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别成为一个“大词汇”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
  • 发布时间:2013-12-07 09:08

  《改革的逻辑》

  作者:周其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45.00元

  【智囊推荐】

  全面深化的改革到底如何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这次“关键性会议”从一开始就被备受瞩目。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最近出版的《改革的逻辑》一书中,他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改革的逻辑》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

  缘于本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再一次成了当下讨论最为热烈的词汇。

  改革是矫正规则,是重大利益调整,已经进入深水区等,这都是共识。因其艰难,我们在很多领域裹足不前。本届三中全会被赋予的责任很重,期待很高。最高领导人在会前制造气氛,表示要壮士扼腕、披荆斩棘,要对下一步改革进行全面深入的部署,这就更加大了人们的殷切期待。令人欣慰的是,会后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实亮点不少,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包括在会前提醒大家要降低预期的那部分人。改革之船在勇气决心上、在方向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尽管难以完美地一步到位,但必须加足马力向前。在这样你我都难以避开的热点背景下,笔者向大家推介一本恰逢其时的书,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周其仁教授所著的《改革的逻辑》。

  其人其书

  其仁老师是笔者最佩服的人之一,在圈内圈外都是鼎鼎大名,自不必着墨介绍其身份经历。作为一个密切参与中国改革每一步的经济学家,其仁老师始终坚持进入“真实世界”。真实世界往往纷繁芜杂,其仁老师以精湛功力保持理念一致、逻辑严密,用心观察、理出思路、给出好办法。同时,他是圈里公认的会讲故事的人,能将复杂的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文笔甚好,读之不倦。多年来不断推出相关领域的连载文字,之后集结为书,如《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货币的教训》《病有所医当问谁》等等,《改革的逻辑》也是这样一本集结。

  《改革的逻辑》是一个文章汇编,将其仁老师多年来有关改革的文字分门别类,这里的“多年”可追溯到1986年就完成初稿的《农民、市场与制度创新》一文。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的梳理。全书分为六部分,首尾相接,思考我们之前做对了什么,之后还需做对什么。中间三部分分别思考产权界定、土地、货币等改革的关键领域,第五部分是“改革驱动的经济增长”,讲述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改革是如何协调政府、私人企业和国资等的关系,进而推动增长。体例风格可谓丰富,既有相对严肃的论文报告,又有为《财经》、《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撰写的文稿(以及问答采访),还有在各类学术会议上的讲话稿。虽非新文章,却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对于理解我们过去改革之路和探索未来改革之路大有裨益。

  更大勇气

  在自序中,作者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到了现在,提起来还是那么的沉重,既然这么重,到此为止行不行?

  真的不行。

  作者给出了三个层面的理由。一是社会矛盾的连锁爆发趋势逼着我们继续改。日益增多的新闻事件反映出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社会集体里,带有令人不安的体制性疾病。很多的问题久拖不决,正不断派生出更多的问题。二是年轻一代有着改变时代的强烈诉求,也是重要的动力。每个时代一出生面对的参照系就不同。年轻一代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了解更多,更加明确世界本来应该如何,不符合就不满意,因而他们对社会公正、对现代文明的标尺可能是更高的,期望也更高。改革止步当前是难以让他们满意的,他们既是诉求强烈的群体,也将是改革的巨大动力。三是不合理的正规性规则不改,就生出越来越多的潜规则来取而代之。世事自有其运行规则,如果明面的规则不够合理,那自然有诸多潜规则来代替行使职能,各种“中国式XX”流行,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在正规框架内游戏,而另起炉灶,这是一种“制度失败”。

  这样的局面下,改革怎能就此罢休。另外,我国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思路,先易后难,改增量不动存量。目前的状况是把好改的先改了,留下一些难啃的骨头,举步维艰。“渐进”变成“渐渐不容易推进”,改革的形势逐渐走向呼声大、铺垫多,而实际行动少。因而,我们的改革事业在当前的第一需要就是勇气,必须下定决心毫不动摇地深入改革下去,不能就这样半拉子放着了。

  更大智慧

  改革调整的是游戏规则,旧的规则下已经形成的平衡就要被打破,原本的既得利益者在新的规则下不一定继续“赢得利益”,自然会反对与自身利益相悖的那些新规则的建立。不要认为既得利益者是一个明确的群体,似乎下一步改革只需搬动他们的利益就可以实现了。实际上,每个人在一定层面都会是既得利益者,区别只在于层面的宽窄、利益的多少和话语权的大小。因而,单靠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笔者在此次三中全会前持有的预期是,展示出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所谓的超过预期就是既表达了勇气和决心,还给出了体现智慧的改革的方向乃至方案。下一步改革需要的是在更大勇气基础上的更大智慧。

