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劣势的今昔逆转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巴西,优势
  • 发布时间:2013-12-07 09:17

  【原著选读】

  《巴西的经验》

  宏观政治条件决定了巴西发展的缓慢速度,独特的地理特征也长期制约着巴西的经济发展。然而,福祸相依,这些因素恰恰又给后石油时代的巴西成为超级经济大国提供了机遇。巴西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当地地形的阻碍,而且由于热带气候制约着其农场的生产力,巴西同样受到了当地气候的拖累。第9章将会就巴西作为新兴农业大国的角色以及专家从前有关农业多产地区仅限于温带气候地区(或者具体说是专家以前认为现代农业依存于“以北大西洋盆地为中心的冰川地带”)的观点做一详细阐述。长久以来有一个观点,即占巴西21%面积的索拉度(英文意思为“封闭”)地区是一片不毛之地。更为惊奇的是,人们对此观点深信不疑。

  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的一首老歌唱到“巴西生产了太多咖啡,而且很难喝”,对此人们早已知晓。不过,巴西的雨林气候非常适宜种植改良过的温带谷物和结籽作物的事实逐渐明朗,这倒是新近的发现。如今,巴西的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适宜雨林气候的谷物和结籽作物,学会了如何改善巴西广袤的草原土地,过去的不毛之地——索拉度已经成为世界的大粮仓。数据显示,巴西的农作物出口增长率是美国的6.7倍。

  把温带作物引介到热带气候是长久困扰巴西发展的瓶颈,尼古拉斯·拉谢甫斯基在《通过数学看历史》一书中通过一个假设对此做了说明。为了解读西欧快速发展的原因,拉谢甫斯基对海岸线与陆地的长度比例这一重要的地理特征做了研究。这一特征也正是促进古希腊民主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欧洲之所以能首先实现经济繁荣是因为具有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海岸线,欧洲的海岸线甚至比中国的还要长。漫长的海岸线孕育了大量的、利润丰厚的贸易往来,古希腊小农场主的经济成功便是强有力的佐证。

  就巴西而言,拉谢甫斯基的假设还需要做一修正。因为,他并未涉及河流的通航能力这个方面的内容。其实巴西的发展受阻,不是因为海岸线占比过低,而是由于一系列的地理特征令巴西的海岸线不具备可进入性或者不具备通航能力。事实上,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密集、最广阔的河道系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巴西应当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可惜的是其他条件不同。巴西的水生态系统优于其他任何地方,只是不能用于交通。因为河流流经的地形既有断层又有深谷,这些特征虽不适合通航,却很适合发展水电。2008年,巴西的水电站发电2.82亿度,占到巴西总电量的85%。当然,在巴西成立之初的前四个世纪,利用水能发电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繁荣主要依赖于廉价石油的巨量消耗,然而实际供应量却逐渐缩减。这就使得这些经济体失去了继续发展繁荣的基础。以此为背景,第10章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巴西在21世纪所拥有的能源优势。目前,像市区灯光因电力不足而不停闪烁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巴西。不过在1950年,巴西的发电量还仅有190万千瓦。那时的能源大部分来自需要从海外进口的煤的燃烧。第一轮石油危机过后,巴西便开始投巨资建设水电项目。截至2008年,巴西的水力发电量已经达到了81955千度,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

  除水能源,巴西在其他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比如生物量和甘蔗乙醇。从新发现的油田产量来看,巴西的石油不但能自给,而且毫无疑问会成为高价石油出口国。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巴西在太阳能方面的受益也要多于其他大型经济体。此外,巴西能源消耗占GDP的比例小于其他大型经济体。一项统计数据证实了这一事实,仅美国人房屋供暖的能源消耗就超过巴西所有能源消耗。

  巴西还拥有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淡水资源,这已经成为巴西发展的重大优势,只可惜这些河道不适宜航运。在巴西的主要河流中,只有亚马逊河和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向大海。亚马逊河主要流经热带雨林区域,该区域为作物低产区;圣弗朗西斯科河发源于米纳斯州,是作物高产区域。但是圣弗朗西斯科河的通航里程也仅限于下游的172英里河道。就连巴西物产最丰富的东南区域也没有便利的河道通往大海。

