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27日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今日起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体性能与美国GPS相当,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按照规划,北斗第一步,2000年至2003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卫星导航产业是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个发展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新增长点。据测算,2012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冉承其称,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增速高达30%-50%。从全球看,到2020年,卫星导航产业的产值将达4000亿至5000亿美元,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规划,2015年,北斗要在中国导航市场中能占15%至20%份额,到2020年时能占70%至80%。为达成这一目标,冉承其呼吁,动员全社会力量更多应用北斗、更多参与北斗开发,促进其快速实现产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深刻地告诉我们,先进的技术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份额。掌握技术之后,产业化和占有市场往往是更为艰具的任务,常常面临认识上、体制、机制、人材、经验等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看到,北斗的产业化任重而道远。
在认识上,北斗产业化首先要处理好军用和民用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北斗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个意义上,北斗的民用和军用应该同等重要。如果民用不成功,不能在国际导航市场占有合理市场份额,为国家经济转型做出相应贡献,北斗就不能算完全成功。民用成功,不仅能占据市场制高点,为国家和企业产生丰厚利润,还能为军用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美国军事工业带动民间产业和经济强劲发展的历史,应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军用和民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与美国的GPS系统不同,北斗采用的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终端设备除与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应答信号外,还需要与地面中心控制系统交互。在这样的技术方案下,大规模、面向全球的产业化,不仅要建设好天上的卫星网,还需要覆盖全球的地面系统支持。因此,建设完备、可靠和高性能的地面基础设施应该先行一步,早规划、早建设。近年,在信息领域,由于爆发式应用的不期而至,基础设施能力不足造成的发展滞后和损失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警觉。
从产业形态上看,卫星导航产业链复杂,涉及芯片、基础平台软件、电子地图、终端、行业应用软件、集成应用等诸多领域的众多厂商。这些领域和厂商分属军工、航天、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产业等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客观上存在条块分割的体制约束。将如此众多、分属不同条块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需要体制创新,需要突破条块分割的顶层设计。
最后,北斗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发展都要直面与美国GPS产业体系的强劲竞争。发展北斗产业,需要有统一的合理的产业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才能使社会力量更多应用北斗。而开放性应是北斗产业政策的关键环节,不仅要吸引国资进入,更要吸引民资,甚至也应对外资开放。
中国的北斗开局不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中难得的机遇。各相关方都应该珍惜和把握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共同努力,达成北斗到2020年时能占70%至80%市场份额的宏伟目标。
老鬼阿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