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我的爱车?

  前段时间去台湾,在主要工作结束后,接待方陪同我们几个大陆同行“考察台湾经济文化建设”。看过一些景点之后,为了显示“考察”应有之义,就去了宜兰一家工厂参观。

  这是一家酒厂。从台北到宜兰的路上,我努力去想像一家工厂可能的模样。车间厂房、各种设备、忙忙碌碌的工人。既然造酒的,也许坛坛罐罐不少吧,或者就是一堆一堆酒缸、酒桶、待装的空瓶和封装完毕的产品。

  大巴开进了工厂大门--竟然是一处绿树环绕、青草茵茵的所在,点缀其间的红砖建筑便是厂房车间和办公楼。没有喷云吐雾的烟囱和轰鸣的货车,也见不到什么人。在厂方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这些“陆客”按照策划好的路线参观了工厂。导游小姐的国语虽然掺杂着浓厚的客家味道,但讲解内容却生动有趣,一听就知道经过了专门培训。大家饶有兴味地了解了不同的麦芽原料,也通过视频搞清楚了橡木桶的加工技术。喷火器灼烧木桶的场面非常壮观--据说这样烧过之后,橡木就会作用于酒的发酵,留下特殊的香味。车间里是身形庞大的不锈钢装置,大罐子之间有不锈钢管道相连。所有地方均一尘不染,也没有什么味道和噪音。但是听了导游的讲解,就知道罐子里面正在经历着发酵过程。醇美的威士忌从那些管道里缓缓淌过……

  最后一个环节是品酒。访客可以领取一小杯威士忌,坐在粗大的长条桌前细细品味。桌上是各种酒的样品,可以拿过来闻一闻,也可以听导游逐一介绍。陆客们连声叫道:大开眼界!大长知识!离开工厂必须穿过一个很大的威士忌超市,于是大家免不了买了几瓶回去。据说,很多人原来并不饮酒,但是见证了酒的诞生过程,就忍不住买了几瓶回家。

  仔细想想,这次考察,是一次工业旅游,也是厂商的公关营销手段。热情的接待拉近了厂家与消费者的距离,是厂家与公众很好的沟通过程。消费者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产品制造工艺,优美的厂区环境也令人身心愉悦。厂家则现场收集到消费者的反馈意见。这些,对于建立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美誉度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说到工业旅游,汽车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理应有所建树。可惜更多的厂商总是花费很多心思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车展模特,大力促进相机镜头的销售。而通过车展平台,消费者对一款新车的了解能到何种程度?汽车到底能多卖出几部?美国的探索频道(Discovery)电视节目有一个制造业系列,展现了一些工业产品(如哈雷摩托、瑞士手表)的加工制造过程,得到很多人的好评。在工业社会,人们不可能不对工业产生兴趣。特别是日常接触的一些工业产品,人们在享用的时候,也许会问: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类工业探索节目,就是迎合了这种心理才获得巨大成功。

  汽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些车主对汽车的热爱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他们花费大量金钱与时间去装饰爱车、改装爱车。像是对待自家孩子一般。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他来到世上,为父母家人带来无比的欢欣、无尽的希望。父母亲也非常珍视孩子诞生的那一刻。有些妇产科医院提供了贴心服务,准许年轻的准爸爸进入产房,与妻子一起迎接新的生命。那么,对于车友来说,爱车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爱车如何从在生产线上诞生、如何被一块块钢板、一颗颗螺钉、一条条线缆塑造而成,肯定会让车友欣喜万分。这样的情形,就有可能出现在车企的工业旅游服务中。

  汽车工业多年来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趋势也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手段已经很难扩大品牌优势,而需要精耕细作,努力建立厂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层情感联系。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公众与车企的矛盾冲突也在显著增多,由质量问题或经营问题引发的危机也频频出现。如何求得双方的相互了解就需要更好的沟通方式。汽车工业旅游,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桥梁。

  文: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