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公众风潮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公众风潮
  • 发布时间:2013-12-07 09:26

  【原著选读】

  《公众风潮(更新版)》

  何为公众风潮

  公众风潮的趋势中还包含着Twitter和Facebook这类社交网络,以及用户生成内容网站,比如YouTube和氦气网(Helium)。“美味书签”(Delicious)这类工具让人们能够相互查阅并共享网络书签,它们也属于这一趋势的一部分。维基百科(Wikipedia)这类网站也一样,人们在这类网站上共同创建内容资源。不过我们想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现象,不仅要在视界中纳入今日的技术,而且要纳入当今网络世界最根本的行为变化。我们对公众风潮的定义是:

  一种社交潮流,它让人们使用技术从彼此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从传统机构(比如企业)那里获取。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你就能看到公众风潮的来历远远先于聚友网(My Space)。在eBay网上,你是从其他人那里买东西,而不是从商店购买。克雷格列表网(Craigslist)让你不用翻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就能找到工作,或是找到保姆。Linux操作系统就是一群工程师彼此合作而创造出来的,他们并没有依赖微软这样的大企业。烂番茄网(Rotten Tomatoes)让你根据其他影迷们的评论来决定看哪部片子。BitTorrent网站帮助大家互相传递音乐,而用不着去音乐商店;2000年那会儿,纳普斯特网(Napster)做的就是这件事。

  不过与2000年的情况相比,如今人们在网上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趋势明显加快了速度。正因如此,此时就更应该去认识公众风潮,去了解它的起源和它的未来。

  公众风潮的时机

  公众风潮并非昙花一现。它是人们与企业、与彼此联系的一种全然不同的重要方式,而且不可逆转。

  为什么公众风潮在此时兴起?那是因为它源于三种力量的碰撞:大众、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学。

  第一种力量便是大众。人们一直都相互依存、彼此汲取力量,而且总是会掀起社会运动来反抗机构势力,比如工会运动和政治革命。然而因社交技术的出现与传播,机构的规模经济与民众反抗之间的初步平衡已经转变。

  技术是推动公众风潮的第二种力量,它已经改变了人们社交活动的方方面面。试举一例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年几乎人人上网,也就是说,79%的美国人和69%的欧洲人都是网民。人们之间随时随地可以快速联系——大多数美国网民都能宽带上网,办公室职员更是人人如此,此外手机和电视装置上网联系也很普遍。为什么说这种情况关系到公众风潮的产生?因为如今企业研发便于人们相互联系的软件时,可以确信有大批人都在等着跟别人联系。

  这些无所不在的联系又引出了一类截然不同的软件,它的交互性远远更强,因为它知道另一端的人肯定会拥有一台高配机器,而且网速飞快。这种软件还具有“人感”——由于人们随时都在相互联系,因而Facebook或Twitter这类应用程序就能直接将人们彼此联系起来。

  这种新型软件如此不同,因而互联网评论家蒂姆·奥莱利将它称为“Web 2.0”。尽管这项技术很强大,也只不过是一种使能因素罢了。技术只有掌握在那些时时刻刻都在相互联系的人们手中时,才真正具有威力。

  除了人们相互联系的愿望以及新型技术外,推动公众风潮的第三种力量则是简单的网络经济学:在互联网上流量即是金钱。

  2009年是网络时代的第14个年头,这一年仅仅美国的网上广告就达到233亿美元,欧洲则将近107亿欧元。广告商明白,流量表示消费者在网上消磨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于是便采取行动,将消费者的这种注意力转换为广告力量。你甚至用不着去出售广告,只要让自己的网站加入“谷歌广告联盟”(Google Adsense),让谷歌代你销售广告就行了,你只管等着分钱。虽说广告并不是在网上挣钱的唯一方式,但它增长迅猛,因而任何网站只要能产生高额流量,就必然能够赚钱。

  人们相互联系的愿望、新的交互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学这三种力量共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快速成长的公众风潮。它不仅存在,而且还在迅速演变,从而给企业决策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挑战。

