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大散关 锁住秦蜀咽喉的千年雄关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大散关,秦岭,诸葛亮,战争
  • 发布时间:2011-11-17 17:36
  大散关是秦岭的一道界碑,以此为线,不仅分开了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连大地上的水也分开了流向:例如发源于秦岭的一条水系,流到大散关的南边就被称为江,一路向南,最后汇入长江;流到大散关的北边则改名叫作河,先汇入清江河,最后汇入渭河、黄河。

  在地理上,大散关“南扼川蜀要道,东望长安,西阻戎狄”,所以在地理学上它被视为关中平原的西大门。一条由99个台阶连接的上关山路,远远看去就像一条通天梯。在关上,老藤盘绕,烽火台傲立,让人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金戈铁马、杀喊声连天的惊人气势。

  夺得大散关,便可控制蜀地与关中的门户,而争得蜀地与关中,便可赢得半个中国。所以自古以来,大散关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历史上有记载的战争就高达70多次:从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到诸葛亮北伐,再到南宋宋军抗金……历朝历代,都在此地上演过一幕又一幕的悲壮战歌,有谋略也有悲情,有英雄也有奸雄,有血性也有软弱……

  政治命运的关口

  入川出川,人生国运气数各异

  大散关因所处之地在陕西宝鸡大散岭而得名。

  如果说,秦岭是一条龙脉,那么大散关扼守住的就是龙的咽喉--整个关口可以控制蜿蜒八十多里的通川蜀要道,一路沟壑万仞层峦叠嶂,山峰峻险林立,处处可设置关卡。

  大散关最初的主题,有许多是关于政治的。当地有记载说老子曾到此一游,在大散关遇到了尹喜,两人聊得很投缘,老子便将智慧给固化了,写下一本《道德经》让尹喜自己去钻研,并约定千日之后四川相见。就这样,尹喜成了老子的大弟子,并因为这本影响天下的奇书而闻名;随后,李冰父子奉秦昭襄王之命经大散关入蜀经营,见此地百姓生活富裕而蜀中百姓被水患折磨得家破人亡,就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最后才有看泽润两千年的川中水利都江堰的诞生……

  大散关第一次融入兵事,是一段叫作“暗渡陈仓”的千古传奇: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分封诸侯,把大散关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其为汉王。刘邦不甘心屈居一隅,一方面烧毁汉中栈道,麻痹镇守关中的大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另一方面命令大将韩信率精锐部队奇袭大散关,夺取了战略要地陈仓,继而占领了关中,进兵天下……那时候的大散关,成为了谋略的见证,也让兵不厌诈的论调成为阴险的理由。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夺取大散关都能一统天下。比如试图统一天下的奸雄曹操,也曾兵伐大散关。他没有游山玩水的心情,敌人张鲁让他头痛不已,曹操曾在大散关上发牢骚:“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此时的曹操面对这坐险关,完全成为了一个忧虑重重的老男人,丝毫没有了魏武帝的霸气。

  不仅仅是曹操,十多年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也在此感叹天道无常。公元228年,遭遇失街亭的惨败后,诸葛亮上书《后出师表》,效仿刘邦之法奇袭大散关,兵围陈仓。但魏国大将郝昭死守数月,久攻不下的蜀军终因粮缺而无奈告退,最终,诸葛亮死在了秦岭北部的五丈原,只留下一曲“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歌流传世间……

  “神臂弓”显威和尚塬

  金兵的首次对宋战争失败

  之后的数百年中,大散关又多次被兵事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如发生在公元755年的那场忧伤的大唐记忆:这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仓皇的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长安,但在马嵬驿,太子李亨与大将陈玄礼又发动兵变,乱刀杀了杨国忠、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称帝--亡都之耻与丧妃之痛此时弥漫在大散关内外,大唐也随着李隆基穿过大散关入蜀的脚步而没落,成为最后一个建都关中的朝代。

  而在公元1131年5月,大散关迎来了它诞生以来最大的一场战争,战争的主角是北方的金帝国和南方的南宋帝国。史料记载,当时金兵从千里长驱插入汉中腹地,完颜宗弼(金兀术)率10万大军奔川蜀而来,一路势不可挡,直逼大散关下。

  宋将吴蚧、吴磷兄弟率4000残兵守关,粮草匮乏。于是,吴蚧聪明地放弃了大散关的前沿阵地,不与金兵正面冲突,只选择在大散关东边的和尚塬驻以军队--那里四周陡峭,山顶宽平,是古兵家所称的“隘地”,也是最理想的设寨防守的地势。

