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不仅仅定位于一个硬件制造商,更希望通过计算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让世界更美好。所以我们未来一定要软硬结合,体验至上。”近日,英特尔亚太地区研发总经理何京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何京翔介绍:“英特尔将植根中国,与中国的雇员一起合作共赢;同时顺势而为,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政府的战略,在智能城市或者智能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服务于中国13亿人民。”
英特尔对于行业应用软件尤其是大数据相关应用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致力于大数据在商业领域应用研究的团队,从2010年起,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数据中心软件部大数据解决方案部经理王晓栋就和他的团队一起,帮助医疗、交通等行业的用户实现大数据应用,将英特尔大数据方案转换成了实际的生产力,显著推动了大数据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应用落地,并对大数据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此,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组委会在“2012-2013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度发布会”上,将年度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领军人物奖授予王晓栋。
面对城市交通发展难题,王晓栋及其团队一直都在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使交通更智能、出行更安全。“以往的交通管理系统只需将过车数据做简单的存储,在小范围内实现数据查询,所能提供的交通状况统计查询功能相当有限。而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突飞猛涨,当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会耗费几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些统计,交通系统所需要的实时性更无法得到保证。”王晓栋告诉记者。
为解决这一难题,王晓栋的团队设计了一个省级的交通数据平台构架,结构化的机动车过车数据和非结构化的过车影像数据,都使用基于Hadoop的技术存放在区县级的数据中心。在市级和省级都可以通过一个覆盖多个下属数据中心的透明机制,实现实时访问并挖掘交通信息。一个区级的交通数据系统可以达到几百TB的规模。但通过多级大数据平台,可以突破数据部署的物理限制,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虚拟大数据平台系统,提供给一省范围内的各类用户使用。
在王晓东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利用成熟的英特尔大数据平台,除了卡口过车数据,其他的交通感应设备、车载GPS设备、个人手机位置信息等都可以被导入大数据平台中,作为智能交通的数据来源。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实时处理能力,不但可以提供给交通管理部门更有效的交通监控和调整手段,还可以提供给出行者更精确全面的实时交通指引信息。普通公众利用这些信息,在还未出行时就得到实时路况信息,决定最佳出行方式。将交通实时数据和GPS结合,可以让驾车出行者实时规划调整行驶路线,避开交通拥堵路段,尽快到达目的地。
对于交通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对交通违章进行监控,降低道路违章率、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时,车辆交通信息还可以给侦查部门提供线索,提高城市破案率,保证城市安全。交通规划部门更是可以通过历史行车数据,进行出行目的地模式识别,发现城市中的热点线路和区域,作为交通规划的数据依据。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和信息量,必然会成为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先锋,”王晓栋说。对于大数据的未来发展,王晓栋充满信心。他认为,大数据现在还处于启蒙阶段,大多数企业还是奉行已有的业务逻辑。但随着数据的全面采集,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使用新的业务和算法来进一步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智慧”的升级。未来的大数据应用会从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深度挖掘方面进一步突破。
本报记者 别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