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18位名人名家谈Life style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生活,艺术,尊重生命,快乐
  • 发布时间:2014-03-07 12:55

  这组话题的18位嘉宾就像亲切的朋友,跟我们分享生活点滴。是,他们都事业有成,只是在生活的某一面里,大家都拥有简单纯粹的快乐。生活的艺术可能更在于内心的平淡享受,最平凡中的满足,少了许多竞争攻利的成分,来得自在。

  懂得生活的艺术,其实是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的个体,接受生命的轮回,没有哪个狂妄自大的家伙能够超越它。生活的艺术也不是与工作并举的那个生活,它是用强大包容力容纳了忙碌工作的生命的存在。生活的艺术可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多数是经过血和泪的打拼以后才得到了认识上的回归。

  大概是在午茶时分,您看到我们这期主题,它应该会让您暂时忘掉焦虑或烦恼,真真正正、心安理得地慢下来,耐心地投入生活。

  谢锋

  JEFEN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

  生活中的很多兴趣爱好也会给我带来艺术的灵感。比如打高尔夫球,虽然看起来很简单的挥杆动作,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要学好并要操控自如就更难了。打高尔夫球也能让我悟出很多哲学,至少在我看来,在挥杆前的那一瞬间,一定要心无杂念,瞄准方向,针对目标。就像人生一样,一旦失误了,造成的结果就会跟预期大相径庭。

  我也热衷于旅行,旅行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在旅行的路上,你有很多时间去思考,去体验,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俗,发现不同的美!

  张嘉佳

  作家,编剧,著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旅行从来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要么用青春替代消费,要么用金钱抵抗艰难。但人总克制不住出去走走的欲望。过了少年时代,就要努力工作,做衣食无忧的旅行。在你死之前,这个世界的路都会走不完,那就走得舒适一些。

  如果你和我一样,从颠沛流离里走过来,就没失去过地平线。阳光海洋,做饭,张望,听歌聊天打牌,看不同的风吹不同的浪,写字记录行驶过的地方。享受喜欢的工作,不紧张不忙碌。完成喜欢的梦想,不迟疑不惶恐。得到太少会有妒恨,得到太多容易腐烂。就这些,我不停在努力,我的梦想。

  旅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唯一的作用是,看到很大的世界,看到很小的自己,在无限蔓延的路途中,调整出新的方向。

  陈宸

  靓诺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我喜欢设计制作一些手工的小玩意儿,比如复古摩托车,我热爱上世纪50,60年代的产品设计,那时候没有太多科技、装饰和体验要求,是产品设计本身的巅峰时期。从焊制车架开始,一点一点地把一堆比自己岁数大好多的金属碎块组织到一起,让那么多有故事有历史的小家伙最终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变成一件东西,最后还能让他们站起来开始呼吸奔跑,把自己脑子里的画面感尽可能100%的腾在一堆金属物件上,最后感觉那就像你自己的孩子一样,而且你的孩子在年龄上至少比你自己大20岁!不可思议吧:)

  曲艺中的相声、鼓曲是最爱,应该说是种习惯了,走到哪只要听到就会停下来看看,从小就接触不少,一个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在嘴里溜溜贯儿、哼哼调儿。感觉这些传统的玩意特别具有劝人向善的能量,在你热衷它的过程中会不经意地引导你学习在古文学、古民情民风方面的知识,段子里(尤其是长篇单口)包含着大量传统文化,会让你知道历史典故甚至不同时代人的思维习惯。戏剧更甚,在比较简单的旋律往复中用京韵京白把人物刻画得能镇住你,直接扔进你的心里!

