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季强:康恩贝的“大健康”事业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康恩贝,大健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21 14:10
作为一位掌握银杏叶提取物供应世界话语权的“村书记”,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正在力图壮大自己的“大健康产业”,带领100万人奔小康。
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前景,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信心十足:“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绿色、天然、植物的消费潮流已经深入人心,去年的‘凉茶之争’,背后是超过300亿元的大市场,罐装加多宝销售已经超过罐装可乐。看看这个我们就知道,健康消费已经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康恩贝作为国内首家定位于‘现代植物药’的企业,植物大健康产业将是我们新的产业方向。”
2013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在2020年左右健康服务业将达到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有分析指出,《意见》是站在协调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高度,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事实上,面对机遇,康恩贝也早有准备。2011年6月,商务部世贸司委托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公司建立“银杏叶提取物外经贸行业标准”。分析人士认为,此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基础,将提升我国植物提取物国际品牌形象,中国药企将在“大健康领域”翻开新的篇章。
据公开的数据资料显示,康恩贝集团目前总资产已接近80亿元,销售规模逾73亿元,致力于成为“中国植物大健康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胡季强为康恩贝未来十年的发展作出了规划。他说,10年后,我们希望能够在植物大健康领域里做到1000亿的销售规模,能够让10万职工发展致富,同时带动100万人“奔小康”。他认为,康恩贝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惠及的不仅仅是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同时因为上游植物资源的大规模种植、开发,也将惠及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现代化生产,让农民转化成农业工,带动100万农民“奔小康”。
采访中,胡季强告诉《小康·财智》记者,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自己的童年完全是在农村度过的,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要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要让农民富裕起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康恩贝正致力于推动种植业发展,我将借此带领100万人奔小康!”
掌握世界话语权的“村书记”
2013年3月19日,刚刚结束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辗转来到位于浙江兰溪的盖竹里村。这个只有67户、总人口237人的畲乡小山村,成为胡季强的最新履职地。
2012年底,当地政府鼓励优势企业帮扶贫困乡村。得知这一消息,胡季强主动要求结对盖竹里村,成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帮助基础薄弱的盖竹里村发展经济。胡季强计划在盖竹里建立康恩贝银杏叶种植基地,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将盖竹里打造为“浙江银杏第一村”,带动当地农民奔小康。
盖竹里村以丘陵和旱地为主,总面积1200亩,耕地只有130亩,人均不到1亩。曾经大片荒地几乎无人问津。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村边的金印水库水面出租承包款,每年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6000元。而康恩贝进入并建立银杏种植基地以后,仅通过对近1200亩的土地流转,每年就能为这个只有237人的小山村,增加16.4万元的收入,通过承包村旁金印水库,每年又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的承包费,预计通过土地流转、企业与村民协作种植的“集约化规模农业”等方式,将使盖竹里村村民的人均净收入超过1万元。
通过集约化的规模农业,胡季强不仅履行着“让农民奔小康”的诺言,同时,也让企业实现了真正的规模化种植。2012年10月,康恩贝集团与云南省泸西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8.5亿元,从2013年起到2018年完成10万亩银杏树种植基地建设。在投资者的交流活动中,胡季强表示,云南银杏种植基地的建设,将使康恩贝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银杏叶种植基地。他说,“云南的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合银杏生长,使得银杏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都很高,这为我们参与竞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于康恩贝而言,云南是我们发展植物大健康产业的战略桥头堡。”
截至目前,康恩贝在全国范围内种植银杏的总面积已超过6万亩,未来几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万亩,丰产期每年银杏叶总产出可达4万吨。胡季强说,“到时候,我们每年可以生产1200吨左右的银杏叶提取物,这将使康恩贝成为银杏叶提取物的全球控制者,掌握这一领域的话语权。”
“集约化规模农业” 让农民奔小康
胡季强认为,“集约化的规模农业”是一种既能保证农产品质量、产量,又能让农民真正富起来,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产模式。
