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夫莫开的函谷关 每一块石头都沾着鲜血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函谷关,王朝,战争,命运
  • 发布时间:2011-11-17 17:31
  黄河进入河南灵宝境内之后,两岸更加丘峦起伏:北有中条山、南有崤山等险峻山脉,而在岸边,则有一条长140余里的深谷,由于“深险如函(木匣)”,因此这个深谷得名函谷,在函谷的谷底,是附近唯一 一条可以沟通东西的平坦道路。

  而著名的函谷关,就位于函谷道路的东头,由于这里地处在“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的险要位置,所以它成为了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成为了沟通长安和洛阳的锁钥。

  可以说,函谷关的得与失,决定着无数个王朝的命运。

  在历史上,函谷关是最血腥的杀戮场。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沾着鲜血,每一块石头都能让人领略一场战争……

  漫天桃花下的血与火

  “车不方轨,马不并鞍”的千年古道

  提到函谷关,必须要先从那条“车不方轨,马不并鞍”的函谷古道说起。

  函谷古道,其实是远古时期的洪水冲刷出来的一道优雅伤痕。这条长7.5公里的峡谷古道位于关城西边,远远看去,在峡谷的两旁,峰岩壁立,最高处可以达到70多米,最窄处却不到2米,因此才有了“车不方轨,马不并鞍”和“一泥丸而东封函谷”的说法。

  两千多年前的这条古道,曾有漫山桃花。史书中,峡谷中的一大片区域被称为“桃林塞”。这里最早的战事大概发生在商朝,距今3000多年,当时,武王伐纣的部队路经函谷关,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才得以顺利出塞与诸侯会师孟津。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函谷关一带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以示天下太平。

  实际上,函谷关真正从这漫山桃花中崛起的时间是在春秋时期。当时,以畜牧起家的秦人在东迁过程中选中了这处天险,开始建立关隘,从而让这里成为了中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函谷关边上的潼关,还只是函谷关的一个侧翼,还要等上几百年才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强秦的崛起,刺激了诸侯们的神经,他们的恐惧汇聚在一起,让函谷关迎来了战争。公元前318年,在楚怀王的号召下,六国组成联军伐秦,大军杀到函谷关下,碰到了秦军精锐最勇猛的抵抗,最后,秦军依靠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六国联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随后,秦国又相继在函谷关下打败了楚、赵、卫等多国联军,拉开了称霸天下的序幕。

  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那么,函谷关究竟能赋予守军什么样的威力呢?史学家史念海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旧时的函谷关植被非常茂盛,整个山间都是森林,“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天日”。外敌无论怎样入侵,都无法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施展战阵,往往是还未立足,就被如飞蝗一般的箭雨撂倒--前几年在关楼城门下,曾发现过“井式箭库遗址”,经考证,箭镞是战国时的制品。更有山民在谷中挖出一具人骨,上面有十几处箭伤,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

  当然,处于战国乱世之中的函谷关,也留下过不少让后人争论千年的趣事,比如著名的“鸡鸣狗盗”:相传,孟尝君当年正是在小偷与擅长口技者的帮助下,才最终敲开函谷关的大门跑回到齐国的。后人对他包养三千稀奇古怪门客的行为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是爱才的表现,也有人批判,如王安石就曾写出一篇《读孟尝君传》,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大意就是说你若视这些旁门左道,宵小之辈为人才,即使跑出这函谷关,那么真正的人才是不会为你所用的,天下也始终不是你的……

  西楚霸王的千年一误

  帝国决口与要塞的两次扩建

  在函谷关天险的帮助下,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大秦帝国。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秦帝国不到20年就土崩瓦解了,那从未失守的函谷关,在他死后竟也一次次被攻克。

  第一次击破函谷关的人,是陈胜起义军的大将周文,在他的率领下,义军几乎杀到了咸阳城下。函谷关成就了秦始皇天下一统的大业,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过,它终究还是没有守住秦帝国最后的光荣--统治内部出了问题,再险峻的雄关也没有用。