  美国沿海地区直通大海,巴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堵被称为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的高墙阻隔了巴西的大部分太平洋海岸。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就隐没在这些崇山峻岭之间。这一地理特征再次说明巴西难以开发的事实,大峭壁所环绕的区域被称为巴西-亚马逊地盾。在这片占地百万平方英里的区域内,绝大多数河流都流向内陆;不管是北面的亚马逊河支流,或者西面汇入巴拉那河水系的河流都是如此。巴拉那河蜿蜒3000多英里,流经南美腹地,然后汇入巴拉圭河,其下游与流经巴西最南部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的乌拉圭河共同汇成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是全球最宽广的河流,其流经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的河段最宽处达到140英里,随后注入大西洋。

  拉普拉塔河及其支流具有良好的通航能力,这便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阿根廷成为了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巴西却依旧衰败的现象做出了解读。跟美国一样,阿根廷通过有效利用自然交通系统迅速实现了经济繁荣;乌拉圭的情况稍次于阿根廷。然而,巴西却没有类似的交通系统来促进其产品的早期出口。

  简而言之,要实现产品有效运输,巴西的基建需求要远比美国更加复杂、更加昂贵。虽然巴西具有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的潜质,但是复杂、艰难的地形却令这些财富难以流通。要知道,陆路运输的效率要高出水路运输的10-30倍。

  19世纪早期,托马斯·杰斐逊派遣路易斯和克拉克二人带队前去探险,当时美国的地理情况就已经为世人所熟知。巴西却不一样,毫不夸张地说,一直到20世纪,巴西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片“未知的土地”。1912年,罗斯福在总统竞选中失利以后,便启程踏上了探险巴西的漫长之旅,《穿越巴西野林》(Through the Brazilian Wilderness)一书便是他此行的回忆录。该书几个章节的标题就足以传递出一种信息,即20世纪的巴西是如此偏僻、如此遥远:

  “泰伯斯河之源”

  “横越巴西西部的高原荒地”

  “马车穿越尼扬比夸拉大地”

  “未定之河”(如此命名是因为罗斯福旅行之时,此河的长度尚不确定)

  “从未名河流到热带雨林”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作为一个到巴西的旅行者,这位前总统当时的思维框架与他提倡扩展“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为子孙保留“风景”时的想法已然相去甚远。1913年,他在巴西旅行其实就是在荒蛮未知的土地上开辟新道路。罗斯福还提到,他是如何被巴西外交部部长邀请“承担马托格洛索西部未开发地区的开垦领导工作”的,如何探寻“地理学家尚不知晓的巨大河流”的源头。

  后来,他详细叙述了此事:

  我们在这片伟大热带雨林的南端,关于这条河,人们没听过更无从想象,就连地理学家也不相信它的存在。这条河由北向南流向赤道区域,至于这条河流向哪里,流向前方还是另一个方向,河道有多长,它的源头在哪里,这条河流的特点以及沿岸居民的特点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20世纪,另外一个着手探索巴西的外国主要人物是古怪的英国地理学家珀西·福西特(Percy Fawcett)上校。1925年,他神秘地消失在马托格洛索州或者戈亚斯州的某处,去探寻“失落的Z城”。据说,当时福西特上校到访的地方是印第安人的故乡,此前尚无白人到过此地。这就确凿地证明了巴西中西部地区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遥远、多么荒芜。1933年,伦敦《泰晤士报》旅行栏目编辑彼得·弗莱明(Peter Fleming),即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原型人物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的兄弟,加入了探险队前往巴西未开发区域寻找福西特上校。弗莱明在其喜剧代表作《巴西历险记》(Brazilian Adventure)中讲述了这次旅行,并告诉大家他在旅行中发现了“亚马逊河支流的支流的支流”。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当代人的记忆里穿行巴西中部也并非易事,而路易斯和卡拉克的探险之旅便像逛公园一样漫无目的。这片土地的确切位置是如此缺乏,以至于不存在的山脉也标注在了寻找福西特上校的地图坐标上。30年后,为组建巴西联邦特区将戈亚斯州的一角划给巴西利亚——巴西的新首都,直到这时该地才被标注在地图上。

  詹姆斯·戴尔·戴维森

  《战略投资》的主编和创办人,他和同事准确预测了日本股灾、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他不仅与比尔·邦纳(BillBonner)共同创办了Agora出版集团,而且还是媒体网站Newsmax的缔造者之一。他还创办了非营利组织全美纳税人联盟,同时担任巴西OBH公司(Ourodo Brasil Holdings)董事长。

  作者:[美]詹姆斯·戴尔·戴维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