武关关城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一路狂奔,从关城这头跑到那头其实也用不了5分钟时间。但就是这样一点地方,在历史上却常常重兵驻扎,成为南下巴楚的重要关口。武关地形险要,北依高峻的少习山,西、南、东紧临武关河深涧,“一夫守垒,万夫沉滞”之势不言而喻,古来便有“武关一掌闭秦中,湘郧江淮路不通”的诗句。

  正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往今来大小战事数以千计,所谓“武关漫血、枯骨成冢”的说法毫不夸张。每一次武关地区的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就是各式兵器,它们不仅是埋在地下,甚至还深深地嵌入了夯土城墙中。公元1973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专家在关城北面不足60平米的区域内,总共挖出古代兵器176件,其中青铜箭镞106支、弩机8具;剑、戟、戈、匕等共计62件。如此密集的战场兵器堆积,不仅考古学者们前所未见,同样也让世人感到震惊--那么,并不雄浑的武关关墙之下,究竟发生过怎样惨烈的战事?

  翻阅史籍,留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些记载: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在武关被秦劫持,被囚于咸阳;秦末汉初,刘邦领兵西至丹水(在今河南淅川),破武关,战蓝田,兵至灞上;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桓温伐前秦,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伐后秦,全都鏖战武关;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由白不信、李喜、崔德等率领,大破武关攻入陕西……

  “秦楚分界墙”见证的武关历史

  武关修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乱世。

  公元前490年,楚昭王为了抵御北方秦人的侵扰,下令首设武关,因选址在少习山下,武关起初的名字就叫“少习关”。依仗关隘天险,楚国在此与秦人反复拉锯,坚守了数十年。

  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向秦国倾斜--公元前422年,少习关失守,“关城附近500里”尽属秦国,为了向楚国炫耀武力,当时的秦灵公特地下令将少习关更名为“武关”。

  秦人占据武关后,迅速在此与楚国划定边界,并征发陕南上万民夫沿少习山、武关河一线修筑“秦楚分界墙”。高高的界墙张扬了秦人的武力,也让耻辱在楚人心中积聚,他们无数次试图收复失地,然而跨界的代价却是征战、流血和死亡--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顾群臣劝阻,入武关与秦昭襄王会面,结果却被秦国扣押,3年后客死异乡。狠辣的秦人一不做二不休,厉兵秣马,于公元前278年起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此后,楚国的大片疆土被秦国吞并,而武关东西那道长长的“秦楚分界墙”也逐渐失去了意义,从此湮没在山川河泽中。

  今天,在武关东面曾家沟村四道岭(又称吊桥岭)上还保留着最后一段秦楚分界墙,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直通到界墙之下。笔者在现场看到:墙体早已倾颓,很难再让人想象出它当初的模样,一块块的秦砖、瓦片散落四周,千年风雨的侵蚀让这些原本突兀、棱角十足的砖瓦变得古朴而柔和,甚至还折射着温润的光泽……阳光继续照耀着这片土地,这里不再是什么秦楚之界,所有的一切和周围的老树、山坡、小道融为一体,散发着悠然的历史气息。

  秦人一统中国后,作为拱卫关中的要塞之一,武关的战略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日渐提升。据史料记载,秦代常驻武关的士兵最高时曾达3万余人,试想一下,要维持这3万人的日常所需,每日要有多少粮草进入武关,又有多少民夫商贩出入关城?随这座关隘兴起的必然是一座人烟辐辏的城镇。

  这个猜想在2003年得到了印证,一个偶然的机会,考古人员在武关城内发现了4座秦代陶窑,并从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瓦当、筒瓦。以陶窑的规模和产量为依据,专家推断,当时的武关城工商业门类齐全,已然是一座中等大小的城市。拿今天的话来讲,称其为“陕南明珠”或许并不过分。

  然而,武关的一切繁荣在公元前209年戛然而止--这年七月,刘邦率大军西进关中,攻克武关。有证据显示,刘邦大军在攻陷武关后是进行了屠城的,“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而司马迁的记载语焉不详,加上后世又有许多史家为这位汉高祖文过饰非,真相便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武关是否惨遭屠戮?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始终有一点可以明了--大军过后关城仍在,而那座曾经繁华的武关城却从此灰飞烟灭。

  “中流砥柱”与王朝的命运

  攻克武关、入主关中,刘邦的雄图霸业渐露曙光。后来,也许是充分认识到了武关“雄关险地”的重要性,在位的12年中,刘邦六发命令扩建武关城--不仅提升了关城的武备,还在茫茫秦岭中开拓道路,将武关与汉帝国首都长安快捷地联系了起来。

  刘邦的苦心经营在30年后终见成效。公元前154年,西汉帝国东面的7个封国(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不到两个月内,战火便烧红了帝国的半壁江山,叛军兵锋直指长安。就在这紧要关头,大将周亚夫临危受命,他首先采纳了谋士赵涉的建议,更改原来的进军计划--率奇军经蓝田(今陕西蓝田)、出武关,奔袭千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河南洛阳,一举攻克洛阳武库(军械库),在叛军与关中长安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居功至伟,而他后来也承认,之所以能在出兵之初就能兵贵神速,抢在叛军之前拿下洛阳,平坦畅通的“武关道”功不可没。

  随后的数百年里,武关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战略地位:新莽时期,反对王莽的起义军攻克武关后,直驱长安,消灭了新莽政权;东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大将桓温统军北伐前秦,沿武关道经武关至蓝田,大败前秦军,屯军灞上;晋安帝时期,名将刘裕统兵四路北伐后秦,其中一路就是经过武关,沿武关道向西进逼,最终攻克长安,后秦灭亡。

  曾经的金戈铁马总容易惹人凭吊。唐朝初年,文人王启游览武关,留下了那篇著名的《武关赋》,其中“(武关)西连蜀汉之险,北通崤函之塞,世乱则厄守区宇,时清则流通内外”的评价非常中肯,被后世传颂。然而,王启同时也在《武关赋》中写道:“昔危时,屯千夫而莫守;今当盛日,置一卒以常闲”,表示了对当时武关承平日久,武备松弛的担忧。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7年),王启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年7月,吐蕃军队围困长安,一路溃逃的唐军向最后的庇护所武关涌来。可到了武关脚下,官军们失望了,这个昔日的雄关险隘已沦为陕南商道上的驿站,连值守的兵丁都在城下做起了买卖。“武关看来也是守不住了”--惊魄未定的唐军纷纷准备南逃,然而就在此时,一代名将郭子仪抵达武关,他聚拢残兵,重整武关,将这里作为抗击吐蕃的坚强堡垒。两个月后,郭子仪率军出关大战吐蕃,一举解了长安之围。

  在王朝、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武关总能发挥它“中流砥柱”的作用,唐代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看重武关,修缮扩建从未间断。特别是在清朝初年,为了加强戒备,朝廷特地从江西、湖北等地迁来大量人口屯驻武关,今天武关镇上的田、王、段、梁等几大姓就是当年军事移民的后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