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怕的遗传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遗传
  • 发布时间:2013-10-15 08:32

  最近很想问一个问题:现在的国人,幸福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当然我不是要像无聊的央视,大街上拉住一个人就问“你幸福吗”,我想问的是:即使是“曾经幸福过”,我们有没有想过,那种幸福能够持续多久?

  引发这个感触的,是又一年的高考季和升学季。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高考大省,身边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到了全省四百名左右的成绩。这个成绩很牛,虽然还没有牛到北大清华随便挑的地步,但它已然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无数羡慕眼光中的幸福了。不过据我观察,这个幸福持续了不过两三天的时间,接下来用朋友的话来说是“历经跌宕起伏的心理折磨”--因为报志愿,而报志愿最关键的又是选学什么专业。

  我曾经好意地说,不要那么早限定孩子的专业,现代高等教育的趋势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一流的大学大多在一年级是不分专业的。这既有利于年轻人在变化中发现和选定自己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就业以及积累在日后工作中更宽厚的实力。不消说,这种已然很功利的看法,极易被多数家长视为书生之见。不用说你也能想到背后的原因:选定热门专业决定着就业顺利,至少有了好的台阶,而且要看考公务员可以进哪个口。

  我无意指责这种想法背后的功利,重“实用”是从我们悠久的华夏文明很早的老祖宗娘胎上带下来的,眼下尤甚的泛滥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它的可怕在于,貌似强大合理的“实用”逻辑,封闭了所有对可能的想象。事实上,“实用”层面的东西是最容易变化的,二十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没有多少人挤破头地去做公务员。在一个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中,谁敢断定孩子的一生?

  这种封闭的对象,对准的却是十八岁的年轻人。一个本该对世界开放、对自我开放的年纪,心灵已经被蒙上了重重痂垢。道路已经被规划,目标已是别无旁骛,张口便是“有没有用”,眼睛从未想过其他岔路会有怎样的风景。遗憾的是,在这样的熏染之下,那种在探索新知中享受艰苦之后的乐趣,那种在不确定中感受选择和担当的勇气,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与我们很多的年轻人无缘了。

  如果这样让我们幸福,也认了。可是,不会的。选定了理想中的专业,幸福又会被就业的烦忧取代。即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接踵而来的是房子、车子、领导关系,还要紧赶着不要成了“剩女”……据说已有高中生提前去看相亲的行情了……唉,我恰好刚刚看过一段小学生的毕业典礼视频,没有出现一张笑脸,在大人制造的那种仪式中,挤满了一种幼稚的严肃。而我相信:未老先衰,是可以遗传的。

  【原载2013年第16期《视野》】

  ●孙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