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外交”大局开启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经济,外交
  • 发布时间:2012-11-08 15:05

  外交部成立国际经济司

  10月9日,外交部举行国际经济司成立大会,这个新机构在外交部官网公布的29个内设机构中位列第11位,居国际司之后,军控司之前,将担负起“开创经济外交工作新局面”的重任

  “十一黄金周”结束之后的第二个工作日,位于北京市朝阳门附近的外交部大院内显得异常忙碌。国务委员戴秉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知论,外交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志军等悉数出席一个相对简单的会议后,纷纷来到一块背景板前就座,与另外20个人合影留念。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成立大会”--背景板上的十二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从政治和外交角度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治理,落实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和经济安全,同时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外交部国际经济司成立大会上对这个新部门成立后的定位给予了较为明确的寄望。

  在全球经济报道领域嗅觉较为敏锐的美国《福布斯》杂志看来,该部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有专家和观察人士对《小康》记者表示,该部门的另一重要职能将是解决不断涌现的与复杂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国际经济纠纷,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经济外交扛起大旗

  一位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向《小康》记者透露,此次新设立国际经济司并未增加编制,而是将原先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经济外交合作办公室与国际司中的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处等职能部门进行了合并重组。

  “在此之前(外交部)国外工作局的职能与人员已经被并入部机关党委,所以‘一并一设’并不占用新的编制。”该人士讲道,“外交部国际司原先有一些处就是负责经济外交事务的,单独成立国际经济司,不仅进一步增强经济外交的高层次协调能力,同时也表明经济外交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现年52岁的首任司长张军,今年7月从驻荷兰大使任上归来,他曾任前国务委员唐家璇的秘书,于2002至2004年担任过国际司副司长。据熟悉情况的人透露,张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善待下属,但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而且思路开阔,手法细腻。从当年他对荷兰社会和媒体开展的公共外交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可见一斑。

  目前官方对于国际经济司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中国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重大峰会的筹备及后续行动;会同国内有关部门,从政治和外交上协调、研究和参与联合国及有关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内的经济与发展合作及相关业务;研究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制度、规则建设、区域经济合作等有关问题。

  作为外交部的直属院校--外交学院在2007年就成立了专门从事世界经济形势研究的国际经济学院,该学院副院长竺彩华认为,该司成立的背景是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G20诞生以来,多边组织越来越关注经济问题,政治和经济问题交织,而外交部之前缺乏足够的专业团队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政府的经济实力难以区分,需要外交来为经济服务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政府拓展海外关系的共识。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教授看来,单独成立国际经济司说明需要在外交层面来推动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展开,经济纠纷的解决,配合国际经济组织的调研等。

  国际经济司成立伊始,其职能与中国商务部的部分职能重叠或冲突也成为了许多人热议的话题。

  多位专家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国际经济司与商务部门的职能并不冲突。“外交部与商务部,历来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国际经济司成立后,履历较为丰富的张军司长更熟悉涉及经济外交的业务,能更好地促进部级之间协调沟通,而商务部主要是技术层面的。”

  曲星举例说,国际投资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需要在政治外交层面做许多工作,等到具体项目拿下来,就由商务部门来主导。“二者着力点不一样,会形成很好的互补,不构成矛盾和竞争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也指出,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将面向大的战略合作层面,而商务部负责的则是具体的商务合作。

  思想观念转变下的“新局面”

  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国际经济司成立时指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外交工作,经济外交始终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鲁世巍看来,经济外交就是外交与经济的相互协调,“经济外交是指以外交手段实现经济目标和以经济手段实现外交目标。前者如通过良好的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帮助企业‘走出去’;后者如通过对外援助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事实上,经济援助作为经济外交的一种形式已经在我国的外交全局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理性援助,为我国争取了很多的外交回旋空间,给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多讨价还价的资格。”竺彩华说。

  而过去,中国在发展经济外交,尤其是以经济手段促进外交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都是经济援助、直接帮助欠发达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等手段。据统计,仅在基础设施领域,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项目632个。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撰文指出,由于世界地区差异化问题,中国通过经济外交投入到这些国家的资金、物质和建设项目等,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甚至遭受各种破坏。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实现从输血型援助到造血型扶持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外交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开创经济外交工作新局面”,便是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外交部国际经济司成立大会”上对国际经济司这个新部门提出的要求。就在国际经济司成立后的第三天,国际经济司的工作人员就陪同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一起,在莫斯科同俄罗斯二十国集团协调人尤达耶娃举行工作磋商,就2013年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有关筹备工作交换看法。

  “国际经济司的成立顺应了形势发展,它反映的不只是外交部机构的调整,而是中央对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视,使经济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鲁世巍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表示,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外交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外交正进一步实现由窄到宽、由虚到实、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

  未来:扩展与开拓

  据统计,世界大国的外交部或外交机构都有专门的国际经济部门,除了经济利益外,也和国家战略紧密联系,为国家的地缘战略服务。

  其实,我国外交部此次设立国际经济司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据鲁世巍介绍,早在冷战结束后、上世纪90年代前期,就有人提出,外交工作应当更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此应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特别是进入到200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声音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克服经济危机,改革国际经济金融机制、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呼声强烈。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伦敦召开,当时G20被一些人视为国际经济治理的核心机制。

  在这个背景下,“外交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内涵又发生了新变化,从过去的双边经贸往来向更高层次的全球经济治理、多边经济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等扩展。

  与此同时APEC会议、达沃斯夏季论坛等世界高端会议在中国的举办,形成了目前高层与民间并行、政治与经济交叉、多个部门并行的局面。

  不少人士认为,建立新的机构,有利于通盘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协调多边机制与处理双边关系之间的关系,协调外交部与各个涉外部门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危机本身的发展变化,一些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事务商讨和对话平台显得更加频繁和日益重要,这些都要求从更高的战略层面统筹协调经济外交全局。

  《福布斯》杂志引用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政府在较温和的策略--如将对外援助和贸易让步结合起来等--未能实现其目标之后,选择了更强制性措施。

  该报道根据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纠纷和上半年黄岩岛引发中菲对峙后的经济连锁反应称,中国的行动已经很“强硬”了。

  这则报道也认为,如果中国政府目前真的能够把现在角逐影响力的各部门和企业团结起来,中国的政策毫无疑问将会发出更强硬的声音。

  正是由于挑战的长期性,因此,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跟踪分析国际经济的基本态势,提出对策,并负责国际经济机制与多边区域合作机制的工作成为了必要之举。

  对于近期中兴华为在美国遭遇的海外壁垒,有分析就指出美国的这种举动,打的是国家安全的旗号,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其幕后自然少不了国家权力的影子,对中国来说,也需要从政府层面做出回应并采取应对措施。

  而在此之前,欧盟委员会于9月6日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欧盟此举在欧债危机继续蔓延时严重考验了其对自由贸易的坚持。

  观察人士均表示,全面负责“经济外交”的国际经济司,在未来可能会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更大的帮助。

  文|《小康》记者 曹伟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