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上周曾报道过《洽洽食品被曝内销劣质品》,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该公司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产品质量,去年以来,作为各种“质量门”的关键点则是原材料的选择,而作为公司募投项目的“内蒙古原料基地建设项目”以及“新疆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等却多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备受质疑的是在主营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公司今年却热衷玩上了高风险游戏,今年1月份以来公司以高达亿元以上的资金进行理财产品投资或对外财务资助,最终会不会因此倒在“不务正业”的泥沟里也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心。
募投项目停滞不前
“原材料基地建设完全投产后,原料自给率能达到百分二十,成本没有明显的降低,但品质能提高。”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关系平台上洽洽食品工作人员曾表示。
近日,伴随着洽洽食品接连陷入各种质量门,坊间各种质疑与公司各种澄清莫衷一是,此时原材料基地的尽快投产也备受期待。然而记者翻阅资料发现,作为原材料基地幕投项目的“内蒙古原料基地建设项目”以及“新疆原料基地建设项目”投资进度几近停滞,实在令人费解。
根据201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以募资资金9262.07万元投资的“内蒙古原料基地建设项目”,截止2012年中期投资进度25.21%,而在2011年年报中该项目投资进度却已经达到25.16%,半年的时间投入金额仅为5.33万元,超募资金投入的“新疆原料基地建设项目”同样进展缓慢,2011年10月,洽洽食品以16900万元超募资金投资建设新疆原料基地,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中期投资进度11.84%。
实际上,进展缓慢的不仅仅是原材料基地建设,其他募投项目均出现了类似情况,其中以募集资金27539.50万元投资的“哈尔滨洽洽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项目”、以1.2亿资金投资的“食品生产公益提升及自动化项目”2011年投资进度已分别达到36.39%、49.02%,但是2012年上半年以来两大项目进展却分别只有3.6%、0.98%。
募投项目在经历了上市一年的突飞猛进,2012年以来却纷纷进展缓慢实在令人不解,同时记者注意到,募投项目进展缓慢的同时投产日期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内蒙古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由此前的2012年9月延迟到2013年11月,而“供产销全流程业务信息平台建设”投产日期却由此前2013年10月提前到2012年9月,该项目在招股书曾承诺投入金额为2998.73万元,不过此后公司使用募投资金对该项目继续追加2036.59万资金。该项目显然成为2012年公司投资的重点,不过从目前投产效应来看并不乐观。
中信证券表示因SAP系统(即供产销全流程业务信息平台)2012年9月份上线,新系统有磨合期,内部的销售订单协调对销售有短暂影响,也因此使得公司业绩低于预期。该系统对收入的负面影响中投证券等多家券商研报也多有提及。
同时颇有意思的,201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以来博时基金、华夏基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泰基金、中信证券、广发基金等多达50家机构对洽洽食品进行了包括募投项目的调研,可是三季报数据显示,以上机构并未出现在该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中。
热衷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
另外,让市场人士颇为担心是洽洽食品热衷上了高风险理财产品。根据公告,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27.50亿,同比增长0.40%,在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近期洽洽食品却公告,公司拟一次性动用数千万元的闲钱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
根据公告,将分别用于购买信托产品、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对外财务资助。其中拟动用3000万元购买中江信托发行的一款2年期的信托产品,该款信托资金将投向部良溪县一处保障房项目,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同时,洽洽食品还宣布动用1500万元的资金购买一款由安徽恩龙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投资期限和预期年化收益率同样分别为2年和9%;此外,洽洽食品还做起了贷款“倒爷”,委托银行给资本界明星黄怒波旗下的一家旅游公司贷款3000万元,年利率10%。
从洽洽食品上述投资情况来看,本次投资总额度达8500万元,此前1月份,洽洽食品还为南翔万盛(芜湖)文化产业提供6000万元的财务资助,年利率也高达10%,同时公司对外表示公司及子公司累计对外提供财务资助及委托贷款金达到人民币16000万元。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投资均属于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其最低收益率也达到了9%。上述投资已获得董事会通过,三季报显示,洽洽食品现金充足,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户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6.82亿元。
“洽洽食品作为上市公司为闲置资金寻求出路而大量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本无可厚非,但是用于各种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金融投资,这也给募集资金的安全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某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实际上,上市公司因为跨界投资亏损巨大的案例比比皆是,2012年新都酒店6500万元放贷资金及大部分利息均未收回,该公司还为此计提坏账准备,这让本就在2012年亏损2547万元的新都酒店雪上加霜。
该业内人士同时表示,企业希望多元化发展并非坏事,至少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从当下各行业的发展来看,不存在哪些行业具有绝对的暴利和只赚不赔,而那些确实只赚不赔甚至是暴利的行业,也不是一般背景的上市公司所能染指的。因此,大量上市公司奔着多元化的幻景而去,最终却只能倒在“不务正业”的泥沟里。
本刊记者 朱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