  但是所有这些在我家里都没有任何体现,总感觉真正喜好的东西就应该在心里搁着,总在视觉上体现就会对自己产生误导了,不是玩物丧志,就是流于形式。

  于正

  著名编剧、制片人

  我常年在剧组待的时间比较多,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看小说。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各个书店淘自己喜欢的书,而且我喜欢实体书,不喜欢在网上下载来看,所以基本上想看的书就要马上去买到。

  徐皓峰

  新生代武侠小说家、电影导演/电影《一代宗师》编剧

  我这代人的生活,没有读兵书医书这档事了。有,是个别的。

  对爷爷一辈人,1890—1910年出生的一代人,则是年少开始的普遍爱好。

  受周汝昌影响,批注《红楼》的脂砚斋是位女性,成了大众共识,但也有质疑声,因为批注里写脂砚斋平时爱好读兵书,应是男性,推断为曹雪芹的伯伯。

  古时读兵书,并非军人专利,兵书如《飞碟探索》的科幻杂志一样,异类知识,女人也有阅读乐趣。古时女人是读书的,只是不参加科举。

  1949年解放军进城,自办文化补习班,让市民教军干部识字,去了许多老太太。

  她们在市场买东西看不懂告示牌,去教解放军,怎么就突然会了?不是突然会了,是想起来了。

  女人不在朝廷当官,在家里当官,新郎新娘的礼服,模拟的是官服。传统家庭,是长孙媳妇掌财政,老太太做终极裁判人,不识字是不行的。

  女孩识字的方式,是一家富户请了私塾老师,左邻右舍的女孩都来学。请私塾先生是做公益,掏钱的人家不吃独食。

  女孩自小读书,为掌权做预备。什么时候掌权,就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家境不好,一辈子无权可掌,柴米油盐地操劳,便视读书看报是男人的乐趣,与己无关。

  我姥爷李捷轩过世后,姥姥开始看姥爷的书,看了一年,过世。全家震惊,都以为姥姥是目不识丁的人,谁都没有她读书看报的记忆。

  她是一操心了,想起来了。传统社会对我们这代人是个谜。我们不按祖辈人的方式生活,所以不了解这方式的功能,每每被吓一跳。以后,不会被吓着了,因为祖辈人逝去得差不多了,我们将完全地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解释古人,五千年文明是三十年经济搞活的缩影。

  再说医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医书还是学子们的第一课外书,会了字,首先便读到医书。十岁孩子读《内经》、《伤寒论》是普遍的,中年后仕途不如意,便想起了这童子功,开医馆谋生。

  医学如下棋打牌,是生活常识,少实践经验,不少这个思维,积累点经验,就大差不差地可以治病救人。医书多是读书人所写,文字典雅,思维清晰,如棋谱画谱,看看就可明了。古人的生活基础是祠堂、师门,道德基础是朝廷有史记、民间有族谱。我这一代人读医书有时如读天书,因为生活基础不同,少这个思维。

  张翎

  现定居多伦多市,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

  生活就是从出生到死亡那个漫长的过程里发生的所有事件的总和,而生活的艺术就是把那些事件调整到我们可以承受的角度,并在那些事件的间隙里找到自己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就是爱好。

  我的青梅竹马爱好是阅读。小时候为了能长久地拥有一本书,我有过连续一个星期熬夜,从头到尾地把一本书抄写到笔记本上的经历。成年后我疯狂地痴迷上了世界名著。后来生命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便不再那么迷信名著。我开始喜欢上了非虚构类作品,像苏珊·桑塔格和西蒙娜·波伏娃的传记。他人他处的生活给了我一种他样活法的激情幻想,而这些激情潜移默化地流入我的写作中,化作了我小说人物的精髓气血。比如我的新作《阵痛》里出现的那三代女性,都有着生活在平庸的环境里却渴望突围的胆气。她们生活在男人缺席的乱世里,她们不是桑塔格波伏娃,可是她们身上却隐藏着类似的隐忍和爆发力。

  园艺是后来闯入我生活的爱好。几年前我以国内的朋友们无法想象的便宜价格,在多伦多买下了一座旧房子。成交的时候是白雪皑皑的冬季,入住时已是万象更新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猝然发现了后院的嫣红姹紫,从此我就被扯进了园艺这个无底大坑。我慢慢学会了如何识别各类杂草和鲜花,如何对付玫瑰叶心的害虫,如何选择合宜的时节剪枝,如何能节水又高效地灌溉草地。我的皮肤被骄阳啮咬出一片又一片褐斑,每天我满身臭汗地坐在金银花藤架下,一边诅咒着园艺对我业余时间的蚕食,一边在鸟语花香中感受微醺的快意。

