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州古城:废墟上的记忆

  凤州古城第一次出现在我视野的那天,嘉陵江上游笼罩在一场蒙蒙细雨里。

  那天下午,从凤县县城双石铺去凤州火车站的路上,快到龙口镇,一段逶迤的古城墙出现在嘉陵江南岸的山脚下。迷迷蒙蒙的雨雾中,依山修筑的城墙从公路旁一直绵延到半山腰。看起来已经破败不堪的东西两道城墙,紧紧依靠着南面高峻的山岭,残墙里边,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屋舍和郁郁葱葱的果园。

  汽车司机告诉我,那就是古凤州老城城墙,上世纪50年代被遗弃的。

  现在的凤县,是宝成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但在自商周王朝建都关中以来的很长时期,却成了关中去汉中和四川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关口。通往四川、汉中和天水的褒斜道、连云道、故道都从这里经过。解放后修建的宝成铁路,穿越秦岭隧道最集中的路段,就在宝鸡和凤县之间。所以古凤州城对于秦岭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交通位置。

  扼守南秦岭的战略交通要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早建立的几个县,好像都在秦岭一带。秦始皇之前,秦武公就在秦人故乡天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机构冀县,时间是在公元前668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创建大秦帝国的第一年,就在凤州设立了故道县。

  查阅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秦始皇对于至今都被夹在山谷之中的凤县战略意义的认识,是不是与秦人在此15年以前经褒斜道南下四川,灭蜀国,清剿巴人的经验有关呢?

  那天,我是要去秦岭南缘的略阳和剑门关,也就任凭这座淋在细雨里的古城遗迹在朦朦胧胧中与我擦肩而过。宝成铁路就从古老的城墙之间划开一道口子,从曾经商贾云集、客店林立的凤州古城的废墟上呼啸而过。

  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从北魏太和元年(477)……直到建国后的1951年,尽管兵家纷争,王朝更迭,这里均为州、郡、县的所在地。历史上曾管辖过远至四川广元一带及甘肃东南部,并作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续了1474年。

  古代的凤县一带,山大林密,原本没有多少人居住,但据《凤县县志》记载,在穿越秦岭的栈道开通后,栈道沿线客店、骡马店、饭馆和销售生活日用品的杂货铺越聚越多:“民国初年,凤州城有较大商号、银庄、银号十余家,杂货、布匹店十余家,油坊、酒店、染店亦生意兴隆。东关尤其繁荣,南来北往之商贾,住宿于此,大小客栈常常满员。”

  古凤县城所占据的连接陕、甘、川三省的交通位置,在给它带来此起彼伏的繁荣的同时,也让它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城毁人亡的灾难。现在的凤州古城遗迹,大体还在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建城的位置。但在元至正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的400年间,这座古城却屡毁屡建。毁城的原因是战乱,修葺的目的是在据守战略要道的同时,保证陕甘川之间商路畅通。公元1219年,金兵越秦岭南下时被毁的凤州城,直到时隔一百多年以后的元代,政府才有精力和财力修复。

  探访凤州古城

  两个月后,我再一次从大散关翻过秦岭,去凭吊那座荒草凄凄的古城残骸。我从黄牛铺下车,自红花铺一线南下,一步一步再次接近凤州城。到达凤州古城时,已经是午后。

  铁路和大致在民国时期公路基础上修建的宝汉公路一南一北,同时从古城墙之间穿过。下了汽车,一抬脚,就进了古凤州城。

  街巷里,遍地都是古城被毁时留下的古砖、残瓦和石条。过去的官署衙门没有了踪影,只剩下孤零零的文庙被围在民族小学院子里。凤县县城搬迁后一日日荒老的街道上,还有不少过去留下的老宅院。坐在街边纳凉的老人指着一座破旧的木楼说:“这里是以前的烟馆和妓院。”

  过去,交通要道上的城镇,无论规模大小,以大烟馆、妓院、赌场为代表的服务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行业被作为政府的一种税收来源,要照章纳税。据《凤县县志》记载,清朝和民国时期,凤州就设有专门征收烟土税的土药局。

  上世纪50年代初凤县县城搬迁到双石铺之后,曾经繁华一时的凤州城一天天冷落下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城里原有的广佛寺、清真寺和城隍庙被一毁而光。“大炼钢铁”时,广佛寺明代铸造的铁旗杆、城隍庙里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铁塔,也被炼了钢铁。

  在满是古老的残砖碎瓦,到处都有明清民居残败遗迹的大街上穿行,我感觉自己行走在一堆气息奄奄的废墟上。偶尔还能看到的几座老房子上,那精美的砖刻在向我提示一个辉煌、温文尔雅的过去,而推开紧闭的大门,遍地荒草和孤零零兀立在那里的残壁断墙,却散发出一股腐朽没落的死亡气息。

  冷落的村道里,懒洋洋躲在屋檐下纳凉的人们盲目地蹲踞在那里,满眼木然,对于正在日渐失去的古城的荣光没有一丝留恋。然而在查阅了《凤县县志》之后我才理解,对生活在这座黯淡的山间小城的百姓来说,小城的沉浮,仿佛就是它的宿命。

  战火中,凤州的兴衰沉浮

  历史上,凤州城的兴衰始终都和一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旦天下太平,升平日久,褒斜道、连云道商旅繁荣,这里便被提升为州郡,成为秦岭以南嘉陵江上游的经济文化中心;而一旦遭遇乱世,兵燹、匪患、灾荒使古道废弃,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凤州城便被降格,甚至废弃。

  1951年县城搬迁后,这座千年古城便衰败到了它在历史上的最低点--成了凤州镇的一个行政村。

  凤州城是一座土筑起来的城池。据《凤县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光维修城垣所花掉的白银,竟有16668两。凤州城最后一次城垣维修,是在清光绪年间。

  凤州城原来的城墙周长4华里,高2丈5尺,宽1丈5尺,有848堵砖垛和东、西、北3座城楼。从清朝末年开始,白莲教、太平军,以及各种农民暴动、土匪侵扰,使这里战祸连绵,到了民国时期,凤州古城已经伤痕累累。上世纪50年代初,县城搬走之后的50多年时光,使这座曾经抵挡过无数次战火的古城更加衰败不堪。宝汉公路从北城墙横穿而过,原有的北城墙已经不见一点痕迹。东西两侧城墙,在被宝成铁路撕开一道裂口之后,仍然带着满身伤残向后面的山岭延伸而去。古老的城垛、威严的城楼早已消失,只有一座古炮台孤零零地站立在古城后面的山梁上,像壮心不已的烈士,还在伤神地守望一段永远逝去的时光。

  从将古城划成两半的钢轨上穿过去,有一条小路依着东城墙通往山顶。

  酷热的太阳悬挂在头顶。蜿蜒在山麓的城墙在空旷的山坡上无力地攀升。穿过一片挂满果实的苹果园,就到了那座被荒草包围的炮台前。绵延的城墙,也就在突然变得陡峭起来的山腰下收住了脚,所以历史上的凤州城,只有东、西、北三面城墙。

  层层叠叠的山岭像一排排巨浪,在凤州古城头顶汹涌澎湃地朝南涌去。山脚下凤州古城不远处,嘉陵江环绕着古老的城垣缓缓流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