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转型:在60万亿蛋糕前的迷茫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公募基金
  • 发布时间:2013-01-14 11:05

  “过去我们设计产品,报到证监会,等待证监会审批,审批结束后去销售,公司的发展节奏基本上跟随证监会的节奏,我们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说把手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现在突然放开了,不知道放到哪里了。”这句话出自一家中等规模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之口。

  不可否认,公募在醒悟,但现在更多是迷茫。像县城里的年轻人,突然被搁置在楼宇林立的大都市,眼看着繁花似锦,步子迈向哪里,内心却是忐忑。

  2012年年底至今,公募基金行业生存生态发生了急剧变化,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颁布,使得公募从投资管理者被迫向财富管理者转型。

  公募投资范围扩大,基金产品募集申请由“核准制”改为仅需作合规性审查的“注册制”,拟放开保险、券商、私募从事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过去15年公募的垄断局面彻底打破,政策红利几近消失;与此同时,公募可以借道子公司从事期货、信托、PE等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公募面临整个行业发展从未有过的机遇,但也面临各种挑战。

  《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基金公司高管均表示:“公司还在讨论中。”但初步的意向是两大方向:着力于货币基金T+0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和以信托通道业务为突破口的类信托业务,后者曾成就了券商、信托规模的迅速膨胀。

  分食60万亿银行存款

  公募到底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之前好回答,现在却变得不容易。

  2012年之前,公募行业的业务比较简单,如上述基金公司总经理所言,在2004年版《基金法》规定的“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券品种”的范围内,设计产品,报证监会,通过严格答辩,等待证监会审批,审批通过基金公司销售部门卖产品。

  公募有能动性的东西比较少,证监会严格的产品审批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金公司的发展节奏。2010年前,基金产品审批制度规定,一家基金公司一次只能申报1只产品,这样几十只产品只好排队轮候证监会批文,产品审批流程漫长;多次变革后,后来审核通道增至六条,即基金公司可同时上报6只基金产品,分别是3只普通型产品、1只创新型产品、1只QDII产品和1只发起式产品。规定之具体可见一斑。

  2008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实施,公募基金业务有所扩大,可以在“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金融衍生品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品种”范围内,从事“一对一”、“一对多”的专户业务。

  相比而言,专户业务投资范围较大,也比较灵活,基金公司不需等待证监会审批,只需向监管部门提交产品合同备案,然而,公募由“相对收益”扩展到“绝对收益”的过程中,人员配备、发展模式等均面临各种阵痛,很多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新《基金法》颁布以及与之相关的法规出台后,公募基金业务复杂起来。正如易方达基金公司总经理刘晓艳所言,基金行业正在从垄断市场向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开放式市场过渡,这个过程也将对基金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运作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公募基金从原来的上市股票、债券的投资到“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从一个投资管理人向多元的财富管理人转型。

  “过去我们的确想错了,一味地强调高收益的权益类产品,而忽略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即具有确定性收益的产品。”广东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说。

  公募整个行业资产规模5年连续下降,而有着明显确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规模急剧飙升。

  2012年以来,信托、券商资管规模迅猛崛起以及公募基金业务的放开,公募开始醒悟,整个公募行业看到,未来的竞争并不是十几家公募基金之间的竞争,而是60万亿银行存款。

  眼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大多基金公司将在货币基金T+0和信托通道业务上展开一轮竞争。

  抢信托通道业务

  PE、期货、投资类信托业务,这些均不是公募的长项。

  易方达基金公司总经理刘晓艳认为,基金行业的变化使得基金将涉足新的业务,但新的业务却并非全新的领域,证券公司以及PE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未来的业务中基金公司经验的积累以及运营机制是否能够与这些市场主体去竞争或者是否能吸引到更好的人才都是很大的问题。

  这些,大摩华鑫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秦红等基金高管也表达过同样的质疑。与信托公司、券商比,以二级市场架构的公募基金在人才筹备、项目筹备、风控机制等方面均是空白。