  另一个后来闯进我生活的爱好是旅游。这些年我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留下过脚印,除了看名胜古迹,我还喜欢探索墓地,我会花很长时间品味墓碑上的雕饰和铭文。在接近北极圈的一个印第安村落里,我发现了一块十八世纪中叶的墓碑,墓里埋葬的是一个四岁夭折的孩子,墓碑上的题词是:“通往天堂的路是由孩童引领的。”短短的一句话里没有伤感和悲切,却透露着对未知死亡世界的祥和憧憬。在布达佩斯附近的博尔顿湖边,我找到了一棵泰戈尔于1926年种下的树,边上竖着一块可以被解读为墓志铭的诗碑:

  当我不再

  存于世的时候,我的树

  将生生不息地抽枝绽叶

  在你的春天里

  向过路人轻声呢喃:

  诗人活过也爱过。

  我仿佛在诗人淡泊外表之中发现了一条裂缝:伟大如泰戈尔,他也不愿被世界遗忘。这些墓碑卷起了一条条陌生生命的一个小角,让我窥见了这些人的性情之光。

  崔曼莉

  作家,著有《琉璃时代》、《浮沉》等

  我读小学时,外祖父说,学生嘛,就是学习生活。

  “生”字本义指草从土里长出来,“活”指流水,都是动词,合起却成名词。小时觉得生活有什么了不起,外公好老土。三十岁后,才领悟这一句话,要真领悟有多难。有位朋友,父亲八十岁去世,母亲对她说“从今天起,我要开始学习生活”。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的母亲单身多年,癌症出世后,她在老人七十三岁那年的日记中,读到一句话“我是生活的小学生”。

  对我来说,生活是不停止的学习,以达觉悟。

  因生活是具体而物质的,所以,格物致知是我生活的艺术。

  一站一坐一行,梳一条长辫、穿一件衣服,习字、饮茶,都包含其中。站需有站样,坐需要有坐相,不可忘形;梳辫子便是梳辫子,无需搞怪;一衫虽小,却是我是谁的外在表现,需有原则;至于习字,除了美学要求与艺术追求,每天的坚持,是格物致知的保证。积蛙步以达小成,忍耐、枯燥,日复一日,然后在这当中,为微妙的变化惊喜,获得乐趣,最后达到自由。喝茶也是同样,每天清洗茶具,一杯、一壶皆洁净,泡茶时,水、茶、具相互交流,最后饮泡而尽。妙手可使茶性尽显,昏恶可使茶落无聊。天下事,无大事、亦无小事。细节处全是文章,好文章亦由一字一句造就。

  每一点细节形成的自律,反复锤炼着自己,直到自己成为一个“人”。自律后最怕针对他人。格物致知能感召灵魂,而灵魂之向,是觉悟众生。大事平静相待,小事认真相处。对自己,能严格要求,对他人,则抱以理解、爱护、友善。他人有恶皆有其难处,他人有善,哪怕落在他处,亦需赞美与学习。众生有情,作为一个人,通过生活,通过生活的艺术,学习有情,领悟生命。在个人有限的时空里,达到精神无限的时空。

  我说到了,还不能完全做到。一天一天的努力为之。

  安思明

  作家、资深媒体人

  北京澹若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前年的一次武夷山之行,让我爱上了喝茶。

  与茶结缘,是人生一大幸事,也体味到一种不曾经历过的乐趣。饮茶,首先品饮的是自然之茶。茶本身是钟灵毓秀的植物,对都市人而言,它带着辽远又近且的自然气息。阳光,水分,地貌,气候,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茶品种。即便是同一个地方,小气候的不同,又造成了即便是同样的茶品种,也会有细致微妙的区别。品茶的乐趣,就在于品味它的自然之味。

  其次,饮茶也是品饮文化之茶。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有人从茶中体味到行禅的真意,有人从茶中体悟到道家的玄虚,无论是品饮一杯大红袍,还是老白茶,或者是一杯陈年普洱,都令人感觉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接与沟通,打通中国文化的经脉。仿佛透过袅袅茶香,你可以与写下《茶经》的陆羽共坐,共读“南方有嘉木”,与写下《七碗茶》的卢仝一同吟诵“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最后,喝茶的乐趣在于喝的是心灵之茶。与咖啡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不同,茶令人走向自己的内在。让人的性格愈加安静,平和,内敛,中正。看似一杯寻常茶汤,慰藉的是旅人般辗转漂泊的内心。

