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发布的新近一期高性能计算Top500榜单中,有292套是2012年新增的系统。严峻的经济环境,显然没有影响各国对HPC的热情。在2012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上,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院士就表示:“当前核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大规模应用需求已经带来了对高性能计算能力的超强需要。”
中国在对于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研制方面一直没有放松过脚步,当2010年天河一号勇夺高性能计算Top500榜首的时候,更是将这一盛宴推向了高潮。相关人士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很有可能再次研制出世界第一的高性能计算机。2012年12月26日,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又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首台采用自主设计的“龙芯3B”八核处理器和超多端口千兆以太网交换芯片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大学联合研制成功,通过专家组鉴定。
在制造出更多性能强劲的高性能计算设备的同时,整个HPC业界也清楚地认识到,高性能计算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民生需求。中国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在SC12中国超速论坛上也表示:“超级计算机不仅广泛应用于地球气候模拟、宇宙天体研究、基因研究、超高速飞行器设计等‘高、精、尖’的前沿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自然灾害预报、生物医药研制、天气预报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高性能计算已经从传统的满足科研和国家战略需求走向更广泛的行业应用。”
但是面对超强的计算资源,如何有效应用,特别是让那些非科研单位的普通用户用好高新能计算,仍旧是个大问题。数据显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科学计算作业中,运行在3万个CPU核以上的任务占到了50%,而在上海超算中心,60%的科学计算运作都是在16个核以下。因此多年来,如何提升应用水平一直是困扰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一个核心话题。可喜的是,包括产、学、研、用各方,都在不断通过各自的努力,来提升应用的水平。例如上海超算中心就专门发起过“科学应用规模倍增活动”,为用户提供部分计算经费补贴,以此增加用户计算规模,同时向用户提供自编高性能计算程序优化。
相信随着KD-90这样的高性能计算设备不断涌现,以及各方用实际行动打造出的高性能计算“生态环境”不断完善,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打开超级计算的“大门”,将高性能计算化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创新动力。
本报记者 汤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