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的背后
- 来源:杂文选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场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9 08:54
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北京一男子不堪广场舞的困扰放猎枪放藏獒的消息。而一些不顾他人学习和休息跳广场舞的大妈,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
大妈的广场舞成了扰民的公害,大妈们的子女能否花点力气,息事宁人地给劝回去?
大妈跳舞,除了锻炼身体外,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她们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由于我生活在两个国家,忍不住又要做一番对比。
照说在美国,老人和子女不住在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
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五十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八十岁,后面还有三十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做。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
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美国社区生活很丰富。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设立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盈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学声乐学钢琴。按照常规思维,大家觉得孩子学习才有用,所以让孩子在认知负荷最重的时候逼他们学琴学画,累得他们怨声载道。说起初衷,大部分家长也不是为了孩子成名成家,而是让其陶冶情操。到了中老年阶段,自己没有情操了,干吗不去陶冶?中老年可学的东西真的是很多。
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中国式的婚姻大家可能也知道,互不理睬吵吵闹闹的不在少数,在家里精神上找不到多少安慰,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之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老往外跑去跳舞,没准解决不了家庭问题还会产生问题。我过去在国内认识一对老夫妻,丈夫老来爱上跳舞,动辄去找舞伴,老太太气得在家得病而死。
到了中老年,假如思路拓宽一些,反而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何至于一窝蜂全开着大喇叭去公众场合跳舞,扰得四邻不安呢?
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