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楼市大猜想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国楼市,大猜想,长效机制
  • 发布时间:2014-01-24 14:24

  2014年,中国楼市新一轮的博弈已经开始。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也有人认为既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讲事实,摆道理,列数据,人人都在争当预言帝。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调控主基调下,让我们对2014年楼市拭目以待!

  2013年,对于中国楼市而言,充满了变数和惊心动魄。“国五条”横空出世,房产税摆上了台面,问责制利剑高悬,“空城”、“鬼城”悄无声息地在全国蔓延开来,然而,北上广深房价却依然在调控中疯涨。

  无论是迷茫还是不舍,如今,2013年已经尘埃落定。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楼市治理步入全新轨道的起始之年,中国楼市走势又将如何?房价是涨还是跌?

  房价增速或将放缓

  2013年的中国楼市依旧疯狂,成交量虽时有涨跌,但房价却是一路飞涨。据国家统计局12月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房价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份,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房价涨幅领跑全国,分别同比上涨21.1%、21.9%、20.9%和21.0%。

  这已是北上广州四大一线城市房价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0%。如此高的涨幅,令人咂舌。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分析认为,从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看,大部分城市的同比涨幅虽然继续略有扩大,但从近几个月的同比涨幅比较分析看,涨幅扩大的势头明显见缓。据其介绍,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平均涨幅比8月份扩大了0.9个百分点,10月份比9月份扩大了0.7个百分点,11月份比10月份扩大了0.2个百分点,呈现逐月缩小态势。

  数据提振信心。经过2013年中国楼市量价齐升的局面之后,众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在接下来的2014年里,随着“挤泡沫”的继续,一二线城市房价将持续上涨,但增速放缓,三四线城市房价则有稳有跌。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2014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将继续回升,但增幅比2013年有所降低,全年增幅在7%左右。他的理由是,2013年楼市全面回暖,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快速上涨,部分城市提前透支了后两年的涨幅。三四线城市供应量持续增大,人口导入速度较慢,支撑房价上涨的因素偏少。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预言帝”任志强,“总体看涨,增幅放缓”,他认为,具体增幅区间,很有可能从2013年的两位数降到一位数。

  在他看来,全国土地供应在2013年11月从负转正,土地供应量增加,这就是个强烈的房价企稳信号,“每一次土地高速增长后,房价增幅都会放缓,市场开始有能力调节供求关系。”

  当然,中国楼市历来不乏唱空的声音。近日,死硬的看跌派代表谢国忠又放出豪言:2014年中国房价将会下跌50%!

  楼市调控分类指导

  近年来,中国楼市调控政策层出不穷,但结果却是房价屡调屡涨,限购、限贷等行政化手段更是备受争议。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楼市调控思路需要重新审视。

  2013年12月24日,住建部召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长姜伟新在部署工作、定调2014年楼市调控方向时明确表态:“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工作”,同时传递三大政策信号: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探索发展共有产权房及强化市场监管。

  “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是个新提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提法,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分化的进一步加大。北上广深房价迅猛攀升,再创新高,而温州楼市“断供”、“腰斩”频现,鄂尔多斯等十多个城市相继陷入“鬼城”尴尬。总的来说,一二线城市的红火,掩盖不了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冷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楼市调控“分类指导”其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央政策更加注重分类指导,例如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结合自身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调控细则,增强地方的政策自主性。

  事实上,这种调控思路的转变早已在现实中有所体现。2012年中国楼市有种现象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地方政府前赴后继明里暗里地进行“政策微调”,又都被中央及时果断地制止打压下去。

  而在2013年,尤其是2013年后半段,中央的这种“态度”显然有了重大转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第四季度,陆陆续续有17个城市对调控力度进行了升级,这17个城市全部位于近期房价涨幅排名前20位。与此同时,温州、徐州、芜湖等市场表现较为疲软的城市却在频频传出调控松绑的信号。由此可见,楼市调控已经呈现分化趋势,地方政府的调控自主性正在不断加强。

  另外,从长远来看,政府对楼市调控的主基调仍是“建立长效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对房地产调控只字未提,但房产税、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共有产权房等长效机制却被频繁提起,如不出意外,它们也将是2014年房地产领域政策重点。

  小产权房转正无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这引起了市场的无限遐想,一时间关于小产权房转正的猜想甚嚣尘上。

  小产权房是中国楼市一道绕不开的现实难题。

  据全国工商联调研得出的数据,从1995年到2010年,全国小产权房建筑面积累计超过7.6亿平方米,相当于同期城镇住宅竣工面积总量的8%。而非官方的数据更加惊人,有统计数据甚至显示,目前全国小产权房总量或已超过70亿平方米,若按100平方米/套来计算,相当于全国就有7000万套的小产权房,若按三口之家一套房计算,相当于解决了2.1亿人口的住房问题。

  如此大规模的小产权房,虽然没名没份,但却客观上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居民“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问题是,小产权房毕竟不合法,作为监管部门,国土部近些年来也没少发文件、下通知,三令五申要求清理整顿,但效果并不明显。

  2013年末,形势好像出现了一些改变。自2013年11月下旬,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部署“小产权房”查处工作一个多月以来,全国多个省市掀起了一股密集查处小产权房的热潮,北京昌平、河北栾城、海口、广州都已组织拆除了一批小产权房。

  一边是“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导向,另一边是空前严厉的查处清理行动,政府的做法让很多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这说明,小产权房转正尚无时间表,甚至关于小产权房要不要转正,怎么转正、政府高层措施也仍未形成统一意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维持现状,即维持问题不再继续蔓延,至少有必要对当前在建的、在售的、违法情节严重的项目坚决予以拆除,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众所周知,小产权房的弊端直接产生于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的利益驱使,要想根治这个顽疾,必然有赖于中国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但这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

  那么,现阶段究竟应该如何妥善地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呢?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的看法是分类处理,对于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严查;对于部分小产权房建设不合理,比如建设在马路中间,影响当地社区的公共利益,需要依法拆除。对过去已经存在的小产权,根据用地属性、房屋安全质量等划分,如果都符合指标的承认,不符合的拆除。

  秦虹的这种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认可,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类,如何划分指标,这将决定着无数购房者的命运。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不关心能否转正。在他们看来,解套赚钱才是王道。

  如今,小产权房清理整顿风声正紧,业内人士提醒人们注意投资风险。

  文/《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