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蟠岛 被镂空的岛屿和千年海盗村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蛇蟠岛,海盗,台州
  • 发布时间:2011-11-17 17:40
  在浙江台州三门湾中坐落着一个海岛,因岛上山势“相顾盘屈如两蛇”,所以被叫做“蛇蟠岛”。蛇蟠岛面积约17平方公里,是台州最大的岛屿。

  有趣的是:蛇蟠岛是一个“镂空”的岛屿,1300多个奇异的洞穴错综复杂,环绕贯穿着整个海岛。这些洞穴格外与众不同--尽管入口处很窄,但洞体往下后会逐渐变大,而在相互之间又有小洞相连,纵横交错,堪比迷宫……实际上,这个幽深神秘的“迷宫”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人间的采石匠一锤一凿开凿出来的。

  从许多年前开始,岛上的人们就在开凿着一种赭红色的石头,这种石头坚韧、细腻、容易雕琢,是建筑石材的上上之选。在蛇蟠岛上,采石业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无数的石料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海内外,成就了各地的名胜古迹,而那些掏出来的洞穴,居然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天然”的海盗巢穴。

  千洞之岛仿佛迷宫

  小池塘吞下万方石料

  上世纪80年代初,蛇蟠岛上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交通事故--因为司机的疏忽大意,一台拖拉机竟然翻进了路旁的水塘中。无奈之下,人们只好借来了两台水泵,想把水抽干后再捞出拖拉机。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两台水泵连续工作了八天八夜,水溏里的水却丝毫没有减少(水塘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两台水泵同时开工,不到半天功夫就应该把水抽干)。面对这样的怪事,当地人诧异了!大家议论纷纷,都认为这水塘是“观音洞”,直通东海,所以里面的水才会永远抽不尽……而直到十多年之后,“观音洞”悬疑才终于有了眉目。

  1997年8月,一场台风袭击了三门湾。台风过后,当地村民们为了修复被损坏的塘坝,开始炸山取石。然而,当爆炸声响过、烟雾和粉尘散去之后,地表之下却赫然现出了无数洞穴!它们密密麻麻地绵延开去,如蜂巢般挤满了整个岛屿。

  据事后统计,蛇蟠岛上共有洞穴1300多个。大部分洞穴的形状都十分特别:开口全部位于顶部,深度都有几十米;洞穴底部最为开阔,向上逐渐收窄,最终形成一种圆锥形空间。而且,大多数洞穴并非各自独立存在,相邻的洞穴之间都是相通的。在整个蛇蟠岛的地下,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群。

  而此时大家也才明白,之前那个吞掉拖拉机的池塘就是“地底迷宫”的一部分。它与周围的许多山洞相通,这些山洞都蓄积了巨量积水,单凭两台水泵自然是无法抽干的。又过了十多年,岛上的居民决定填平水塘造停车场,当时足足用了1万多方石料,才将这个“观音洞”填满。

  后来,随着探索的深入,蛇蟠岛上的居民惊讶地发现--自己世代生活的地方,地底竟已被洞穴镂空。这1300多个洞穴,大的可容纳数千人,小的仅容1人侧身而过。它们中有的形如巨钟,顶若穹窿;有的好似军旅帐幕,峭壁高耸;有的上下层级分明,支洞侧生直通海底……

  蛇蟠石遍布海内外 千年采石留下的残山剩水

  据历史学家考证,蛇蟠岛上的洞穴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几千年间人类采石劳作而产生的一个“副产品”。

  一直以来,蛇蟠岛上盛产一种叫做“蛇蟠石”的石料,这种石料坚韧细腻,容易雕琢,赭红的色彩还颇具喜气,因此它就成为了质地优良的建筑石料和建筑装饰物。早在唐宋时期,岛上的石材就被人们开采利用。

  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古代的采石工作一般都是露天作业,但蛇蟠岛上的采石方式却是罕见的“竖井式”作业--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由于山顶的杂物泥土相对比平地要少得多,所以只能采取从山顶开始,由上向下开采石材,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快最准确地找到优质石材。

  但是,竖井越深采石难度越大,尤其是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他们该如何从洞底运出石料呢?