  宋军就这样与强大的金兵对峙起来。金兵先头部队抵达大散关之后便开始强攻和尚塬,可是上山之后才发现像是“老虎啃刺猬”,根本没处下嘴--和尚塬附近山路崎岖蜿蜒,乱石成堆,骑兵只能下马步行,一步步地爬上去,筋疲力尽之后,迎接他们的却是宋军阵阵的箭雨,金兵伤亡惨重,连先锋乌鲁折合也丧命于此。

  金兵主力部队抵达后,恼羞成怒的金兀术集中了全军的步兵精锐和盾牌兵,强攻和尚塬。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早料到此法的宋军为他们准备了一件终极武器:神臂弓。

  这支部队名为“驻队”,又称“阵脚兵”,是吴蚧根据此处地形而创建的弓兵精锐,能够“洞重甲于数百步外”。战斗中,他们在吴磷带领下轮流出战,神臂弓特制的箭矢不停地倾泻到金兵当中,金兵的所谓步兵精锐被射成了“刺猬”。

  金兀术连续发动3次大规模冲锋,全都被宋军射回,而撤退中的金兵又遭到宋军伏兵的追击,粮草也被劫走了不少;入夜之后,由于和尚塬地形特殊,金兵营寨只能一字摆开绵延40多里路,宋军看出这种连珠寨首尾不能照应,便集中所有的军力对营寨各个击破。黑暗的秦岭山脉里,10万金军被数千名宋军踏营,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的竟因看不清楚自相残杀起来,一夜下来,伤亡高达万人。

  随后的战斗中,在崎岖的山道上,金军人人都笼罩在神臂弓的阴影之下。从大散关到和尚塬的山道上,密密麻麻躺满了金军的尸体。这场绞杀持续了3天,双方反反复复交锋30多次,最终,金兀术被援军救走--当时,他的亲兵营被杀得只剩6人。这是宋金战争史上金军所遭遇的第一次惨败。

  至今,在大散关关头的建筑上,人们还能看见一副充满豪情的对联:“三秦散关雄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关后一块空地上,立着吴氏兄弟的塑像,映照着关下的清姜河--此水出自秦岭,被翠绿青山滤尽沙土变得清绿宜人,与渭河的浑浊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奔流激淌的河水上,似乎依旧能听到当年铁马金戈的碰撞声,那些河岸草丛中,也仿佛还悄无声息地隐遁着宋军将士,准备对侵略者发动突然袭击……

  陆放翁千年一叹 “白蛇指路”与“菩萨过散关”的美丽传说

  这场战胜金国的战争,一直为南宋王朝的拥护者们所牢记。乃至到了41年后的1172年,他们依旧企图用这场遥远的胜利,来鼓舞接近泯灭的南宋军队的军心。

  1172年,时年48岁的陆游,终于有了收复国土的机遇。宋孝宗上台后,下决心要跟金世宗夺回疆土,重用了许多主战派。激进的陆游被调到枢密院(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做编修官,之后他又任幕僚从军作战,并多次亲临抗金前线大散关,为对抗金国做积极准备。

  但是,随着主战派的领袖王炎在政治斗争中落于下风,幕僚们也随之四散,陆游与金兵厮杀的愿望也化成了泡影,满心抑郁的他一筹莫展,在接下来与大散关作伴的日子里,写下了20多首悲怆的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恨自己不能早生40年,赶上大散关那场壮烈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首《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当然,征战的烙痕让人无法抹去大散关的压抑,但关上流传的那些美丽的传说,很多时候也能让人心弦悄然放松。

  比如“白蛇指路”的传说--至今,大散关上仍立有一块奇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白蛇像”,自然生动。在民间传说中,白娘子为救许仙,到长寿山去盗灵芝草,被白鹤童子发现,双方交战于秦岭之上,白娘子被童子砍伤了头,滴血落在大散关这块大石之上,就成了白蛇石。传说是虚构的,但这块石头的确是“继承”了白娘子的善良--过去在秦岭中行走的路人,但凡见到此石,便知抵达大散关了,可以在此辩别南北方向。

  再比如“菩萨过散关”的传说--相传大散岭下有一丑女,男女老少没有人愿与她来往,后来时逢天旱,丑女在行云布雨时面目被撞破--原来她是观音菩萨下凡来造福一方水土。“丑女”见秘密已破,便夜走大散关而去,因为山势险峻,疲惫不已的她便在此小憩,结果猛然一声鸡叫,东方已露出鱼肚白,没办法,她只能坐化在此--这就是大散关旁边的观音山的来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