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善行无迹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马年
  • 发布时间:2014-01-25 09:28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老子·第二十七章》

  2013年的岁末,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一封信不断地被群友转发,尤其是媒体圈的朋友。该信的作者是《中国经营报》的老总李佩钰女士,在这封写给报社同仁的信中,她发自肺腑地呼吁:“再不改变,我们就老了;再不创新,组织就老了。传媒永远是热血的行业,必须要让青春都燃烧起来。”

  李佩钰认为,报社必须做彻底的变革。“报社即将迎来一次大范围的组织机构调整。这次调整不是针对个别部门或某些人,而是自上而下,涉及到中国经营报社全体,我们所有人。”在2014年,报社没有基于传统官媒的各层干部了,广告部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形形色色的项目团队。用她的话说:“请不要怀疑,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改变。”

  我本人也是做报纸出身的,后来又做过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我对于李女士这封信里的内容真可谓“感同身受”。但我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传统媒体,要想彻底投入所谓新媒体的怀抱,不是大范围的“组织机构调整”可以实现的,而是在于能否真的“转变思维模式”,包括如何理解“媒体”这两个字。

  在我看来,媒体行业的发展一直被那些所谓的“体”(媒体形态)束缚,以至于我们自己在介绍自己的职业的时候,都往往说:“我是干报纸的”、“我是做杂志的”、“我是做广播、电视的”、“我是做网站的”、“我是做微博的、微信的”……其实,恰恰是这样的表述,暴露了我们没有想到、看到媒体的真正价值不在“体”,而在“媒”,即沟通与传播的服务价值!换句话说,长期以来,媒体的工作者不知道媒体的价值在于“服务”而不在于“媒体”自身。当然,也没把自己看成是服务行业。要知道,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以客户为中心,关注服务的价值(而非仅仅是生产过程),依靠项目服务团队,实施项目管理等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近年来,有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争论一直没停过,甚至有人认为“纸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等于“传统媒体”,而“网络媒体”等于“新媒体”,这更是极大的误解,所谓“新媒体”,应该是用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体验,让我们的“读者”(我更愿意用“客户”这个词汇)成为内容的参与者、消费者和传播者,让沟通与传播更有价值。而不是仅仅用网络或移动技术来区分媒体的新与旧。

  新媒体人,还需要新的互联网思维。这方面,我的一位朋友关于互联网思维说得比较靠谱,据他讲,互联网思维不是做加法,不是说传统企业建个网站,搞个App什么的。而是做减法,去掉面向终端用户的不必要的环节,去掉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去掉……

  其实,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转型,谈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李佩钰女士写给《中国经营报》同仁们的这封信之所以受人关注,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对于认知上的东西已经趋于一致,关键是后面的“行动”。

  《老子·第二十七章》里有句话: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说的是——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高明的言谈,不会有缺点为人指责;高明的计算,不用筹码。我想,这句话,恰恰给那些想在马年飞奔而行的人以莫大的鼓舞。

  多年来,我和我所在的组织一直在“知行言合一”的道路上不断地修行,在我们看来,所谓“知”,是指企业对“本源”问题的认知和体悟;所谓的“行”,则是指企业实践和行动;而所谓的“言”,则是指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表达和沟通。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管理是实践”,而做企业的人都知道,对企业的认知一定要转化成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去,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和《中国经营报》相比,我们万幸早走了半步。智囊传媒在2005年就撤销了所谓广告部,明确提出,我们从传统媒体转变成一家“让沟通更有价值”的沟通与传播服务机构,组织的扁平化、客户管理、项目管理等都已经成为了团队的基础能力。因此,在我看来,如果还有谁对这个大方向心存疑惑、半推半就的话,势必被这场变革的洪流所吞没。正如崔健在歌中唱到的那样:“脚下的地在走”!换句话说,你走不走,没有用,因为这场变革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我们媒体的领导者,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告诉大家这个趋势,还有责任带领大家开展变革,共创未来!

  2014年,行胜于言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