  何以要重视公众风潮

  杰出的科幻作家西奥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于1941年写下了精彩的短篇小说《微宇宙之神》(Microcosmic God)。小说描写科学家詹姆斯·基德尔(James Kidder)秘密地创造了一种叫作尼奥特里斯(Neoterics)的新生命,它们身高3英寸,属于智慧生物,而且代谢和思维速度比人类更快,大约8天时间就经历了整整一生。詹姆斯亲眼看着它们不到一年就达到了与人类比肩的文明程度。他给它们施加压力,在它们的前进道路上设下障碍,但这个族类却能想方设法绕过障碍,而他则在现实世界中借用它们的发明创造来取得商业成功。他甚至还在尼奥特里斯族中分帮立派,让它们相互竞争,以激发这些生物的发明天分。

  任何人类研究实验室都跟不上尼奥特里斯族的步伐,因为它们努力、失败与适应的速度比行动缓慢、凡胎俗骨的人类要快多了。就跟在所有关于疯子科学家的故事中一样,这种造物也脱离了它们的造物主的控制。

  这个故事正是对互联网现状的贴切比喻。Web 2.0技术以及使用这些技术的广大人民为快速的原型创造、失败与适应提供了条件。例如技术营销奇才盖伊川崎(Guy Kawasaki)在7周内就创办了一家分享流言的网络公司“真实流言”(Truemors),它的投资总额为12107.09美元。网络创业家都在积极竞争,而速度则能产生决定性的优势,因为最先想到某个主意的人就可能最先获得访客,随之也就获得流量。结果就演变出新的方式,让人们能够互动交流,并飞速向前发展。

  在应对这种快速的创新活动时,传统企业就如同凡人遇上尼奥特里斯族,根本就不是对手。人们在线下并不会快速改变行为,因而企业能够招揽到忠实客户。然而在网上,人们只要一看到更好的产品就会转变行为。正是这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力量,加之新技术历经考验而快速演进,这才使得公众风潮的形式千变万化,让传统企业穷于应付。

  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众风潮即便此时还没有席卷至你眼前,那也为时不远了。

  如果你是在传媒公司工作,那可得当心了。广告商的钱越来越多地转投到网上。公众风潮正在创建它自己的新闻网站,比如谷歌新闻网(Google News)或Digg。随着博主与记者争抢独家新闻,“新闻”这个概念本身也在改变。人们拿走娱乐业的财产,比如电视节目和电影,将它们从广播和数字视频光盘中剥离出来,大刀阔斧地修剪一番,然后把新版本发布到YouTube或“Dailymotion”网站上。

  如果你拥有品牌,那你就身处威胁之下。客户总是会冒出各种点子来演绎你的品牌含义,弄得你自己设想的品牌形象面目全非。如今他们就在相互谈论这样的点子。你花了成百万、甚至数亿美元来打造品牌,他们却要自己来把它改造一番。

  如果你是零售商,那你对分销的垄断已经结束。人们不仅在网上购物,而且还在相互之间购物。他们把你家的价格与互联网上四面八方的价格对比,而且相互转告购物最划算的网站,比如“红旗交易网”(redflagdeals.com)。《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就曾经指出,当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的选择余地时,货架空间的威力就相形见绌了。

  B2B类型的公司同样如此,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更容易受到这股潮流的打击。它们的客户更有理由要拉帮结伙地给公司服务评分,加入“信息技术工具箱”(ITtoolbox)这类群组来彼此分享自己了解的内情,或是在“邻客音知识堂”(LinkedIn Answers)上相互支招。

  即便在公司内部,你的员工也在社交网上跟别人联系,用在线合作工具来构建某种理念,并讨论公司的制度和优先事项的是是非非。

  公众风潮改变了权力的平衡。任何人都能推出一家网站来让人们彼此联系。如果它设计得不错,人们就会使用它,还会转告朋友们来使用。大家会在这里做生意、看新闻、发起一次热门活动、相互贷款,但凡网站能够支持的功能都行。而以往担负这些职能的商店、传媒网点、政府或银行便远远不如昔日那么重要了。如果你是这类机构的业主,那么公众风潮会吞掉你的利润,砍掉你的市场份额,还使你原本的优势不值一提。

  查伦·李

  当今商业世界中领先的独立声音之一,特别专注于新兴技术的战略性应用。她的专业技能跨越了促进可持续性成功的关键领域:领导力、战略、企业变革、交互式媒体和市场营销。作为公认的思想的领导者,查伦的言论屡次在诸多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以及路透社和美联社)的专刊中被引用。

  作者:[美] 查伦·李 乔希·贝诺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