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花钱四大“妙招”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突击花钱,政府,开支
  • 发布时间:2011-11-21 13:49
  每近年关,就是不少行政单位和部门突击花钱之时。

  在《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很多人看来,突击花钱不可怕,可怕的是突击乱花钱。如果突击花钱是为了解决民生,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老百姓是不会有意见的。问题在于,一些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绝大多数都是花在为机关工作人员发放资金、福利,增加所谓的公务费等方面。

  这些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今年年初,国家审计署对中央部门单位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例行审计,其发布的审计报告则披露了多个部门乱花钱的众多情形。尽管审计面只占这些部门预算资金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却触目惊心。

  《投资者报》记者粗略统计,在被审计的53个中央一级预算单位中,至少有28家存在年底突击乱花钱的现象。

  肆意扩大开支范围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到年底,公费旅游四处开会的特别多。审计署在对国资委的审计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审计公告称,2010年11月,国资委未按因公出国(境)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考察团组,超出规定人数47人,还为9名其他单位参团人员支付旅费、房费等共计16.73万元。

  肆意扩大开支范围不仅国资委一家,在突击花钱上,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在人民银行系统,有武汉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等17个分支机构在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中列支人员经费1.71亿元,另有3个分支机构在专项经费中列支人员经费888万元。

  安监总局下属的内蒙古等12省煤监局,则是直接违规发放津补贴654.08万元,其中新设项目发放332.44万元,超标准发放272.23万元,发放购物卡或实物49.41万元。

  令人诧异的是,本来负有预算执行监督管理之责的财政部,不知道是“不甘寂寞”,还是预算资金确实难以找到去处,部本级在“财政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列支不属于该项目范围的支出328万元。

  将预算资金划拨给下属非预算单位使用,也成为一些单位“消耗”预算资金的办法。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本是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经费自理事业单位,但去年其250万元基本支出竟也在国土资源部的部门预算中得到安排。

  虚假列支存放账外

  除了肆意扩大开支范围,这些单位为自身“谋福利”的另一常见手段,就是虚假列支。

  国土资源部所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提取差旅费和备用金的名义将零余额账户资金取现后直接存入该单位基本账户,套取资金721万元;所属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以会议费名义套取财政资金401.83万元,用于日常招待和消费等支出;所属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地质研究所在尚未签订采购合同的情况下,虚列支出2019.96万元存放在代理进口公司,实际签订的采购合同仅支出106.33万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峡中心用实际未发生的业务虚列支出625.86万元。

  审计显示,大部分单位的虚假列支,都是存放账外用于餐饮、住宿等支出。公安部部分业务局和所属单位采取多列招待费、会议费、房租等支出的方式,将450.88万元存放账外用于餐饮、住宿等支出。截至2010年底结余141.05万元;民政部本级在3个项目中列支会议费等支出79.94万元,实际支出18.1万元,其余61.84万元在宾馆挂账;水利部下属的水规总院、水利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财政项目中虚列会议费等支出,在宾馆等单位挂账65.55万元。

  据审计署核实,水规总院水资源战略部以劳务费、咨询费名义,从部分财政项目中套取资金472.9万元存放账外(其中2010年202.77万元),截至今年1月底,累计支出306.39万元用于发放奖金等。

  也许是实在找不出什么更好的理由列支,社保基金会甚至将挂账的2008年度无预算购置公务用车支出104.74万元计入2010年经费支出。真是不择手段了。

  提前支付寅付卯款

  荒唐的花销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很多人知道寅吃卯粮,但不一定知道寅付卯款。殊不知,为了突击花钱,寅付卯款已被不少单位运用得熟练自如。2010年12月,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以发放2011年1月份工资的名义列支760.15万元,在“暂付款”科目挂账,造成当年少计基本支出结余760.15万元。

  红十字总会则在去年12月从“卫生救护师资培训”项目结余资金中列支30万元,用途为卫生救护培训网络管理系统培训。但至2011年初,该培训也未进行。

  相比上述单位把好处留给自己不同,还有一些为了把钱花掉,则是把没花掉的预算直接列支,把钱先给出去再说。新华社的部门预算里,有一个“多媒体数据库智能检索系统扩容升级”项目,预算资金11324万元。去年年底,新华社一次性拨付给承建单位,并全部计列了支出。而实际支出仅738万元。

  中科院电子所情况类似,也是提前支付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914.72万元,并全部列作了支出。

  更为离奇的是保监会所属河南保监局。去年12月,该局仅凭一纸与建筑公司签订的无开工日期、无施工范围的装修工程施工协议,便先行支付工程款14.6万元。

  以拨代支浑水摸鱼

  而有些单位甚至连这样一纸协议都拿不出来。他们照样能想出花钱的招,那就是以拨代支,一拨了事。

  2010年,文化部在委托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4家所属单位承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等项目时,采取以拨代支方式向有关单位拨付全部项目资金。截至2010年底,有5107.95万元尚未支出,造成多计支出5107.95万元。

  以拨代支在商务部也存在。至2010年底,商务部采取以拨代支方式累计拨付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公室工作经费3112.63万元,实际使用2750.36万元,造成多计支出362.27万元。

  2010年12月,广电总局在拨付所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经费时直接计作支出,截至2010年底实际未支出,造成多计支出6000万元。

  专家表示,以拨代支不仅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不完整,经费支出及事业支出信息失真,也容易造成预算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增大,使得部分预算资金游离于监督管理之外。

  《投资者报》记者 华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