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六大缺陷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金融,缺陷,资源配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4 14:07
中国动员储蓄的能力相当强,但我们有的都是短期资金,非常缺乏长期资金,尤其是股权性资金。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接近60%,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已经很危险的信号。
这次的金融改革,和过去不同,我们没有沿着产品、机构、市场、工具、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国际协调这样的路子展开,而是直逼主题--配置资源。
关于金融改革,人们讨论得太多,因为金融丰富多彩,所以导致人们常常会忘掉金融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用一个极端的形式展示了金融可以做什么坏事。所以下一步,我们的金融改革就是要回归金融的本源,使它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在设计下一步金改路线图时,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35年不间断的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还存在哪些问题,使得我们的金融难以发挥有效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我看来,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改革,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好几家在世界排名靠前的银行,世界前十名的银行四名是中国的,中国的央行也是世界最大的银行。但是,我们的这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围绕运行的基础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利率、汇率、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曲线现在仍有相当程度的被管制。我们说市场提供信号但这个信号是不准确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第二个缺陷是,中国动员储蓄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从1994年开始,中国就是一个资金不短缺的国家,但是我们有的都是短期资金,非常缺乏长期资金。我们现在非常需要长期资金,尤其是推进城镇化,这都需要投资,需要长期资金,而恰恰我们缺长期资金,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长期资金中尤其缺乏股权性资金。这也迫使我们借短用长,使得很多长期投资项目负债率过高。现在我们商业银行的风险之一就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接近60%,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已经很危险的信号。所以,在下一步改革中,增加长期投资资金的供应,特别是增加股权性资金供应是个重要议题。
第三,经过30多年改革,有很多机构和个人获得了良好的,甚至是过度的金融服务。但与此同时,广大的居民,尤其是草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甚至根本就没有金融服务。获得金融服务是人的天赋人权,而这个天赋人权在中国的金融体制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第四,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壮大,金融风险也在不断暴露,应对不好,风险累积就会变成危机,然而我们处理金融风险的机制依然不完善。我们不能说市场运行出问题靠政府,这不公平。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化风险管理机制。
第五,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已经很大,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国家,但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还有重重的障碍。我们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开放,我们的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还不可兑换,这些制度障碍使得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不那么顺畅,需要破除。
第六个缺陷是,经过几十年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完备的监管框架,但就每一个监管领域来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都还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就整个监管的协调而言,我们这么多监管部门,它们之间互相掣肘,它们之间的总和不是正能量,很可能是负能量。我们还有待建立一个组织协调系统,加强监管协调,让它们发挥正能量。
这样看来,我们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就不能那么笼统,而必须集中解决这六个问题。缺什么补什么,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的一个逻辑思路。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