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幸福感,健康,住房
  • 发布时间:2012-11-08 15:56

  收入、健康、家庭、朋友、社会,新时期中国人对幸福的感知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上千人进行深入调查后,《小康》杂志梳理出现时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

  幸福,在词典中的定义为: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然而,幸福,在人们心中的定义却又因人而异,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幸福的姿态各式各样、风情万种,幸福的标准更是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欲望及生活态度等紧密相连,无法进行统一的测量与评定。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手中握着的幸福,不要被我们自己所忽略。

  “你的幸福在哪里?”2012年9月底至10月初,《小康》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在对千余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近百名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者、学生等进行了深度访问。

  从大家手中握着的幸福生活里,《小康》试图用十个手指头来“数”出新时期,中国人的十大幸福标准。

  NO1 最具资本的幸福:身体健康

  “一个健康的乞丐胜过一个多病的国王”,因为人最宝贵的既不是金钱、财宝,也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健康。这种健康,不仅是躯体上的,也该是心理上的。

  《小康》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会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忧,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觉得健康对自己的幸福感受会有很大影响。“身体健康才是幸福的本钱”,因此,把握住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拥有一辈子的健康。

  近百年间,中国人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问一个你身边八九十岁的老人是怎样保养的,大部分人可能只会告诉你,“心态要好,多锻炼”,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电视、报纸上的医疗广告那么火,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要花大价钱去买保健品。中年一代信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老话,他们的锻炼场所多在附近公园,居住小区。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胆固醇、血糖、甘油三酯。人们厌倦了烟酒生涯,越来越多的开始户外休闲。70后、80后甚至90后们则认为“工作第一”,他们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多赚些钱,于是习惯了熬夜和在电脑前一坐长达数小时的生活,等发现自己有了颈椎病或者轻微脂肪肝的时候,“小资”们便去健身馆办卡了,但是开了卡之后,也许一年过去了,去运动的记录却屈指可数。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越来越关注自己身体与心灵的时代。

  NO2 最具成就感的幸福:

  收入满意

  在“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之“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中,收入排名第一。中国人对于收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去年,甚至也超越了健康。在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中,收入亦排行第一,并且在“最能够提升工作幸福感的福利”排行中,位居前三位的年终奖、带薪年假、绩效加薪均直接与“收入”相关。

  这个调查若是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估计大部分受访者只能在心底默默地想一想,“要是能有钱多买一个鸡蛋,或者多给孩子买几袋牛奶就好了”,收入多不多无所谓,“够吃的”才是第一要务,况且,整天想着收入,没准还会被家人朋友教育,“怎么一点儿螺丝钉精神都没有?要乐于为人民服务嘛!这样才是好同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到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对收入“想入非非”;而九十年代,中国人对收入有了脚踏实地的追求。现在,在家人朋友面前讲自己的理想收入,在求职的时候和HR甚至老板把收入问题摆在桌面上去谈,都没有必要“脸红”或者“不好意思”。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收入正是个人能力与价值的体现。

  但是,调查显示,高收入者并不一定活得幸福快乐,低收入者也并不一定过得悲催郁闷。那些对于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者,才能将钱和幸福统统抓在手中。

  NO3 最温馨的幸福:和家人在一起

  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重视家庭。这一点和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西方人看来,个人价值观的实现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国人普遍看重家庭,讲究“家和万事兴”、“常回家看看”,因此“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往往都有着较高的幸福指数。

  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60后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70后的北京东城区西罗园菜市场粮油摊主弓俊红,和80后的哈尔滨市公安局烟草稽查大队副大队长田锋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家人”。即便是出生于2010年的2岁多的孩童张晨露,在表达“最幸福的事情”的时候,开口说出了很臭美的“抹香香”后,还不忘歪着头补充了一句,“还有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没有孩子的小家庭是不完整也不幸福的,“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生两个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如果能有一双儿女,凑成一个“好”字,家庭便会更美满。

  NO4 最浪漫的幸福:得到爱

  爱,有许多种。爷爷奶奶的喜爱、父母的关爱、情人的深爱、领导的厚爱……得到爱,便是幸福。

  “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发现,单身人士们所期待的“爱”更多地来源于和他/她在一起时的感觉,他们希望理想中的“另一半”能尽快出现,并幻想着那种美好而浪漫的感觉;而已婚人士们所期待的“爱”更多地来源于和他/她之间的情感,他们希望彼此间能够用沟通和理解搭起“心桥”,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然后一起慢慢变老。

  不过,不管是给爱“寻找感觉”还是为爱“堆积情感”,只有用两颗心一起去拥有它、培育它、呵护它、滋养它、维护它,才能“锁定”一辈子的幸福。

  NO5 最安心的幸福:

