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项目要看“天时”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化,CIO,购并
  • 发布时间:2013-08-01 13:36

  在企业中,涉及信息部门的重大项目有重组、购并、ERP、MES、SCM等,经历过沟沟坎坎,最终成功后也可能留有些许遗憾,回首望去,困难不在资金,而在于细节之处的天时、地利、人和。激烈的变革管理是实施这类项目的并行内容,在打破原有秩序的过程中,CIO需要把握好天时,“顺四时而生”。

  启动之初要慎重

  当企业要开展小到一些关键部门调整、大到事业部重组或销售渠道变革时,启动信息化项目要慎重。

  以事业部重组为例,公司为适应市场变化,准备或正在做出组织架构方面的调整,有些业务单元要强化,有些业务单元要收紧,此时人心动荡,资产归属不明,业务停滞不前或极其不稳定,一般不适宜启动信息化项目,最好等待“权责利益”清楚了、“成熟度”提升了之后再开始,等待时间视情况而定,有时甚至要等待半年或更久。

  对CIO来说,有两种情况必须考虑:

  如果企业在此之前没有上线ERP等管理系统,企业要信息部门来“打头阵”,期望上ERP的同时完成重组,实际上就是有些老板想省钱,CIO先要仔细掂量自己“能不能做”,是“现在就做”还是“将来再做”,对客观环境条件要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失败的案例多而成功的少,即便成功也会做得异常辛苦。

  如果已经上线了,信息系统不改变,相应的业务改革也做不了,正应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句话。但CIO此时也不要太心急,仍然是先将业务梳理清楚了再动,少做一些“无用功”。因为企业决策者对许多事情未必都想好了,管理层通常热情高涨,但目标却不清晰,边想边做边纠正的“三边主义”广泛存在。

  以销售渠道整合为例,首先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要达到运转良好的情况,为内、外部供应链整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包括从计划到订单,从下单、生产到交货等;其次,对销售渠道采用分公司制的企业,利用行政手段可以立马改革,成功率也较高,但如果是对产品代理制的企业,上线信息系统是小事,“用得起来”是大事,此类信息项目不过是业务整合计划和执行计划的一部分,如果重担又落在CIO身上,就不得不考虑下述因素:企业在经销商心目中所处的地位是否能够使之配合(主要看企业是否处于强势地位)、制定的政策是否互利双赢又能相互约束(行政杠杆指望不上了,要靠市场化)以及各种相关措施是否周全,其中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CIO要尽可能多地找出可能影响的环节,安排彼此相应的资源,制定好游戏规则,发挥经销商的能动作用。

  挤出“期望泡沫”

  这些都是企业变革对信息项目开展的影响,有时常被忽略,CIO脑袋一冲动,就扑通一声掉入了“陷阱”。所以,CIO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对“择天时”还真不好把握,需要对企业整体生命周期中各个影响因素的认知和历练更丰富一些,对这些“软”因素的变化做足功课,别只想着信息化对企业变革能多做些贡献。企业信息化和企业变革互为表里且相互作用,CIO得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把握时“时、势”的时候要挤出“期望泡沫”。那种为了理想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人,往往开始受人崇敬,却也容易误人大事。

  在此,我也为“怀揣理想的人”提个醒,遇到前期项目刚失败或几年都没有成功上线的情况,不要急着重新启动,除了分析总结那些“不简单”的原因外,消除失败的心理阴影、重拾信心同样需要时间。

  有时,双方决策者也会忽略对项目开启时间的明确说明。作为机会主义者,咨询公司不会“耽误”机会的,抽调好顾问就尽快开展工作了;而亢奋的企业决策者未必了解各中“奥妙”,揣着大干快上的心情也积极响应。

  在双方均克制不住冲动的时候,CIO需要多听听企业运营负责人的意见,冷静地拿出企业的工厂日历来,理性地通过模型来消除项目沟通中的歧义,避免对物流、生产的影响;如此一分析,就可以发现启动项目的条件是否成熟。

  要想选择一个对企业正常运营影响最小的“良辰吉日”,对生产活动周期性强的企业而言就要看其“淡旺季”。对制造业来说,淡季适合做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这样时间宽裕,压力也小。因为在旺季时,一线员工恨不得多一双手,这时在给IT项目人员施加压力无疑是火上浇油。如果随意乱选时间,又缺少适当激励,会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埋下心结,导致不好的结果出现。

  所以,做出高质量的项目,离不开时间和人力资源上的从容支配,而且时间有时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源。

  同时,决策者也需要明白数量、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避免“贪多求全”。例如像搞“大跃进”一样一次性上几间公司或事业部,势必影响项目进程和质量,所以最好不要同时开展多个大型项目,以免分散精力,贪多嚼不烂。这种对于决策者的说服工作,也是对CIO素质的重大考验。

  项目结束能准时吗?

  在全企业范围内实施信息项目,CIO心理要有准备:项目范围不可能真正固定得住,有些事情做了才知道水有多深,怎样把握按时结项这一问题?

  举两个民企项目中的常见例子:案例一,上市公司若发现巨额库存、账实不符的情况,要如何如理这些资产,如何向外做信息披露,如何在实施方案中向股东交代?案例二,同时出现公司重组或卖掉一个厂或自制与OEM互转的等情况,业务和资产如何处理?

  所以,实施周期的规划要考虑到各种困难的、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些项目计划用“5+1”个月,这只是一个常规参考时间,实际所用时间还取决于企业对该项目的预期目标和偏离内容,而这是企业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地方,存在无法避免的思维混沌现象,如此一来,项目就有可能要二次上线、重新排期;如果企业或企业外部环境又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就要提出要求项目提前结束、延迟甚至下马等情况;还有些企业喜欢贪多求全,不自觉地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加大了收尾工作的难度。

  对于不超过项目范围20%的偏离,CIO尚能接受;一旦超出20%以上,CIO就该后悔在项目启动前为什么没有“卡住需求”,这也是有些人为何不接管理不规范公司的项目的原因之一,因为接了就等于掉进坑里。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实施计划在开始时就定稿是不可能的,有时,CIO真要转变思路,站在咨询公司的立场上,为建立新系统做出为期6个月的项目计划是一回事;站在企业角度,为至少改变企业5年进程,做出一个为期18个月甚至2年的项目计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后,在选择系统上线的“好日子”时:对内,要制定完整的会计周期,以保证统一连续的核算方法、统计口径及考核内容,否则会出现“断层”,需要用人海战术来弥补,在有的企业里,每到一个考核周期(月底/年底)临近或结束,会有许多人为此加班加点地做数据、做报表;对外,企业要协调统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上线这天做足准备;此外,正式宣布上线的时间对项目双方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不单意味着企业需要面临结项了,各方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都将陆续浮出水面,能否顺利地按时上线、结项,要看期望泡沫多少、实际做的情况以及项目双方的共同努力;另外,对企业内部宣布时间选在中午12点前较好,不要太早,留些缓冲,具体看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但项目开始和结束都会存在着风险,我们要控制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在未启动时,多了解企业运作的规律和特点,包括企业文化等许多看似项目之外的东西,进行风险预先识别,从源头管控,主动规避,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书本上讲得那样进行项目各阶段的风险管理。天时尽管只是一个外因和条件,但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控的风险。

  项目上线效果较好仅是成功的第一步,磨合和持续改善的过程必不可少,这需要给企业组织内部一个利益调整、资源整合的时间和空间。

  王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