  而后,历史上那两位著名的“冤家”,也在函谷关前第一次碰撞,为数年后的楚汉战争埋下了最精彩的伏笔:公元前207年,刘邦绕道商洛地区的武关,率先进入关中。项羽杀至函谷关,抬头望见城楼上竟是刘家的军旗,大怒之下命令大将英布攻克函谷关进入关中,并在咸阳设下那桌闻名千古的鸿门宴--然而就在这个可能会改变历史的时刻,项羽却动摇了,失去了杀掉刘邦的最佳机会,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放走刘邦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后开始屠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尽收财宝美女回老家去了。当时,谋士范增曾建议他建都关中,紧握函谷关等要塞,但项羽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理由拒绝了。于是,在放弃函谷关后,一长串的重要事件随之而来:楚汉分界、暗渡陈仓、垓下之战……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唯有那记录他勇猛的诗句尚留人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建立汉帝国后,深知关中重要性,他定都关中后,又重兵驻扎函谷关,自此,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外,当时的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

  而函谷关第一次扩建事业,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当时,楼船将军杨仆因为自己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所以被别人称为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距函谷关150公里处的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关口,这就是现在的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

  函谷关的第二次扩建,也是在大汉末年,理由是为了战争。当时,曹操西征盘踞在汉中的张鲁,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他命令大将许褚在距函谷关5公里处开凿隧道,筑起一座新关楼,历史上,这里又被称为魏关,后来,它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

  消失的是天险

  没有消失的是传奇

  到了唐代,函谷关的地理位置依旧重要。但在那场给唐帝国心脏重重一击的安史之乱中,由于兵力问题,当时的唐军大将哥舒翰把战略防御重点从函谷关西移至潼关。

  所以,安禄山叛军才得以多次轻易越过函谷关。这之后,随着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哥舒翰死守潼关的计划也被迫转为全线出击,这位千古名将在痛哭一晚后,率军与叛军在函谷关西面的高原上展开决战,安禄山伏兵火攻,唐军大败,20万人只有8000人逃脱,成千上万的士兵在逃跑的过程中落入黄河,哥舒翰假降被杀,潼关、长安等地相继沦陷。

  此后,函谷关几乎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同题作文,不管谁来,都会发出怀古的幽思。宋之问、李白、杜牧、李商隐、白居易……其中,忧国忧民的杜甫从这里路过,更是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任上时,已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个年头。公元759年春天,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先后收复了长安与洛阳,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的60万军队,把叛军紧紧包围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县),形势非常有利。但由于唐皇昏庸无能,几十万大军又无一个统帅指挥,竟被叛将史思明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扭转恶劣的形势,需要马上扩充兵力,于是唐军就在函谷关至潼关一带,实行毫无章法的拉兵政策,不分男女老少,见到就抓。杜甫深为震惊,异常愤怒,一路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其中《石壕吏》就是他投宿函谷关附近的石壕村时所写的。而在桃林塞看到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时,他更是满心担忧地写道:“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大唐盛世随着这场叛乱一去不复返,空留在万千世代的传奇里。而函谷关,也从这场叛乱开始,军事地位开始逐渐淡出。

  不过,这千古要塞的战事并没有停息。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曾两出函谷关,与明军激战在关前的弘农涧河边,最后,明将左良玉败退陕州;辛亥革命时,张钫率起义的新军兵出陕西,与清军赵倜血战函谷关,最后打败清军进入中原……

  天险函谷关,在抗战中更是给予了日寇重创:1944年5月,日寇8万余人大举西犯,中国军队据守函谷关衡岭一带与日寇展开激战,毙伤敌军2000余名,使得日军未能西进一步,这就是有名的函谷关大战。正是这次战役,保住了关中大地。

  至今,在函谷关依旧能看到许多人前来祭祀在抗战中牺牲的英雄。曾经,笔者随一位当年的老兵参观函谷关,他指着前面山壁要我看,说那些坑坑凹凹的地方就是当初日军炮弹打出来的,还说,他当初骑的马就是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日本战马特别高大,人称东洋大马,和中国的马有些不同:“日本人到底没有打过去,否则西安就失守了,西安一失守,整个西北大后方也就完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