  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中国人一直用“安居乐业”来形容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中的“安居”无非就是拥有一套能够起居的住房,从1949年至今,中国人的安居之梦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很多私房被“积极交公”,一家两代甚至三代“挤”在又小又破的房子里成了每个四合院里的常态;80年代,“售房”和“提租”成了执行房改的两个具体办法。在上世纪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终止了福利分房,迎来了市场化住房时代。伴随国人思想转变的几年间,则是房价与购买欲共同茁壮成长的岁月。今年6月,《小康》独家发布了四十城市万余人参与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报告,自2009年以来有超过七成(71.4%)国人购买了住房,其中用于满足刚性需求,占总比例六成以上。这样的数字足以说明,在中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却是能够为人生挡风遮雨的地方。

  NO6 最超值的幸福:

  自身价值和能力得到体现

  稳定的职业能带来安全感,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

  《小康》向千余名劳动者发问,“就职业而言,您认为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除了“收入”之外,回答最多的就是“个人能力得到体现”,而在50后受访者眼中,“个人能力得到体现”和“收入”同等重要。

  在所有的幸福感受中,“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体现”这一条或许是最“超值”的,也是最被西方人认可并被东方人逐渐认同且越来越注重的一个“必要条件”,若将它掌握在手心中,它能如同孙悟空一般“72变”,将一种幸福生成、发散为更多的幸福,如被朋友喜欢的幸福、被同事尊重的幸福、被领导重用的幸福、被社会承认的幸福;得到尊重的幸福、得到财富的幸福、得到地位的幸福、得到权力的幸福,等等。

  NO7 最实在的幸福:

  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今年,一部以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节目火爆的原因无疑是公开的--中国人重视对“吃”的体验。

  “民以食为天”,讲究“吃”的中国人将“食”融入到了文化之中。从“温饱”跨越至“小康”阶段后庆贺胜利的方式又怎能少得了吃呢?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吃饱”的基本诉求变成了“让孩子吃好”;90年代,“既要让孩子吃好,也要让老人们吃好”;跨入新世纪,前五年还在追求“全家人都要吃好”,接下来的五年就变成了“要吃得健康、有营养”,《这样吃最健康》《吃的真相》等一批和“吃”有关的书籍被炒得很火。

  中国人不会忘记,“民以食为天”后面还有一句,叫“食以安为先”,今年7月发布的“2012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公众“最担忧的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居首,81.8%--这个数字,真实地表明了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在千人幸福指数的调查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对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三位,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住房、医疗保障的需求。

  NO8 最基本的幸福:

  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生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亚小国不丹就把“环境保护”与“政府善治、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一同作为组成“幸福指数”的四大要素,足见环境的重要性。从很多国家的“幸福秘笈”中都可以看出,环境保护越好,国民幸福指数就越高;环境污染严重,国民幸福指数就会降低。

  中国人也同样对优良的自然环境充满期待。《小康》于今年5月发布的“2012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3.0%的受访者感觉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危害“比较大”。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否宜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这不仅仅是环保的核心,也是幸福的内涵。

  NO9 最长久的幸福感:社会安全

  很多采访对象说,他们所认为的幸福感是可以与安全感画等号的,但几乎也有同样多的采访对象抱怨说,自己太缺乏安全感了。

  “2012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些采访对象的担忧与抱怨: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响人们安全感的五个最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经常听到或看到新闻媒体关于社会治安混乱的报道,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和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老外们的幸福状态,或许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力并非最强、国民并非最富的丹麦为何会赢得“幸福考试”的状元?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家彼得·古内拉克的调查表明,幸福感高的丹麦人的共同感受是:身处环境中接触到的人社会地位、价值观和财富与自己类似,同时在生活中感受到“安全”。

  NO10 最可靠的幸福:

  有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里,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古诗中有“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名人名言中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流行歌曲中有“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周华健《朋友》)。而今,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深藏心底,中国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孤独,拥有几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竟成为了一种“奢望”。

  今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发现,有1~3个可信任的人,在受访者中占比最大,为41.1%。而在前年,却是身边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访者中占多数。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人际信任圈子在缩小。随着这个圈子的缩小,看似最简单、最触手可得的幸福,却极有可能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链接)

  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

  NO1 身体健康

  NO2 收入满意

  NO3 和家人在一起

  NO4 得到爱

  NO5 拥有个人住房

  NO6 自我价值实现

  NO7 吃到安全食品

  NO8 人居环境优良

  NO9 社会安全

  NO10有可信赖的朋友

  文|《小康》记者 鄂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