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布道者王向东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书法,王向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21 14:09
“我知道我已不属于自己、不属于父母,更不属于任何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王向东在不同场合对很多人说过这句话。他说,传播中国传统书法是他一生的使命。
王向东
1970年出生,笔名释子,容释斋主人。书法以魏晋为宗,擅长楷书、行草书。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书法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家发展联合会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兰亭书院院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研究员,人民美术网·王向东书法工作室主任;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佛心.厚道王向东》书法专辑;2012年,人民日报社出版《王向东钢笔字速成教材》;2012年,行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全国职工展(中国书协主办);荣获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百强提名、上海首届“国粹杯”全国书法比赛二等奖;荣获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贡献奖;2013年录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高级人才库。书法作品被多国元首及政府领导收藏。
高校簇拥的北京海淀区熙熙攘攘,这里容纳着数以百万计的追梦者。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个逐梦的队伍里,有一个叫王向东的43岁男人。但王向东却想把每一个人都纳入他的梦想里。
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交流平台上都反复自白:我不属于自己、不属于父母、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我属于社会。他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书法教育家,让每一个人快速掌握书法技法,从而爱上书法、并学会去欣赏、享受书法带来的乐趣。
王向东是一名书法家,但他却很少和书法艺术家们打交道。
因书法“走火入魔”
初见王向东,在海淀区一处闹中取静的书画工作室。一袭黑色的唐装,一脸敦厚温暖的笑容。这间藏身于某科研院所的书画室,墨香浮动,令人愉悦。
说起与书法结缘,王向东颇显自豪。他出生于书香之家,祖辈曾是官宦人家,父母则是人民教师。受家庭文化熏陶,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一有空就一个人坐着练字。毕业工作之后,王向东凭借一手漂亮的字成为厂里的“一支笔”,标语、广告都是他的习作作品。
王向东说,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技能技法对于书者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提升技能技法除了勤练,没有其他捷径。于是,他选择从临摹古帖开始。“古帖就是我的老师。”王向东说。
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毛笔墨汁在宣纸上行走,讲求的是活字活词活文章,而笔法、结构、章法则是其三大法则。为研究古人书法的气韵之奥妙,他把《三希堂法帖》的章法、结构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一一画出了古帖的“行气图”。
2008年,38岁的王向东“疯了”。他放弃了工作,避开了家人的关注,谢绝了朋友的邀约,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每天与他相伴的只有古帖、笔墨和书籍。
那段与世隔绝的日子,王向东按照严格的作息要求自己:每天至少8个小时临习古帖,2个小时看书法理论书籍,1小时做笔记和写心得体会。甚至在发高烧时,王向东都没有给自己休息的时间,每天雷打不动地习字、读书。
“高烧了4天,但都没有停笔。在别人看来,那时的自己像是得了精神病。” 王向东在博客里自嘲道。
著名学者、画家李德哲作为过来人,对于王向东经历的疯狂状态感同身受。他说,王向东在书法上下尽了功夫,也煎熬到了苦头,甚至为此三次“走火入魔”,泪流满面,物我两忘。
虽然习字苦,但是王向东却从中体味到了此前从未尝过的幸福。
“王羲之的《黄庭经》我抄写了至少有100遍。”王向东说。
就在临习《黄庭经》半年多之后,他觉得自己在提笔写字时,天地间风平浪静,清静如水。此后,他先后抄写了佛家经文《心经》、《金刚经》、道家精髓《道德经》。“在经文的反复抄写中,我感觉自己心门被打开,自己的心已经能容纳万物。”王向东的双手在胸前比划着,与记者分享心境升华时的那种美妙感受。
“我是一个传教士”
“每看一眼别人的字,我就能记住人家的笔法。”天生对文字及其书写敏感的王向东,常常会认为上天将赋予他一种特殊的使命。
有一天,王向东如往常一样对着古帖临习王羲之的帖。突然间,他发现自己执笔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指尖笔管不再拘束于五指的“擫、押、钩、格、抵”,笔下的字古拙里蕴藏灵动,气势饱和透着柔美。
康有为曾言:“书法之妙,全在用笔。”元朝大书法家赵孟也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对于自己执笔方式的“顿悟”,王向东欣喜不已。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已不属于自己、不属于父母、更不属于任何人,而属于整个社会。”王向东在不同的场合对很多人说过这句话。他说,自己是为书法而生,传播中国传统书法就是他这一生的使命。
王向东的书法哲学在一片阳春白雪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在他看来,书法不应只是被当作“艺术”而束之高阁,书法家也不应该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而应该放眼更大的社会。他说:“艺术是人情绪的宣泄,极度高兴或极度悲哀才是艺术的状态,而书法却不然,它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因此应该雅俗共赏。”
其实,“顿悟”前的王向东为了生计,也一直在从事着书法普及的工作。2000年开始,王向东就开始研究钢笔字速成教学。2006年,他以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综合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法,并以此编写学习教材。这一年,他在家乡河南辉县创办了他自己的第一个培训学校--释子书社。
“释子”是他的笔名,他希望自己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后,能释放到这个社会。“子”在他心里,是对教育者的尊称。
如今的王向东有许多个头衔: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书法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家发展联合会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兰亭书院院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研究员、人民美术网·王向东书法工作室主任……但他说,这些在他的眼里却都不重要,他认为“书法教育家”才是他最高的荣誉。
“低下高贵的头”
“想要把自己所获得的东西分享和传播出去,第一步先必须要让人认可你。”他说朋友给了他这样的一个忠告。这句话深深地触动到他的内心。也因为这样一句话,最终王向东决定走出那间只有古帖、笔墨和书籍的屋子,选择了去北京。
他说,只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完全释放他的能量,而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向全国及世界传递辐射各种信息的地方。因此,他需要在这里认识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信息,学会如何在大海里游泳。
2012年6月,经过5年的准备,王向东离开了那个安静美丽的小县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但一开始,这个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给王向东带来的是孤独和挫败。他怀念小城与世无争的闲适,怀念一家人团聚的温暖。那时候,他的书法推广也举步维艰。
几经反思,王向东认识到,书法文化的推广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胜任。于是,他不断拜访企业家,希望与企业一起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但屡屡碰壁;他通过朋友关系,联络政府官员,希望能通过行政力量将书法文化推广到中小学的课堂中,但事情进展得也不那么顺利。
“我是个性极强的人,从不愿向任何人低头,去求任何人,但是为了让人人写好字,去快速普及我研究十年的钢笔字速成,我终于改变了自己,低下了自以为是高贵的头。”王向东在自己的个人微博里这样写道。
可无论如何,在京闯荡这一年,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扎实。
虽然不爱往书法艺术家的圈子里凑,但他还是认真地拜师学艺,其中著名学者、诗书画家李德哲就是他来北京之后收获的一位良师。
此外,他还向北京市多个社区、单位申请了免费为群众进行培训的机会;在高校里,他义务承担起书法文化课程的讲授。此外,他还开设了个人博客、微博、微信,通过新媒体途径来进行自我宣传。
这些都还只是起步。在王向东心中的蓝图上,他希望自己能够建立起一座培训书法老师的学校。“为社会输送书法老师,或许是书法推广比较可行的方式。”王向东总结道。
然而,43岁的王向东心中依然充满危机感。他在微博里写道:“好几次哭着从梦中醒来,时间真的不够用了。”
“同时间赛跑,马不停蹄,我不敢虚度每一天,为了心中的那份希望,我不敢怠慢。”王向东说。
文|《小康·财智》记者 温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