  在茶室,观朋友泡茶时,是最动人的一刻。饮茶者端坐于茶席前,止语不言。只静静看泡茶者以老铁壶煮山泉水,等水开,取茶,润茶,分茶汤,动作不缓不疾,面庞静谧安闲,一招一式皆是从容不迫。端杯啜饮,让人即刻有活在当下的感觉,一种有茶相伴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

  更兼聆听着若有若无的古琴音,有时甚至会想,就算是为了眼前这杯热茶,人生都值得好好过。

  珍惜眼前人,珍惜盏中茶。扫却了一期一会的淡淡遗憾,有茶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的审美与质感,值得人感恩再三。

  李若帆

  失物招领LOST&FOUND创始人

  最初只是抱着喜欢茶道具,想要更了解茶的心情开始习茶。学习了一年之后,渐渐感受到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源于中国古典文化,植入许多日本茶道语言、指向禅宗及东方美学的根源——当今茶文化,确实是一门庞大深奥学问,值得用一生追寻。

  每次上课,既是投入的学习,也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茶的新认知,对美的新探索。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有所体悟后的感觉是非常愉悦的,也常常因茶而感动。当然,必需用更多的时间与茶相处,生活与茶再分不开。

  因为茶,认识了一票同道中人,有好茶便邀约着一同品茗,也是乐事。

  茶是一门感受真心的艺术,生活也是。这其中容不太下傲慢和虚假,因为茶汤都会如实反映真实的你。

  把茶当成爱好,不如把茶当成生活吧。

  对于插花也有兴趣,目前正在学习中。

  张肇达

  肇达·张(北京)服装设计院院长

  我认为生活就是一场充满爱的修行,这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无杂念,与万物为一。当然,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以更纯净的心体悟生活,更谦卑的心包容一切,不论行住坐卧都以最真诚的态度,活在当下。而且,还要有爱,爱是人生最美丽的梦。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光芒,生活的艺术就是每个人都活出自己,不是别人希望的样子,也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当然,这并不容易。我很希望能过上一种平静自由的生活,行游于山水间,抒怀于水墨中,与贤友们弄词作画,抚琴煮茶,同饮同乐,即已满足。

  书法和绘画是我的爱好,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它们带给我的快乐。在绘画时,我面对的画纸是非常真实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够映照我的内心。在勾皴点染中,在起笔落笔中,这个时候我的心是很平静的,是打开的。我能够深入地思考事物的本质,发现和感受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各种意义;我能够不受任何干扰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观察到内在的起心动念,看到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哪怕它是善的还是恶的;我能够观察到我内在的不足,不抗拒,不逃避,与之安然共处。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宁静,这种宁静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一种了解真相后产生的宁静,这种宁静更能激发我笔墨的创造力,让我与手中的画笔融为一体,我墨迹的浓淡变化,笔法的抑扬顿挫,乃至画面内容的选择,都不是我刻意表达的,而是我心境与自性的流露。

  所以对我来说,画画也是持之以恒,自我净化的过程。给我带来难以言表的快乐与幸福感,让我更加自由更加平静。

  计文波

  JIWENBO时尚设计机构艺术总监

  生活的艺术因人而异,在我看来,生活的艺术源自每个人生活状态,你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那你将得到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活得平淡,或是精彩,都源于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没有好与坏的标准,就像“幸福”没有标准一样。生活不应该过于拘泥,过于刻板,只要有可能就要任其自由发挥。我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对服装设计的执着,用自己的兴趣赢得自己喜欢的职业,再从我的职业中体验着和感受着生活的艺术。我喜欢歌唱,喜欢运动,喜欢垂钓……

  闲时我喜欢跟几个好友唱唱歌。唱歌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种本能,是人们很好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生活中经常喜欢唱歌,喜欢音乐的朋友,会有更多的快乐,有更多和朋友交往的机会。通过唱歌进一步去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审美的能力,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其实,在其艺术价值之外,唱歌能让我们心情愉快,还能增强我们身体免疫能力,是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一剂“天然良药”。唱歌让我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除了在歌唱技巧上得到指点和提升,在工作、为人处世等生活艺术方面也得到好的熏陶。