在胡季强看来,现在的中国仍有许多相对贫困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他认为,只要做不同产业的人,从不同角度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让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是可以尽早实现的,“农民很难通过农业脱贫致富。我们提倡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但农民依靠自身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企业的投入才能实现,因为农民自身缺乏这样的财力、物力,在技术水平上也达不到要求。而企业则可以通过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投入,设法作出改变。”
针对植物药产业的特点,胡季强从源头做起,把关植物种植环节,通过在银杏种植基地实行“集约化的规模农业”,在为产品提质提量的同时,保障农民收益。他介绍说,“粗放的传统种植模式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而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农民采用的传统种植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往往高于集约化的规模种植方式。”
实际上在规模农业中,土地流转也为农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以盖竹里村为例,通过流转土地近1200亩,每年就给盖竹里村增加了16.4万元的收入,但让农民交出手中的土地,这对农民而言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胡季强说,“刚刚着手种植基地建设的时候,农民并不欢迎我们,他们总觉得是我们占了他们的土地,我们能做的就是向农民解释产业化的优势,说服他们加入进来。”
在规模化种植中,企业作为种植基地的管理者,雇佣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对于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来说,在家门口就可上班也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胡季强介绍说,农民的心态普遍由最初的排斥、观望到后来的接受、欢迎,“农民得到了实惠,企业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实现了双赢。”
73岁的徐新富和老伴都在盖竹里村康恩贝的银杏基地做工,一个月工作20天左右。“我们就是在那种种树、拔拔草、施施肥,都是一些简单的农活,稍微复杂点的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他说,“以前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万元,现在我们夫妻俩按点上班一个月就有近3000元的工资。”
矢志不渝坚守实业
面对大健康产业的蓝海,胡季强认为,“优秀的企业家,不能仅仅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现有需求。市场调查能做到的,只是满足需求,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创造需求、发现需求。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做实业才是真正的创造。”
说到自己的创业经历,胡季强告诉记者,“我与大家常说的创业故事不太相同,我是通过工作分配到的单位,只不过正好遇上那个时期,早了两年当上厂长而已”,他谦虚地解释。
1982年,21岁的胡季强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现浙江大学药学院)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当时的兰溪云山制药厂(康恩贝前身)。作为当时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胡季强被安排到技术科,主要负责技术开发工作。时任兰溪云山制药厂厂长柳艳芬告诉记者,在当时的老员工看来,胡季强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小伙子,“他的思维敏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相当勤奋。”
原兰溪云山制药厂副厂长祝匡善曾回忆,他拿到一份英文科研材料,请当时担任技术员的胡季强翻译。原定一个星期完成,胡季强熬了一个通宵就赶出来了。祝匡善说,这件事当年给他的震撼很大,“这是一种做事业的力量!”1984年,在干部“四化”的影响下,23岁的胡季强当上了副厂长,一年后又升任厂长。也是在这一年,1985年,在这个年轻人的带领下,经过科技攻关,康恩贝的拳头产品--“前列康”问世。
每当人们提及年少成名的胡季强,他总会说,他是时代的受益者。有人感慨,当下时代的年轻人缺乏前辈的创业精神,缺乏积极向上的就业观,而胡季强认为,“当下年轻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减少,环境越来越不利于创业。”
在以“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在大会上鼓励浙商坚守实业,义利并举,回归浙江创业。浙江省长李强在作主题演讲时表示,希望浙商能够坚守实业,无论走出去还是回家来,无论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浙商都能以实体报国。
正是在此次大会上,胡季强获得了由大会组委会颁发的“创业创新奖”,谈到这一奖项,他说,“创新是康恩贝文化的灵魂、活力的源泉,是康恩贝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停止创新等于自杀,唯有坚持创新方能基业长青。”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胡季强在提案中提议“要鼓励创业创新”,呼吁“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近年浙江民间借贷危机与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行风险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胡季强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所致,因此应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多元金融体系尽快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华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肯定了胡季强的观点,他表示,逐步打破垄断势在必行,同时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阻力。
胡季强告诉记者,他认为,做实业才是真正的创造,“要让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让人们对市场竞争有更多信心,我们就应该鼓励优秀的人才去创业,而不是优秀的人都去考公务员。”
文|《小康·财智》记者 赖惠能
见习记者 钱舒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