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纠结有心无力 广汇能源屡创新低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汇能源,两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0 10:20
上期说到“在统计期内,上证指数除1月7日微幅上涨0.08%外,其余时间均跌跌不休。相比之下,深圳综指则要坚挺的多。创业板指数则一路强势上攻,大有创出历史新高的气势。大盘股和上证指数进一步被市场边缘化,上证指数颓势不可逆转,对大盘的代表意义和指向意义将进一步被削弱。”本统计期内,在史无前例的IPO批量发行形势下,指数节节败退,上证指数除1月14日收阳外,其余时间均阴跌并屡次逼近2000点关口,跌破净值的个股迅速放大。受IPO发行对股指构成的短线压制,上证指数极有可能下破2000点。与此同时,“沪弱深强”的格局继续演绎,统计期内,上证综指于1月14日止跌并大涨,次日延续涨势。创业板指在上扬过程中出现了调整,但丝毫掩饰不住其上攻的迅猛态势,一度要击破历史高点。市场资金依然偏谨慎,主要集中在前提热点股上炒作。
个股方面,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2014年1月9日至1月15日,沪、深两市共有162只个股登上交易龙虎榜,比上期增加23只。统计期内,上榜个股的区间总成交金额为422.61亿元,较上期减少13.7%。其中,营业部合计买入金额77.71亿元,合计卖出金额72.67亿元,分别比上期减少13.5%和14.2%。上榜个股中,深圳主板33家,中小板51家,创业板49家,沪市29家。
广汇能源:机构力挺有心无力
昌九生化(600228)融资盘爆仓引发的市场恐慌余波未平,广汇能源可能爆仓的担忧却又开始在蔓延,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继1月13日跌停后,次日早盘,广汇能源再次触及跌停,此后虽然出现了强劲反弹,但最终难挽颓势,以下跌2.31%收盘,股价持续创出两年来的新低,6.62元的价格更是创出了广汇能源近三年来的新低。至本统计期末,该股连续八个交易日下跌,跌幅为22.03%,期间最大跌幅25.20%。其中,最近三个交易日下跌16.30%。
自去年7月以来,广汇能源爆仓的消息就不绝于耳。去年10月以后,该股跌跌不休,为此,大股东广汇集团积极展开护盘行动。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月2日,广汇集团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了广汇能源股份1928.2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7%。增持后,广汇集团持有公司股份23.30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63%。同时集团称,自2013年12月11日起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2%。但市场对此并不领情,自去年12月以来,该股已经下挫36%。
面对“扶不起的阿斗”,市场资金也偏谨慎。公开交易信息显示,1月13日当天,前五大买入方合计买入金额5102万元,前五大卖出方合计卖出金额2.09亿元,空方力量远远强于多方。面对颓势,机构也小心谨慎,护盘有心无力,且出现明显的分歧。当日,共有3家机构现身该股买入/卖出金额最大的前5名席位中,其中两家现身买1和买3席位,分别买入1150万元和1034万元;一家现身卖2席位,大幅卖出5020万元。记者注意到,卖1席位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广州路营业部更是大手笔卖出7173万元。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广汇能源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不断创出近两年来的新低,6.62元的股价更是近三年多的新低,但仍难阻资金出逃冲动,可见有资金在不计成本的抛售,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是融资账户负债比例越过警戒线,被强行平仓了的。
基本面上,公司发布的澄清公告称,公司已进行全面自查,并采取书面方式向公司控股股东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函证。目前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正常进行,不存在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也未发现近期公共媒体报道有影响公司股价而需要澄清的重大事项。
但截至目前为止,公司投资的“新疆广汇准东喀木斯特40亿方/年煤制天然气项目”远远低于预期,而2013年10月的公告显示,公司为这个项目已投入了13.2亿元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两融标的风险较大,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抄底。
新兴产业抢眼信息消费领衔
大盘萎靡不振,传统行业继续遭到市场抛弃。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在上榜的162只个股中,异动期间,112家上涨,50家下跌。下跌的个股多属于房地产、纺织、道路运输业、批发行业等。
梳理各券商、机构投资者对2014年的展望,均对新兴产业、军工、大消费寄予厚望。但根据目前的信息,未来走势仍不明朗,加之流动性紧张尚未完全缓解,资金依然十分谨慎。统计期内,市场资金依然围绕着前期的热点进行炒作,如太阳能光伏概念、LED概念等。同时,根据Wind数据,在上榜的个股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与信息消费紧密相关的个股上榜数量,依然位列前三甲。文化产业等服务消费增长空间巨大,信息消费或成2014年最大亮点。但当前诸多相关个股已经涨幅巨大,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需要注意追高风险。
本刊记者 艾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