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宠儿到弃儿(上)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股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9-24 16:01
中国股市现在的境地确实有点凄凉:指数不断下跌,股民越来越少,资金离意渐增。外媒有消息指,深沪两大交易所联手在境外进行推介,以求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这与当年机构竞相介入、一票难求的盛况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股市是怎样沦落到目前境地的?笔者不揣冒昧,梳理了几个因由,望能抛砖引玉。
首先,社会进步了,需求增多了,但股市没有进步,甚至还有退步。
从初创到现在,我们交易的品种基本没有增加。不错,其间有权证,但都非常短命,现在有ETF,有股指期货,但都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挤。对了,我们还有融资融券了,但手续非常繁琐,能卖空的券种很有限,融资的成本太高;我们可以转融通了,但目前仅限于转融资(向外借钱买股),没有转融券(向外借券沽空),对转融券要在交易所的平台进行,且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卖空券种、直至全部停止卖空。
整体来说,我们还没有摆脱市场的原始状态,基本只停留在股票的买卖上。随着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像房地产、艺术品、理财产品、期货、汇市、黄金,包括跨境投资的便利,资金自然会有多极选择,没必要在得不到回报的股票上纠结。
其次,我们对风险的恐惧超出了正常范畴,不承认股市天然具有风险性的特点,以至于为了控制风险所使用的手段影响了市场的正常交投。
出于对风险的恐惧,我们力图将市场自有股票交易以外的风险都控制到最低。虽然目的无可厚非,但也限制了各种投资者对多种工具的需求,有了这些工具,投资者的风险方能得到控制。更有甚者,股票自1995年起,为抑制投机,将T+0交易改为T+1,一改就是17年。
我们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防范风险,但这样的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以T+1为例,由于当天买的股票不能卖,在弱势市场,投资者愈发不敢买股票,生怕进去以后出现急跌不能及时抽身,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跌势更为漫长。如果有T+0,无形中加大了当日股票的供应量,会对控盘做庄的手法形成制约,也有利于减轻新股上市首日的恶炒。
另外,没有做空手段,只能做多赚钱,投资者只好逆势选择能做多的股票,这样的风险自然很大。前两天报道史玉柱在香港利用衍生品短空长多地做民生银行的股票,这些工具在国内市场是没有的,持有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产缩水。
这是控制了风险还是放大了风险?
惧怕风险的做法,也使得市场国内的券商还停留在初期的经纪商+自营的水平,至于保荐业务风险很大,哪天可能看市场不好了,保荐业务就会被暂停很久,这种风险完全不能控制。
对风险的恐惧也导致了对投机的错误认识。单纯地认为投资是正面的,应予鼓励,认为投机是负面的,予以抑制。但须知,没有投机的润滑剂、就没有投资者的空间,此其一;再者,如果全民都热衷于投机而不是投资,这自然很不正常,但这种不正常是怎么造成的?相信市场规则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改变规则,而不是单方面将责任推给投资人。
再者,是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来管理股市。股市运行过程中有出现过度投机的状态,两个交易所之间会有恶性竞争出现,这些都可以通过市场自身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来加以解决。大到变交易所的竞争为大一统,小到力图人为抹平市场的波动与风险,祭出的法宝是什么呢?行政管制。这种管制乍一看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殊不知却将市场的活力、参与者的热情捻熄了。
有什么理由认为监管层就比市场更理性、判断更准确?
有什么理由人为划定新股发行的价格范畴和上市节奏?这些做法,其实说白了就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现在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为何难有成效,最终又回到行政定价、行政抑制新股涨幅的轨道?市场问题的出现是有系列因素的,需要一环一环解开,解开的过程可能比较长、比较费时,相对来讲,行政管制比较简单、容易立竿见影,因此,不知不觉中,会对行政手段形成路径依赖。
我们号称基本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主要是在工业领域,在金融领域,依然在严格的管制之下,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股市因此也不例外。
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