  “要使身体好,常往湖边跑”。这是人们通过长期垂钓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它深刻反映了垂钓促进健康长寿的客观规律。垂钓能改善人的肌体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当你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风景秀丽的江河湖海岸边时,会顿觉心旷神怡。从表面上看,钓鱼是“消磨”了时间,可实际上是养精蓄锐。其实我垂钓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从来不吃钓上来的鱼,大多时候我会把它们放回去,我在享受垂钓的过程,享受安静给我带来的思考空间,在这个时候考虑事情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很多工作上的问题就是在垂钓的时候通过思考而找到解决办法的,我乐在其中。

  任进

  著名珠宝设计师,被誉为“中国珠宝设计教父”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两项运动在中国最普及,一是乒乓球,一是羽毛球。大伙儿对乒乓球的热爱多半源于对毛主席的崇拜。我的拍子是5毛钱买来的,带个海绵,经常跟大伙儿排着大队,在防空洞的水泥盖子上轮个儿打,一个球打输了,就得下来换另一个人打。再后来就接触到了羽毛球,记得当时是印尼回来的华侨汤显虎15:0战胜了当时的全英羽毛球赛冠军,拿着号称60块钱的羽毛球拍,简直帅呆了,要知道当时平均的工资水平也就一个月30块钱呀。印象中,一位老前辈没有后代,很喜欢我,一年春节给了我20块钱压岁钱,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当时想都没想,买了一副羽毛球拍,每天在日坛公园里瞎抡着玩儿。

  1980年考上北大,稀里糊涂地被选拔上系里的羽毛球队,参加全校比赛。当时的选拔可以说是极不专业的,就是在男生宿舍楼下的两树之间拴根绳,谁反应快能接住球,就可以参加比赛了。就这样,没见过真正场地和球网的我,进场完全傻眼了,没有步伐,就是瞎跑瞎接,就在这瞎玩儿的过程中,爱上了羽毛球。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恰巧我工作的钢研总院研制了中国第一套碳素钢羽毛球拍,还有院里老师傅的女儿是北京队的队员,源源不断的给我们提供他们打过的高级羽毛球,记得那会儿的我特别刻苦,经常背着拍子去各院打球,特别有瘾。最好成绩拿过冶金部男双冠军。

  其实,任何的智力都是在体力支撑的基础上完成的,好的运动员一定是大脑好使的,绝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像看林丹打球,看他的三鱼跃,那完全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

  路彬彬

  贝都因传播机构创始人,王牌电视栏目《名人堂》出品人兼主持人,E-talking发起人,“创意中国”盛典发起人,科博会、文博会等多届大型政府论坛秘书长

  生活是生命的体现,我们不能只选择活着,而是应该用生动的方式活着。

  有的人认为生活和工作是对立的,但我认为生活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当你把工作也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会很用心地经营生活。真正的生活家不是不要工作,而是那些把工作、家庭、爱好都能经营得很生动的人。我会在工作中找到娱乐才能有的乐趣,把一切和生活对立起来的事物都当成生活精致的享受。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旅行,喜欢收集世界各地的杯子和本子。因为当你拿着不同的杯子喝茶时,你会很欣喜,享受物质回馈给内心的感念或是对自己内心的奖励。所以我不会过分强调某种结果,不会在乎这杯茶有多贵。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杯子喝茶,体现的是对生活的追求和尊重。

  我最近看了《断舍离》的书,书中说的“断舍离”是叫人放下心中执念,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应该避免一种不确定,不自信的心态,不要质疑有些东西我可以用么?甚至是我配用么?因为当你偶尔用一些高于个人能力的东西时,其实是一种特别好的心理投射,这也是我的生活态度。

  其实,一个人永远等不到自己有时间或者真正自由的那一天,享受生活就要从每一刻开始,尽可能的将每天做的事情都当成一次体验或是享受,用积极的状态对待生活,也是生活的艺术。

