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营造“思维的空间”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大学,思维,德国,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2-19 09:57

  十九世纪德国大诗人海涅曾说:“法国与俄国拥有大陆,英国拥有海洋,而德国则拥有思维的空间。”

  虽然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这最后半句一点不过时。长期以来,“思维的空间”在德国一直拥有现实的安身之所,那就是研究与行政相分离、以“学术自由”为立身之本的大学。

  1810年,普鲁士教育家威廉·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教授学者应远离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成为与一般有产者分离的独立的职业化力量。柏林由此迅速成为学术中心,德国其他三十多个邦国纷纷效仿,最终形成延续至今的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正是靠这一体系滋养“思维的空间”,德国学术与科研蒸蒸日上。二战前,全世界四十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十位是德国人;四十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十六位是德国人。在现今德国联邦宪法第五章中,也明确写明“研究与教学享有自由”。

  不仅如此,德国还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运作机制来保障高校的科研独立。迄今为止,德国大部分大学为公立机构,由国家拨款以保障运营,但国家无权干涉大学的管理。

  在大学内部,科研与行政的分离也保障了科研的独立性。德国大学运营一般分为基层、中层、校级三个层面,行政和学术两大系统贯穿其中。包括校领导在内的行政系统只负责事务性工作,即为科研和教学创造必要且合适的条件。至于招聘考核教授、课程内容设置乃至科研项目申请,概由教授学者协商或独立决定。

  在德国高校,权力最大的不是校方,而是在基层各教研室或研究所中拥有正式教席的教授们。一般来说,一名教席教授至少拥有行政秘书、学术助理和小型专业图书馆三大资源。另外,教授们对科研项目资金享有独立支配权,可自行决定项目的人员招聘、仪器采买等。当然,科研项目的资金安排要接受出资方的严格审核与监察,但不会受到学校行政方的干涉。

  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德国传统的高校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由于高校与教授都非常独立,各大学综合实力较均衡,彼此竞争欠激烈,科研优势不易突出。为此,德国2005年发起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根据该计划,德国每隔五年评选一批精英大学,并为精英大学提供丰厚的科研资金支持。要当选精英大学,高校必须提交“未来计划”以说明其未来学术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可行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高校将干预教授们的研究方向或实践,相反,这份“未来计划”由教授们提供方案,由学校行政方负责满足实现方案所需要的条件。例如,连续两届成为精英大学的慕尼黑工大,近年来就为实现其“未来计划”新创办了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吸引德国国内外顶尖的科研人员。

  文史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