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让大数据“落地”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大数据,西咸
- 发布时间:2013-08-01 10:37
在大数据概念被炒得热火朝天之际,有识之士指出,技术概念只有落地,与产业结合,形成经济推动力,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中国第一个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专业园区——陕西西咸新区的大数据产业园,所规划的发展方向正是让大数据落实到应用层面,以构建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让大数据带动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陕西省政府除了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还为园区预留了国家骨干网核心节点,这里将形成10TB以上的出口带宽。”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蔡苏昌近期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大数据论坛及系列相关活动,所接触到的业界人士对陕西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热烈反馈让他颇为兴奋。他介绍说,西咸新区的大数据产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2012年年底项目启动,目前已初具雏形,而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中心,实现数据的“规模化集中吞吐、深层次整合分析、多领域社会应用、高效益持续增值。”
该大数据产业园区包括三个板块:基础数据聚集区、数据应用研发区和数据叠加扩展区,涉及数据存储、呼叫中心、IDC中心、灾备中心、数据交换共享等业务,以三步走的战略来实施布局,即从2013年~2015年是培育期,期间建设完成大数据产业网络传输平台和信息资源聚集区;从2016年~2018年是成长期,园区成为陕西省的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基地;2019年~2020年则是成熟期,园区升级成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和大数据处理中心。
目前,全国有不少区域的政府也在积极围绕大数据产业做文章,包括建设相关园区或者产业中心,西咸新区的大数据产业园何以有如此大的信心做到国家级的高度?蔡苏昌解释,西咸新区有四大比较优势。
首先,园区中四大运营商齐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陕西广电网络都已经落户,他们带来了带宽、规模、品牌等方面的实力和资源。到2014年底,园区内将建成15万台服务器,这一规模是全国单一园区里最大的。而到2020年,园区内将建成100万台服务器,成为全国最大的数据聚集地。
其次,在发展模式方面有独到之处。“我们的着眼点是应用,因为应用是大数据的生命所在。”蔡苏昌说,应用才是目的,也只有应用才能让大数据落地,而不是虚浮的口号。为孵化契合实际需要的大数据应用产品,园区将在四个层面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生态环境:一是IT基础层,主要是通过四大运营商来“打底”。二是数据资源层,通过全国人口数据与备份中心和国家林业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的容灾备份,形成权威核心数据优势。三是运营平台层,依托未来大数据园、宇龙酷派等数据运营企业,形成崭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依托西影等项目,形成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模式。四是应用服务层。推动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多领域应用,实现商业价值。“有了这个产业生态系统,西咸的大数据产业就是具有活力和潜力的。”蔡苏昌说。
第三,在品牌塑造方面。去年西咸新区举办了“2012西咸新区大数据高峰论坛”,加之不停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的活动,园区已经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蔡苏昌表示,现在每个星期都会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老总来找他交流,“他们对陕西的信息化经验有兴趣,也知道西咸新区,希望可以从中寻找到商机。”
同时,西咸的大数据园区更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如电价支持,即入园企业将享受大工业电价,可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还有带宽支持、基础设施支持等等。正因这方方面面的优势,西咸新区已成为目前品牌运营商最多、数据存储量最大的专业园区,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入驻的企业包括:国家林业总局数据备份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国美电器、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以及IBM、Oracle、HP、EMC等IT厂商,同时还在吸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公司的入驻。
“我想,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我们在信息产业方面离世界最近的一次。在这样一个领域,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只要我们起步早、想得深、推进快,就能争得领先,实现率先,实现‘弯道超车’”。蔡苏昌说。
本报记者 徐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