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升级战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移动金融,手机银行,消费
  • 发布时间:2011-11-21 14:46
  今天你“手机银行”了吗?

  过不了多久,这句话或许会成为一句时髦用语。

  随着“第七届北京金融博览会”11月初在北京开幕,今年的金博会银行展台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占据醒目位置的手机银行展台。而且,往往是这类展台前咨询相关业务的人较多,也较踊跃。

  手机银行为何走热?

  原因很简单,一部手机可管理个人所有金融账户(分属不同金融机构),满足全部投资、理财、消费需求(购物、支付账单、交通费);同时,对企业客户而言,亦可随时掌控企业网银第一手财务信息,并实现移动授权等多种移动金融服务。难怪各家银行纷纷点燃战火,跻身移动金融大战之中。

  “移动金融”战火弥漫

  通过在展台中央布置多部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本届金博会的不少银行展台吸引了最多的年轻参观者。

  移动金融是金融机构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目前移动金融主要形式包括:手机钱包,手机银行。手机钱包是通信运营商同银行联手将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绑定,通过手机办理相关银行业务;手机银行则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

  此前,2010年3月,中移动以398亿元巨资认购浦东发展银行20%股权,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国内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微博)推出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业务;2010年起,深发展、浦发银行及招商银行都开始发力移动金融业务。

  在银行业内看来,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人数已达3.03亿,年增长率超过30%,到2013年用户规模则可能达到4.97亿户左右。

  正是在用户数量级的增长中,银行不仅将战火点燃于个人移动金融消费的战场中,还在让“战争”不断升级。在金博会举办前夕,10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iPhone客户端,实现了企业手机银行与企业网上银行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在深发展之后,众多股份制银行也在磨拳擦掌,欲跟随入场。

  抢占手机银行先机

  根据易观智库《2011Q2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二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200.18万亿元,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57.1%;二季度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3.6亿,同比增长47.8%。

  相对于接近饱和的网银,手机银行还是一块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根据交银国际所做的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显示,用户开通手机银行的首选功能是消费、支付,其次是财务查询、小额转账、手机商城等。

  另据艾瑞咨询(微博)发布的《中国企业手机银行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目前中国的企业手机银行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市场需求旺盛,但仅有极少数银行推出企业手机银行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手机银行的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手机银行能真正实现把银行“带在身边,握在手里”的可能。

  并且,随着手机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版手机银行的收费将与网银一样,相比柜台,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还能省不少的手续费。

  移动金融以“安为先”

  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个人财务、企业运营的核心,因此,是否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标准及使用便利,是手机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和各大银行一样,深发展等新推出的手机银行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技术上采取多道防火墙力保安全性。

  比如:手机银行首次登录需输入注册手机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并且结合该行的“公司金卫士”短信通知服务可以实时获取账户变动信息,这就相当于设定了“两道安全网”。

  登录账户要与移动电子设备进行绑定,即使是账户和密码信息泄露,如果不在绑定的手机或者电脑上,其他人也无法登录。

  此外,采用防盗取密码控件保护,密码安全度高;数据传送采用SSL安全协议进行高强度的数据加密,可以远离木马、病毒、黑客等恶意攻击;个性签名设置可以有效防范钓鱼网站等多重措施。

  在光大证券分析师看来,目前手机银行业务推进的瓶颈主要是技术上和消费习惯上的滞后。前者必将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如智能手机、3G 手机的普及)、移动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手机网速的提升)、手机银行配套设施的设置(如在消费场所大量安装读取手机芯片中银行卡信息的设备)和手机银行自身技术的完善(便捷性、安全性、个性化进一步提高)得到解决,而后者将随着技术上的突破及手机银行优势的显现逐渐发生改变。

  特约撰稿人 王翰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