  答案要从洞壁上寻找。在很多洞穴内的石壁上,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孔洞,它们看似无序地分布着,实际上却是采石运输的梯级--在孔内插上木头,正好能够形成曲折往复的梯级。由此向上将石料运出。

  在历代采石匠的辛勤劳作下,采石一度成为蛇蟠岛上最鼎盛的产业。据考证,蛇蟠岛采石业从唐朝发端,到北宋朝时初具规模。明清时候,蛇蟠岛已是非常有名的建筑石料产地;直到抗日战争前夕,岛上的采石业才逐渐走向衰落。千百年的不断开采,一座蛇蟠岛几乎被掏空,那些从岛上开采搬运出去的石块、石板、石条,到底有多少?都去到了哪里?

  答案就隐藏在今天的浙东沿海地区。历史上,在浙江东部的三门湾、台州府、宁波府一带,修建重要建筑(如寺庙、衙门)时往往都会使用“青石板、红石板”,而来自蛇蟠岛的“蛇蟠石”就是曾经最为流行的“红石板”。如今,人们在宁波天一阁、杭州灵隐寺都还能见到蛇蟠石的踪影。不光在国内使用,蛇蟠石也曾远销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异国他乡,如日本东京的许多古代寺院都曾用蛇蟠石做装饰。

  千年海盗村

  诞生中国海盗的“祖师爷”

  尽管现在的岛上已是“石去岛空”,但依旧留有许多洞穴让人怀古。这些洞穴远离村舍、人迹罕至,洞口周围被草木遮掩,与周围山谷植被浑然一体,古朴悠然的意境任由海浪拍打。

  蛇蟠岛上的洞穴大多有着共同特点:洞口狭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洞相连易于藏身更易于逃脱--从军事意义上讲,这简直就是一个理想的战争堡垒。

  正因为如此,蛇蟠岛顺理成章地被海盗们选中,成为中国少见的“海盗窝”。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叫孙恩的人开始的。

  孙恩本是个道士,他于东晋末年在浙江沿海岛屿上起兵造反、打家劫舍,之后在闽浙东南一带肆虐。史料记载,孙恩率领的海盗非常善于水战,曾多次打败东晋水军,并在黄海、东海沿岸大肆侵袭。这场海上反乱被称为“中原海寇之始”,而孙恩也就成了海盗的代名词,并得到了“海盗祖师”的称号。

  孙恩最终是失败了,在东晋水军的人海战术包围下,他寡不敌众被打得惨败,最终在蛇蟠岛附近投水自杀--但他的传说却遗留了下来,由于孙恩起家靠的是宣扬“五斗米教”,其追随者相信长生不老,信仰天、地、水三官,尤其相信水仙,所以孙恩投海之后,仍然有很多人迷信追随他,认为他并没有死去,追认他为“水仙”。

  孙恩只是开始,历史上中国沿海名气较大的海盗中,如元末方国珍、明朝的王直,其势力都曾在蛇蟠岛上盘踞。而后世众多的海盗大佬当中,被称为“海精”的方国珍可谓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因为他的势力曾强大得能与朱元璋争夺天下。

  元朝末年,方国珍被官府逼迫,逃亡到了海上,靠劫夺元朝海运皇粮为生,开始了刀口上舔血的海盗生涯,蛇蟠岛就成为了他起家的一个根据地。

  元末时政局动荡,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让元朝政府应接不暇,更无力去绞杀“海陆两栖”的方国珍,于是朝廷便采取了封官安抚的方针。然而方国珍虽然身在海上,却“心怀天下”,招安不久后又继续造反--这就出现了很滑稽的事情:方国珍屡次反叛又屡次招安,不仅没有被治罪,官反而越做越大。

  后来,沿海百姓觉得当良民受官府欺压,还不如跟着方国珍去做海盗,于是就纷纷投奔他而来。方国珍的海盗大军越来越大,占据台州、温州、庆元(现在的宁波)等大片土地,拥有舰船一千多艘,占据海道、阻绝粮运,他甚至向朱元璋宣战,与其争夺天下--但遗憾的是,这位历史上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海盗到底是没有成功,最终被明帝国收服,方国珍投降后,被押到南京软禁,在一个落日映天的傍晚郁郁而终……

  至今,人们依旧能从蛇蟠岛上那诸多海盗遗迹中,感受到当年“海盗事业”的辉煌,譬如“海盗村”--村前有一石碑,刻有“盗亦有道”四字,表示海盗也有规章制度:如不得擅自上岸、战利品全部上缴、对妇女施暴或强占妇女为妻者立即处死等,可谓纪律森严,而所有的这些都成为研究中国海盗历史的珍贵资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