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汤、茶与咖啡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菜汤,茶,咖啡
  • 发布时间:2013-10-14 16:36

  我讲三个在旅行中遇到的小故事:一天晚上,我们在佛罗伦萨城边上的一个饭店吃饭。来自上海的两个女孩,各自点了一份汤,菜单上是三欧元。但最后埋单的时候,发现老板多收了一欧元。老板解释说,你们看的那份是老菜单,最近已调整了价格,这份汤已为三欧元五十分了。老板出示了新菜单,说老菜单没有来得及全部回收,希望能理解。上海女孩为这事找导游,要求导游出面与老板说理,要回多收的钱。导游认为这事太小,不值得。上海女孩依然不依不饶,心里认为导游白吃人家,不愿得罪。他们就这样发生了争吵。

  后来,厉害的女孩自己找到老板,老板不仅退回了多收的钱,而且为旧菜单没有收回而造成的过失道歉。

  在我看来,似不应为一两元钱的东西,把自己变得张牙舞爪。这是一个充满了传播中国文化机遇的时代,然而最大的媒体是人本身。包括我在内,国人应该懂得的是,在个人的权利之上,有更高的文化权利,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文明形象。

  不可忘了我们原先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做人温柔敦厚,不要过于咄咄逼人。譬如在吃自助早餐时,就有人从我的肩膀上越过去急急地取东西,缺少排队的习惯。

  第二个故事。

  我们的导游是一个在西方国家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华人,而且出生在音乐世家,文化知识特别丰富。他一路讲了很多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音乐、文学、美术、建筑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居然有中国的团员投诉他,说我们是出来休闲旅游的,不是来增加文化知识、不是来上课的。导游感叹说中国的人文教育太可悲了,人都变得这样功利和没有文化。我也赞成导游的观点。其实,像这样的中国旅游者,也传播了国人的文化形象。就像某些游客可以在船上、车上打麻将,从三峡打到新疆。

  但是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争执。上海女孩认为投诉有理。为什么呢,因为导游确实太过于西方中心论,太西方化了,譬如讲一个咖啡也要讲很久。其实我们的茶文化也很伟大嘛。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学那么多西方的知识,特别是没有必要表现出西方的就是最好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不要混淆。一个问题是有些国人的文化教养确实不够。西方人对艺术的态度虔诚专注,那种仔细认真地看画、看展览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另一个问题是,这表现了中国当代的一种思潮,即民粹主义,青年一代爱国,对中国文化有了感情,这是好事,但是不应该把自我尊重与学习别人对立起来,变成两个相互不能容忍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她们自大自尊的感觉,其实类似一种暴发户的心态,我也有钱,你凭什么教训我?我也有好东西,凭什么你只说你的好?我花钱是来买服务的,凭什么要来接受培训?我消费,我就是主人,凭什么我要被人消费?这样,其实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暴发户与自闭者,这两种极端的形象,有时候是统一的。

  第三个故事。也是吃饭。

  我们的合同确实是写明了:用餐“自助”。导游没有责任为每一位客人点菜,因此,导游就自己吃自己的,常常不管游客。正好有两夫妇来自重庆,他们是来探亲的,不懂英文,也不懂法语,无法点菜,所以就到处请人帮忙。这个现象后来成为大家对导游不满的一个理由。导游一方面死扣合同上的“自助”二字,另一方面大谈西方社会如何让人“自助”,以及这背后的文化精神,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自主、自立、自己发展自己,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导游这样一说,大家也就没有话说了。

  以上三个故事像三面镜子,警示我:不要迷失在幻象之中。国人的这一镜像,恰恰说明中国社会变化太快,真实的东西没有沉淀,似是而非、以丑为美、弄假成真,我们都读不懂我们自己。

  其次,人是最重要的媒体,中国文化这些年“走出去”是好事,但是文化传播的首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即从外面照镜子,重新认识自己;“文化走出去”某种意义上也是让中国当代文化在国际秩序中通过检证而看清自己,因而代表着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重要机遇。传播中国文明的种子,传播中华文化价值,我们在这些方面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国际形象重塑的东风,提升国人的教养,做富而好礼的公民。

  【原载2013年9月15日《文汇报·笔会》本刊有删节】

  ●胡晓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