  “切入点无疑是信托通道业务。”汇添富基金公司副总经理雷继明说。

  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说:“虽然这块业务不赚钱,但先满足股东方提出的规模要求。”

  “银信”合作,造就了信托行业的突飞猛涨,信托行业资产规模由2009年年底的2万亿元,增加至接近7万亿元;“银证”合作,造就了券商资管的迅猛上涨,券商资管业务规模2011年底只有2819亿元,而至2012年底,超过1.3万亿元;随着“银基”合作成为可能,公募基金公司也在想象着这其中的巨大空间。

  从“银信”、“银证”到“银基”,这其中的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主动管理类和通道类两类。前者像房地产信托以及信政合作;后者则主要是买入返售票据通道业务。

  “银基”合作的实质是通道类业务,即项目和资金以及融资方和出资方客户均掌握在银行手中。基金仅仅是出借了通道,帮助银行规避了该类业务的存贷比例限制和净资本消耗等监管成本。券商的信托业务,主要是通道业务,公募基金也同样。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获准成立首批子公司的基金公司包括工银瑞信、嘉实等通道业务均是主要方向之一,另外正在筹备中的基金子公司包括新华也在考虑借助股东新华信托在信托领域有所作为。

  但“银基”合作产品,只是看上去很美。

  以前,通道业务处于卖方市场,银行到信托寻求通道,而随着更多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加入,通道业务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目前一些小券商通道业务的收费已经从原来的千分之一降到了万分之五,基金公司基本达到万分之三,甚至出现万分之一。

  因此,公募虽然或许借通道业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资管规模,但已陷入价格战的通道类业务并不是公募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另外,“银证”产品迅猛崛起的背景之一是,“银信”产品被银监会叫停。而未来,“银基”产品是否被叫停,也是诸多人关注的话题。

  公募基金路在何方

  以极低的价格,从券商、信托处争食通道业务,这是公募基金行业以规模为导向的急功近利之举,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是迷茫。

  虽然证监会向公募基金敞开了未上市的股权、债券以及财产权领域的投资,但除了嘉实基金公司有原来在香港注册的另类投资子公司储备的项目转移专户子公司外,其余基金公司均没有相关的业务,或者说,很难开展类似的业务。

  因此,对于多元的财富管理而言,公募基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要走什么样的路,每个人又有不同的观点。

  “理财,我想还是离不开‘理’。”上述广州基金公司高管说,主要还是满足持有人的需求,给投资人带来确定的回报。该高管不否认,除了稳固权益类方面的优势外,其他的具体走什么样的路,公司还在讨论中。

  也有基金公司高管认为,“二级市场的投资研究能力、风险的控制、内部运行等依然是我们这个行业在过去积累下来的最重要资产,这依然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并且也是公募未来可能跟券商资管、私募、信托比最值得坚守的财富。”

  事实上,对比美国公募基金发展之路,不难发现,每一次行业转型,都充满着机会,但机会总属于那些特点比较明显的公司。

  2011年排名前十的美国共同基金公司包括先锋(Vanguard)、贝莱德安硕(BlackRock iShares)和太平洋投资(PIMCO),这三家基金公司都具有特色产品和鲜明的品牌。先锋公司是以指数基金而闻名,不仅指数创新走在行业的前列,并且长期致力于降低费率;安硕系列一直以ETF产品著称,贝莱德在收购了安硕之后一跃成为ETF市场的龙头老大,占领市场主导权。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则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出名的债券型基金管理公司。

  1986年至2011年美国共同基金在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在行业前十名的基金公司只有三家,(Fidelity)、Federated和富兰克林坦伯顿(Franklin Templeton)。

  对此,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张洁得出的结论是,基金公司需意识到任何渠道和营销上的优势都不可能持续,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与时俱进的产品和投资者的信赖才是成为行业强者的制胜法宝。■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