  丁菱娟

  世纪奥美公关顾问公司董事长、创办人,台湾世新大学兼任副教授。被誉为台湾公关界的意见领袖。2013年获选亚太区CMO妇女领袖奖。

  另著有畅销书《做事坚定,做人柔软》《专业与美丽》

  我常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追求人生中一切的美好(当然,包括美食)。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都喜欢不断求新求变、迎接挑战,更喜欢和年轻人相处,因为心态跟着年轻,希望看起来就不会老。

  我总觉得,学习和成长是人生最重要的动力,在我的新书《做事坚定,做人柔软》里面,我曾写下了一篇短文“学一件从没学过的事”。在文中,我主张在我们还有时间和力气的时候,去学一件没学过的事,而且愈年轻愈好。因为在往后的日子,你不知道它会为你产生什么影响、什么连结,它像一颗种子,随时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发芽。

  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写新诗,当时也没想过要做什么,只是纯粹抒发情感。后来才慢慢发现,这个习惯对我之后写歌、写文章、写广告文案、企划案如鱼得水,帮助很大。当初若没这个练习,或许我的职涯在后来的表现会有所不一样。

  十年前,我立志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当时曾发想,如果一年学一样学艺,或许十年后就可以十项全能了,于是我真的开始踏上学习之旅。四十岁后开始学钢琴、然后瑜珈、书法、高尔夫、铅笔画、油画、肚皮舞、塔罗牌、哲学、考博士班等等,当然有些学习是七零八落,没有贯彻到底,唯一持续下去的就是油画和歌唱。但倒是因为开了门,起了头,生活就会产生些许变化,认识很多新朋友,生命又擦撞出许多惊喜的火花。因此,我常玩笑说:“未来的愿望就是一路玩到挂!”

  姜立涵

  地产金融从业者,曾任职于美银美林集团(原美林证券),金杜律师事务所等,主要从事房地产直接投资,地产基金投资工作。另著有小说作品《CBD风流志》。

  吃,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享受。食色性也。在味蕾触碰到令人惊艳的酸甜苦辣咸的瞬间,视觉、嗅觉,也同时被调动,被震撼,是一种相当综合、丰富、美妙的人生感受。为了吃,出钱出力出时间,实在是件很值得的事。每日刷新大众点评,尝遍各类排行榜上的所有店家,或者和好食之人们相约,打飞的去某地回味记忆里特别独到的某种味道,甚至是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只凭兴趣报班参加花销不菲的某餐饮培训课程,都是我对于“吃”这件事不懈追求的美好经历。亦真亦幻的当今世界,还有什么比舌尖实实在在的触碰到口味层次分明的美食更令人感动与温暖的吗?

  除了吃,收藏当代艺术品,也是我生活的一大乐事。去798逛逛画廊,在冬日阳光里喝杯咖啡;在落叶的第一个早晨,去五星级酒店参加拍卖会;在春天杨絮飞舞时和一群艺术家朋友们喝杯茶,听听他们那个圈子的荤素段子;或是在某个清爽的夏夜,作为“青年收藏家”受邀参加某艺术展,而终于有机会穿上那条压箱底的小黑裙……三十岁后的女人,叛逆、娇嗲、犀利都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风雅倒天生透着韵味,老少皆宜。

  苏芩

情感作家

  生活很像是一盒拼图,上天给了你各式各样的元素,但要看你怎么去组合。不会组合的,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按部就班生活的,最终排列出了跟原版一样的图案,虽然工整,但也无趣。深谙生活之道的,则能够排列出自己独特的图案,与众不同却又精彩绝伦。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我平时会尽量让生活丰富一些。

  有时喜欢冥想。有时是在飞机上,有时是在疲劳休息时,闭上眼睛,精神完全放松下来,不用一点力气,但要学会调动意念,渐渐的就会有一些画面浮现出来。有次结束了一天的录制,匆忙的赶上了飞机,虽然满身疲惫,但当慢慢进入冥想状态时,一些绿水青树等怡人景象就开始闪现……等再度睁开眼睛时,觉得精力已经恢复大半了,神清气爽。我们只学会了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却忽略了我们内心都有一个精神世界,这其实是生活得太累的原因。生活的艺术其实是要把双重世界做到统一,每个人都该有个自己的精神桃花源。