  首先,推进改革要回到经验的基础上,避开“大词汇”。所谓的大词汇实际就是重得无人可承受的大帽子,动辄就是“反社会主义”和“颠覆国家”。主义和问题之争历来有之,笔者理解,《改革的逻辑》所持的理念实际上是改革者不必和固守体制者去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实际上,这已经得到了突破),避开大词汇,避开触及“主义”底线,我们都来讲同一个理想:怎么一步步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也许“无招胜有招”,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的建设层面来,不谈大词汇,则其也就没了市场,人们对此类大词汇可能就失掉了信心和兴趣,这种“统一战线”做法是应对我国改革维艰步履的务实性智慧。

  第二,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办法。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其仁老师实际表达的是两条经验。一是渐进改革。我们走过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之路,先易后难,慢慢来,碰到困难就改增量不动存量。二是上下互动、倒逼机制发挥。遇到问题和困难,总有人出头面对困难创造新的制度模式;上层在对底层的。地方的自发改进和改革的做法视情况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乃至正规的制度。第一种经验的智慧之处在于在稳步发展中逐步解决问题,以轻带重,四两拨千斤,从较易的事务上入手,容易取得成绩,且常常激励着进一步的深入。第二种经验的智慧在于充分发挥了各方力量的头脑,因其涉及自身利益,对解决问题的渴望也就更大,办法也就更多、更好,且常常有了群众基础,上层予以合法承认顺理成章。这是改革进程中的宝贵经验,未来仍应坚持。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先易后难容易避重就轻、徘徊不前,地方独创又会失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未来之路需要的智慧是如何对宝贵经验扬长避短,继续前进。

  第三,各领域的具体改革智慧。《改革的逻辑》是文章的集结,在具体领域的涵盖上并非全面,却突出了几个关键领域。重新界定产权是所有领域的基础,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出发点。土地作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制度改革影响到农民收入、城市化、房地产等诸多领域的改革。货币制度改革重于单独零散的货币政策,有关经济发展和文明未来。作者对这几个领域表达了自己的改革智慧,读者可尽饱脑福。

  笔者也借此表达自身看法。笔者始终认为,改革在各个领域的体现都应是一种智慧应对。改革在根本上是利益再分配,但面对阻力以及可能导致的失败,不一定是过度生硬地变革现行不合理规则。改革需要的是以明规则替代暗规则,比起急于改变利益格局,努力去树立更合理的规则更为重要,哪怕在第一步只是纯粹以明规则替代了暗规则却并未改变现有利益格局。在具体领域的改革实践中一定要思考,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不合理平衡状态?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在堵死一条潜规则的路时,就该同时给出相应的明规则的路,不能直接把所有的路都堵死。比如,公务员的薪资改革,如果取消了现行被公众不满的诸多“福利”,那么工资水平是否要相应提升?再以笔者所处的科研类事业单位来讲,如果要树立专攻业务、不做各类“横向课题”的规则,就该考虑当地生活成本,实现真正的“财政养人”。然而,既往实践中,总能看到一些“让所有人都不满意”的规则改变,这是一种缺乏智慧的表现,可能也是传统行政命令惯性。有了明确的目标规则后,就该想办法让一部分满意,一部分人中立,只有一少部分人不满意。坚持基本目标和思路,认真研判问题,打开头脑,总是有更为聪明的办法的,未来各领域的改革更需要聪明的办法。

  未来的路

  在未来的改革思路上,其仁老师秉持的是,实践理性与抽象理念相结合,这与此次三中全会确立的“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的思路是一致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很难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一劳永逸,“摸着石头过河”所表述的知行互动、多样化局部试验、给行得通的做法提供合法化承认的做法依然是很有效的。不过也并不排斥抽象理念和规划设计,而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尤其认同的一点是,其仁老师也提到“直面露出水面的石头”。“摸着石头过河”是实践经验探索出的一条很不错的改革路子,但这句话到了今天有些变味。不少的“逃避”、“应付”都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谁都没有经验”是故弄玄虚、推卸责任的理由,甚至成了犯错的挡箭牌。殊不知,多年矛盾的积累和我们的实践探索已经照亮了前方一段路,不少石头已经露出了水面,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仍旧埋下头去水里摸石头,而是应该勇敢抬头面对这些露出水面的石头,既要“沿着”这些石头指出的方向一一解决问题、智慧前行,也不要被这些可见到的石头划伤,甚至在必要时,我们该走上已经修好的部分“桥”,大踏步走下去。所以,归根结底,该摸的石头要摸,该面对的石头要面对,该通盘考虑、统筹设计地架起“桥”去过河时也不要再踌躇。改革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的结合,其仁所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勇气决心上要“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在理性智慧上要“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

  这是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是智慧又愚蠢的年代,是光明又黑暗的季节,既是希望之春,又是失望之冬。人们应有尽有却又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又似乎在迈向地狱之门。狄更斯这段充满辩证思想的名言很容易在每个时代都得到印证,然而每个人对所处时代的观察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难以窥出全貌、完美地绘出走出迷宫的全图。我只愿回首看这一段改革攻坚期时,感慨一句:无论怎样,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时代。

  □ 李清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