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告诉我!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婴儿,开学
  • 发布时间:2013-12-23 14:17

  被营救的婴儿

  徐州铁路公安处的警察最近破了一起重大拐卖婴儿案,从人贩子手里救回来十个被拐婴儿,立了大功。整个案子里,破案阶段本该最复杂,可没想到的是,这才是他们难题的开始——案子破了,孩子怎么办?

  按理说,把孩子送回家就行了,可警察想尽办法联系被拐婴儿的亲生父母,十个里面有九个孩子的家长不愿意露面,好容易来了一个孩子的舅舅,结果只是过来声明:父母都在外打工,不方便接手,孩子不要了。这也难怪,在这些吃饭连筷子都没有的山区贫困家庭,当爹妈的或许觉得把孩子领回来“不划算”。

  送不回家,要不就送福利院?可福利院一会儿说只接收孤儿和弃婴,一会儿又说婴儿年龄太小,反正就是不能接收。后来警察打听了一下,原来福利院也有小算盘,收养孤儿能在被领养时收费,可收养被拐儿童就只能倒贴钱了,这笔账也不划算。

  没办法,警察只好尴尬地把十个孩子中的九个送还买婴者。这或许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只有在那些花了几万元购买孩子的家庭里,这些孩子才能被当作宝贝宠爱,喝着三百块钱一盒的奶粉,天热时还有人给他们擦痱子粉。

  案子破了,孩子却不能回家,办案警察说他们想不明白,但我更想不明白的,是这些襁褓中的孩子为什么在尚未开始打量世界之前,就不得不被放在金钱的天平上来回称量?为什么伴随他们长大的亲情,也要绑上一张高额价标,划算才入账?

  想读书的孩子

  成都女孩玲玲也在9月份到来之前遇到了难题——一笔算不清楚的上学糊涂账。

  玲玲考上了大学,可她的父亲却不愿意让她去。玲玲的录取通知书到了一个月,他俩也吵了一个月。父亲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在城里拉过三轮车,做过小生意,算起账来脑瓜转得很快。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读大学是失败的投资”。

  父亲的账是这么算的:上大学四年要花八万多,可要是去打工四年就能赚回来八万,这一来一回都够付套房子的首付了。更何况新闻上都说,大学毕业还找不到工作,出来连个电灯泡都不会换,上学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太不划算。

  这笔算不清的账被刊登在报纸上,还附上了玲玲父亲的“投资规划”:让玲玲先打工,当服务员,然后开个小店,锻炼几年赚点钱,这路子就挺好,“不能扔几万学费打水漂”。

  不少人找他来理论,但是似乎谁都说不过他,他甚至甩出更多问题,把人问住:“总说文化人受尊重,可我包包里有钱就行了,要别人尊重干什么?”“我家门口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大学生赚得到吗?”“读不读大学可能过的生活都一样,那为啥还要绕一个大圈子?”

  看来这笔拨乱了算盘的糊涂账,一时半会儿谁也拿不出个答案。最后搞网上投票,百分之七十一的人竟然选择“不一定要读大学”。也许这就是这个难题最致命的要害——我们都读得出这笔账是不成立的,最起码是不应当成立的,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不该立得住的论点,我们竟然没有强有力的例子能够驳倒它。

  开学第一课

  9月份一到,学生们要面对新学期,学校也要面对新课题。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得铆足了劲儿想点子——开学了,第一堂课讲什么?

  别以为开学伊始没什么事儿做,只是收作业发课本,排排座位聊聊天。现在的开学第一课学问可多着呢,学生们需要在这堂课上掌握许多技能:有的学校找来消防队员带着学生学习火警疏散,有的请来法官跟孩子解释“起外号算不算侵权”,还有的老师拿出卡通图解,教孩子如何防范性侵犯,甚至有的学校找来学兄学姐扮演“骗子”,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骗局来测验初来乍到的新生,给他们打好“防骗预防针”。

  为了让开学第一课更有分量,一些学校还纷纷请来名人坐镇,有的请来国际象棋冠军谢军,有的约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的找来外交部发言人,甚至有中学想要邀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来跟学生们讲讲自己的人生故事。

  为了讲好开学第一课,学校没少下工夫。可是,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对学校来说,更艰巨的难题还在后面——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把开学第一课所教的内容,贯穿在孩子们的每一堂课里,让他们真正掌握其中的要义。

  【原载2013年9月4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标题为本刊所拟】

  李斐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