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张传德:没想过暴富 只希望公平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富裕,改革,农民
  • 发布时间:2012-03-12 15:25
  “现在日子好多了,我们村1400多口人已经有100多辆私家车。农村变化很大!”谈及目前的生活,张传德(化名)还是难掩兴奋。

  今年已53岁的张传德,家里几代都是山东省冠县的农民。20多年前,他跟着父亲开包子铺、卖建材、养猪,还给别人开过车。四年前开了家小镀锌厂,日子过得在村子里算是中等。

  “附近几个村子,一家能培养出两个硕士生的,只有两家,我就是其中之一!”张传德对此很自豪。现在,他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致富要靠脑袋

  《投资者报》:和十年前相比,你觉得自己变得富裕了吗?

  张传德:十年前在农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每天天一亮就琢磨着怎么能吃饱。以前过年的时候能吃顿饺子就觉得高兴得不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单看村子里的饭馆现在就有十几家了。虽然跟城市的生活比不了,但我和老伴都很知足。

  《投资者报》:你刚才谈到比以前富裕了,财富主要有哪些方面?比如房产、副业或者其他?

  张传德:一方面是种地的收入多了,以前种地要纳粮缴税,现在种地还给补贴。我家里种着2亩葡萄,每年能收入将近两万。前几年还开着一个小镀锌厂,每年能收入两万多。这几年的农村有个很明显的变化,单纯依靠种地的家庭少了,搞副业的多,养猪、养鸡、卖饲料、收废品、开餐馆等等。

  《投资者报》:中国改革初期,提出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觉得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张传德:应该说已经实现了,一部分的确是富起来了,农村也有很多都有钱了。富起来的还是那些干企业的,指望种地只能说不愁温饱还能带来些收入。

  我们村总共1400多口人,现在已经有100多辆私家车。村子里309国道两边现在全是门脸房,有能耐的都开门市,自己做买卖。就家庭存款来说,现在村里普通的人家,差不多能有十几万的存款。这在十年前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投资者报》:你觉得自己是富人吗?你周边的富人是怎么致富的?

  张传德:我不是,差远了。供孩子念书,勉强不欠债,日子还算过得去。村里有钱人,都是做买卖的,尤其是自己开工厂干生产的都有钱。最终致富还是要靠脑袋,通常说,那些脑筋灵活、会做生意的都是富人。指望种地、打工永远不可能发家。

  《投资者报》:你现在的财富情况,你知足吗?你对自己未来变得富裕,抱有信心吗?

  张传德:现在的生活觉得很知足。我没钱,农民毕竟还是苦。但是我的孩子都念书毕业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最高兴的是,从他们这一代起彻底摆脱了当农民的命运。至于我们,也不想再发财致富,现在就挺幸福的,就希望孩子们都好。

  《投资者报》:你对现实社会哪些方面最不满意?

  张传德:我最痛恨官员腐败,其次是公检法系统不能主持正义。法律应该是最有威严的,要公平、公正。但现在,我身边的人都怕打官司,觉得“冤死不告状”,他们对法律不信任。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在法律方面就是如此。在许多人心目中,金钱、权势面前,很多时候法律就不管用了。

  改革真的能改好吗?

  《投资者报》:中国需要改革吗?你觉得需要改革哪几个方面?

  张传德:刚才说的官员腐败、法律不公等问题都要改革。还有就是户籍制度、医疗保险、教育等很多都需要改革。

  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在推进。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50块钱。这些是好的变化。

  但是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乱占耕地。就农村来看,现在正在逐渐城市化,未来可能也会把农村都建成像城市中的小区。

  农村搞建设的多了起来,不可避免要征用耕地,但耕地补偿总是会引起纠纷,经常还会闹出人命。农村的规划建设,尤其是征地方面,要进行改革。

  《投资者报》:你或者你的孩子,如果有一个去创业和一个去体制内工作的机会,你会选择什么?这是为什么?

  张传德:还是希望孩子能去体制内的工作。第一是工作环境稳定,压力小、福利好。第二是,从周围人的心理来看,希望进入政府机关、公检法系统等,最起码也希望他们能进事业单位。体制内工作象征着一种身份,社会地位也高,受人尊敬。但是我的两个女儿都没有进入体制内工作,我觉得很遗憾。

  《投资者报》:如果改革会使社会竞争机会均等,一夜暴富的机会消失,你会选择改革吗?

  张传德:我从来没想过一夜暴富,就希望公平。以毕业生就业来说,总看新闻报道或者听别人说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类的工作,基本上家里没有关系,即使过了笔试也没用。大部分都是拿钱买,但是我们底层的人,就算让我们买也买不起、更不知道跟谁买。

  《投资者报》:你如何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的改革给你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张传德:邓小平很有魄力,敢改革。邓小平改革把经济放活了,直接带来了生活变化。

  在改革前,农村是吃大锅饭,人人都填不饱肚子,农村里做生意的人少,什么物资都缺,只忙于吃别的都顾不上,现在大部分人过上了温饱生活。还有思想方面,改革主要还是让人的脑子变活了,吃饱饭就开始想致富,政策也鼓励做生意。

  《投资者报》记者 孔俊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