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售巨头情愿做“乌龟”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伊藤洋华堂,电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7-24 15:02
或许是受成都悠闲的生活节奏影响,伊藤洋华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67岁的三枝富博看起来比大多数同龄的日本职业经理人更加开放、更轻松幽默。
在参加完只有中、英两种语言同声传译的财富成都论坛后,他笑着调侃道:“这次论坛办得的确国际化,不过因为我自己中文没学好,所以听起来很费劲。”
伊藤洋华堂隶属全球第五大、日本第一大零售企业SEVEN&i(柒和伊)控股公司。2012年,SEVEN&i以606.68亿美元收入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51位,除了伊藤洋华堂,其旗下还有7-11、西武百货、崇光等知名零售品牌。
1997年,伊藤洋华堂在成都开出其第一家海外门店。从那时起,三枝富博已在中国生活了16年。不过,他身上仍然保留着日本经理人做事严谨的特质。
当《英才》记者问道,“电商的迅速崛起对伊藤洋华堂的影响”时,他先是回答“几乎没受影响”,稍作停顿后,又慎重地补充道:“要说一点儿影响没有也不准确。现在来我们店里购物的年轻人减少了一些、购买实用品的顾客减少了一些。”
“乌龟”式发展
“不急着……”是伊藤公司一贯的态度。
“不急着发展电商”、“不急着多开店”……作为第一批入华的外资零售巨头,伊藤洋华堂在中国耕耘16年,却只开了13家店(北京8家、成都5家)的速度,与某些同行的“五年百店”比起来,确实慢得让人有点儿着急。目前,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销售只有日本销售额的7%。
三枝富博承认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开店速度确实很慢,不过他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其“专业性”:零售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后者主要是制造商品,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但对前者来说,比商品更重要的是人才。开一家店,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否则开不好,品质下降,得不到顾客的支持,反而会损害声誉,得不偿失。
“每开一家店,都要得到顾客的支持,在确保利润的基础上,然后才会去开新店。”三枝富博如此总结伊藤洋华堂的开店政策。
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欧美、日本企业的观察,三枝富博认为,越是规模大的企业,在后来的扩张过程中越是容易倒闭:“现在的中国就像是20年前的日本。当时,日本很多企业疯狂扩张,但最后都倒闭了。所以我们现在宁肯慢一点儿,也不想重蹈覆辙。如果拿龟兔赛跑来打比方,我们情愿做‘乌龟’。”
对于当前中国各个行业的快速扩张,三枝富博表示有点儿“看不懂”:“我听说成都要在3年内开100家10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是不是太多了?”
大型城市综合体,一般都是房地产公司的“作品”,它们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跟住宅配套。而三枝富博认为,房地产商来做零售,和专业做零售的企业,“想法肯定不一样”:“为了卖房子而做的商业设施,他们对未来长期的发展考虑太少。”
不惧电商冲击
三枝富博认为,日本零售行业的发展情况与中国类似:传统百货商场发展平平,小型便利店发展迅速,当然,崛起更快的是网络电商。
不过,他并不担心电商的冲击会让前两者消失:“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实体店和虚拟店也各有各的优势。”
首先,不同的人口结构会导致不同的购物选择:年轻人工作繁忙,他们一般喜欢通过网络购买生活实用品,快速又便捷;老年人则更喜欢去便利店。
其次,与网络电商相比,传统百货商场能够通过直接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让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得到满足和享受,从而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在三枝富博看来,对服务和体验、而非纯物质商品的需求,是成熟市场的特征。目前中国零售市场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城镇化进程必然带来消费需求的“进化”和分层,这会给传统百货商场提供足够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
对此趋势,三枝富博有着笃定的信心,也并不着急:“成熟市场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而是要花时间来培育。”
那么,什么样的商场能够生存?不在于规模大小,关键在于能否给顾客提供不一样的服务,“现在购物商场的商品同质化严重。没有特色的商场是无法留住消费者的。”
至于网络这块阵地,伊藤洋华堂其实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早在2009年,伊藤洋华堂的网络超市就已开通,不过,发展并不算迅速。2012年,网络销售额在伊藤中国的全部销售额中占比不到10%。
三枝富博告诉《英才》记者,在日本,伊藤公司的电商也已经摸索了3-5年的时间,“对于电商这一块,我们不急着发展它、扩大它,而是培养它。”
文|本刊记者 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