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基金生存劫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迷你基金,偏股型基金,管理费
  • 发布时间:2011-11-21 14:32
  2011年的漫漫熊途,让基金公司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尤其是那些长不大的迷你基金和迷你基金公司,他们正在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显示,迷你基金产品和迷你基金公司正在不断增加。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规模不超过两亿元的偏股型基金共有54只,占基金总数的9.7%,相比上一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已连续4年增长。

  迷你基金公司的生存也越来越艰难。

  不仅有一批2005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依然难以摆脱“侏儒症”的困扰,还有一批小型基金公司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他们每年收取的管理费非常有限,而高额的运营费用让他们越来越捉襟见肘。

  迷你基金攀升至10%

  2亿元,这是偏股型基金成立的底线;5000万元,这是基金清盘的一条底线。在经历2008年至今的熊市后,离开成立时的底线,逼近生死线的“小萝卜头”基金正在渐渐增多。

  一只基金成立时如果有困难,通常会仰仗外界的帮忙资金或是自家公司的认购,以千方百计地将规模推到2亿元之上。随着近两年基金发行速度加快,这类勉强成立的基金越来越多。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管理总资产规模不超过两亿元的基金共有54只,占554只偏股型基金的9.7%;总资产规模不超过1亿元的基金共有23只,占总数的4.2%。

  与前几年相比,这样的迷你基金数量明显增加。

  2007年市场火热,基金发行动辄上百亿,迷你基金几乎绝迹,仅有4只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在两亿元之下,占249只偏股型基金的1.6%,1只基金在1亿元以下,这些迷你基金都是偏债的混合型基金。

  2008年股市暴挫,基金无论是发行还是管理资产规模均出现大幅回调,截至年末,管理资产规模低于两亿元的基金有20只,占291只偏股型基金的6.8%,低于1亿元的增至4只,开始有偏股型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加入迷你行列。

  2009年股票市场反弹,迷你基金的数量随着基金产品的数量虽有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截至年底,资产规模低于两亿元的共有23只,占269只偏股型基金的6.2%,低于1亿元的共有9只。

  2010年的市场再度回到胶着状态,在2300点至3000点之间来回拉锯,基金的发行渠道进一步放开,迷你基金数量随之增长。截至年底,资产规模低于两亿元的基金共35只,占463只偏股型基金的7.6%,低于1亿元的共8只。

  今年的市场与去年相比,可以说更差,大部分基金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资产规模也随净值持续下跌而不断缩水,迷你基金数量随之增加。

  从最新的数据看,资产规模1亿元以下的基金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如金元比联、宝盈、诺德、天弘等。

  资产规模最低的10只基金依次是宝盈中证100、申万菱信盛利配置、天治趋势精选、天弘永定成长、国联安红利、泰信优势增长、国联安安心成长、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联接、金元比联核心动力、金元比联成长动力,这10只基金的平均资产规模仅有6000万元。

  最低的宝盈中证100和申万菱信盛利配置截至三季度末资产规模已经接近清盘线,分别仅有5100万元资产规模。

  长不大的“小萝卜头”

  迷你基金长不大,很多因素在其出生时就已注定。大部分基金在发行时生不逢时,明显体重偏小,加之成立后不长反降,最终坠入“小萝卜头”行列。

  《投资者报》统计发现,目前低于2亿元的基金,大部分发行时就规模偏小,但也有例外,比如54只迷你基金中,成立时超过10亿元的有4只,分别是大摩基础行业混合、长城久恒、天治品质优选、光大保德信精选,他们均在市场行情较好时期发行。

  尽管发行占得先机,终究还是落入难堪境地。如大摩基础行业混合基金(原巨田基础行业基金)2004年6月发行,成立时规模高达18.55亿元,但成立后一直萎缩。2006年底其规模仅1.62亿元,2007年底2.36亿元,2008年后基本都在1亿元之下。截至今年三季度,规模仅有0.74亿元。

  与其类似的还有长城久恒和天治品质优选,虽然发行时间较早,且经历了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他们依然处在2亿元之下。相对而言,光大保德信精选成立较晚,2009年4月成立,发行规模10.41亿元,至目前仅余1.34亿元。

  除上述4只基金发行过10亿外,发行规模超过5亿元的共22只,其余28只均未超过5亿元,它们的规模都在不断萎缩。

  最典型的如金元比联公司的金元比联核心动力、金元比联成长动力和金元比联价值增长,成立时规模分别仅有4.37亿元、3.74亿元和4.12亿元,成立后渐渐萎缩至2亿元以下;再如天弘永定成长,2008年成立时仅2.91亿元,此后三年不断缩小,截至目前也处在清盘的边界线上,仅5300万元。

  这些迷你基金难以长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大部分出身于迷你基金公司,这些公司长期以来基金业绩均不太稳定,且人员变动较频繁。

  统计显示,54只资产规模低于两亿元的基金产品主要集中在29家基金公司,这29家公司大部分规模小型,大中型者较少。

  管理迷你基金最多的是金元比联,共管理7只产品,有4只规模低于两亿元;公司旗下3只产品低于两亿元的还有长信、国联安、华泰柏瑞和华富;2只产品低于两亿元的共有13家公司。

  迷你基金公司生死线

  迷你基金产品的集中,让一批迷你基金公司随之涌现。他们都在生死线上挣扎着。

  在基金业内,对一家公司的盈利线或曰生死线流传着两个标准,即资产管理规模达到百亿才有可能盈利,年管理费收入达到8000万元才能保证“衣食无忧”。

  从行业发展的现实看,达不到这两个标准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原因有二:一是不少迷你公司一直难摆脱“侏儒症”;二是一大批新基金公司成立。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发现,截至三季度末,资产规模低于100亿元的基金公司有19家,占全行业65家(未发行产品的新公司暂时不计入)的29%;低于50亿元的有10家,占基金公司总数的15%。

  他们中有13家成立于2008年以前,平均规模仅56亿元。

  成立最早的却依然属于迷你的基金公司是宝盈,截至三季度末,总资产规模为81亿元,共9只基金,其中偏股型基金7只,债券与货币市场基金各一只。

  资产规模最少的基金公司是新成立的浙商、纽银梅隆西部、富安达,分别管理了1只、2只和1只产品,总资产规模在10亿元左右,除这3家新公司外,最小规模的公司是几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如金元比联、民生加银、浦银安盛。

  金元比联、浦银安盛和民生加银分别成立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截至目前,这3家公司的规模分别为11.12亿元、13.56亿元和21.51亿元。

  上半年,他们分别收取管理费754万元、1137万元和2018万元,预计全年管理费收入都不会超过5000万元。面对巨额的费用支出,今年这些公司的盈利情况堪忧。其实,不仅仅是他们,资产规模不超过100亿元的其他迷你基金公司,同样正在接受严冬的考验。

  《投资者报》研究员 刘宗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