  也很喜欢化妆。生活当然是美丑夹杂的,但生活的艺术一定是要尽可能凝练美的东西。我喜欢一切美的东西,美妆华服,这确实是一种世俗的虚荣,我总认为人是需要有一点虚荣的,否则就没有上进的动力了。我喜欢给自己化妆,因为这个是精细活儿,在化妆的时候,精力集中、内心安静,每次在重要的活动之前,我都会拿出一小时化妆、做头发、换衣服,而在此过程中,内心既得到了休息,同时看到自己变得更好看,自信心也瞬间提升了。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学会了对自己好。任何一种生活的艺术,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活法,活得更精彩。

  潘怡良

  GIOIAPAN品牌设计总监,在台湾享有“针织女王”的称号

  我闲时喜欢小酌,倒不是自己一个人喝酒,更多的是跟三五好友一起聚餐,不会把自己喝醉,但我喜欢进入到有点快要醉但是很轻松的状态,我其实还蛮ENJOY这个感觉的。我有很多好友都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了解又相互信任,大家隔三差五聚在一块儿,这样的日子真的很不错。再加上,我不喜欢把很多事情都憋在心里头,有时工作上遇到困难或者不顺心,我都会对他们发泄,他们虽然跟我不在一个行业,但是有些想法会给我正面的能量,我就好像解压了一样。就像最近,我3月底要在北京作秀,压力有些大,跟他们聊聊天就好很多。

  在台北,有一些餐馆是在巷子里面,我们会经常尝试一些新的个性小店,小店里有很多有创意的陈列,这跟刻意去参加一个艺术品展览不一样,我在享受其中,在与人交流,自有品位出来。我们会带一些酒,餐馆的主人有时还会烹饪出跟我们带的酒能搭在一起的欧式料理。聚餐的时候,我是很喜欢拍美食的那种人,朋友们都会觉得我很会拍照,可以把不管好吃还是不好吃的菜都拍得很美味~~:)

  我比较喜欢甘宁重一点的酒,最常喝的是加州、澳洲的酒,因为我觉得那边的阳光很充足,酒的品质都不会差太多:)我在选择上不会差距太大,虽然有些酒没有喝过,但是不会太冒险,这可能跟个性有关,我会尝试新的,但又不会太冒险。其实酒的生长过程会影响到酒的味道,我觉得很多东西都在一种惊喜当中,你就会发现,哇,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你没有喝这杯酒,你肯定不知道它的感觉是什么,它可能希望你去了解它。喝酒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感觉不是在喝酒,就是在慢慢品味,就像人生,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张德芬作家

  著有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是一个喜欢探索内心世界的人,所以平常生活最喜欢的爱好是看书和看电影。看书可以开启一个无限广大的想象空间,在其中你可以自己设计画面、图形、影像、声音、色彩、气味,和对话。你和作者的对话,你和作者所描述的境界的对话,你因这本书的启发而开始进行的自我对话。

  如果是小说,你可以探究书中人物的性格、喜好、行为、言语,用自己的版本渲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赋予他们不同的发型、穿着,给予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并且与你周遭的人做一个对比、寻找他们的相似性与相悖性。

  很有趣的游戏。

  看完书以后,自己内在会有很多的启发、自省、看到自己情绪的一些盲点、意识的一些盲点,让这本书为你补充自己内在不足的部分。所以,看书的时候享受,看完书以后沉淀下来静思,在自己的内在世界里面徜徉悦游。

  同样的,看电影又是更加生动活泼的一个经验学习的过程。从导演说故事的手法、摄影的角度、表达的方式、配乐、剪接,到演员的肢体动作、能量气场、面部的表情变化,他们互动之间的感觉,更是有众多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别人的悲欢离合,也是非常过瘾的一件事。看到别人的愚痴、任性、霸道、执着,或是机智、忍让、智慧、沉稳,以及自我处理消化情绪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反应方式和态度,就是活生生的浮世绘,让我们一探人性的奥秘与多样化,实在非常有趣。

  如果能和知心好友一起看书或是电影,看完之后有一些更加深层的、互动的、脑力风暴的激荡,那就更过瘾了。

  人生的一大乐趣。

  策划、编辑:陈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