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永远的追梦人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邵逸夫,追梦人,中国电影,爱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3-07 16:08
一
地图上的逸夫楼,密密麻麻,多达3千座。它们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他是永不停息的追梦人,百年打造香港娱乐王国。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可以说邵氏家族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是中国电影史的见证人。
一百零七岁,如此漫长一生的风景,他几乎经历过所有的娱乐世代,也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时代,从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黄梅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由电影摄影师到影院老板再到制片人……他几乎是香港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出面说话,他游走在港英政府、台湾与大陆之间,关系都还不错,到了八十年代他几乎已成为对大陆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一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邵逸夫楼,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二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他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刚中学毕业,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涉足电影业。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咬牙挺了过来。兄弟两用了几年时间,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渐成名气。
邵逸夫认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卖座,必须懂得迎合观众的口味,他虽然给予手下导演们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这些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要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赏。在香港影坛曾经或是仍然在延续地类型片种中,比如黄梅调电影、武侠片、时装动作片、鬼片、风月片、清宫片、甚至包括贺岁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种类型电影都拍到了极至,并且一直向好莱坞学习,懂得运用高投资和大明星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说,华语电影早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邵氏公司这里得到了成熟和进一步发展。
邵氏雄霸香港影坛二十余载,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极其深邃的影响。在邵氏之前,香港电影以讲求艺术内涵的文艺片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孤岛天堂》、《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艺经典。在邵氏公司一统江湖之后,香港影坛逐渐由文艺主打转变为商业片成主流的局面。今天的香港电影商业片一直都是最强主打,就是邵氏为香港影坛划分的全新格局。
名作家蔡澜回忆当时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不抽烟不喝酒,工作已经是最大嗜好,每天只睡五小时,早上五点即起,工作至深夜十点再睡,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九部电影。”他一生不做赔本的买卖,那不是怕亏钱,而是有关智力,人家问他为何不支持艺术,只拍赚钱的娱乐片,他正色道“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向大家都喜欢的娱乐着手!我是在做生意,I am running a business。”
三
他的爱情,同样著名。与前辈女友黄美珍一见钟情,冲破世俗走进第一次婚姻。以及方逸华,这一段木棉对橡木的爱恋,红颜知己放弃名利扶佐邵逸夫。邵逸夫,一生幸也。
他与发妻黄美珍的爱情,伊始并不明丽。黄美珍是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的女朋友,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邵氏兄弟前去拜访,邵逸夫初见黄美珍。饭后,余东璇请邵山客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一席忘情的畅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越来越多的交往,,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两个人心底不断升腾。如果有时间,两人就到公司属下的戏院看一场电影。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暖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负荆请罪,坦白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躬。
三十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种种陈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余东璇送来了五十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幸福漩涡里暗藏着暗礁,新婚后不久,邵氏被世界第二次大战催毁殆尽,邵逸夫自己更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子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日后,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云烟,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而木棉花之爱,始于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他遇见了方逸华。之后,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方逸华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经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的,更当她视为红颜知己。
来到香港之后,邵逸夫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从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分,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
方逸华并不是那种攀附于树木的藤蔓,从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光荫、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付给了邵逸夫和他的事业。
1987年,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他们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虽然因为他忙于事业,每天都“只休息一个小时”,与妻子相守的时间并不多,但他是长情的人,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而对于方逸华,他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在妻子黄美珍逝世十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
此时的方逸华已经年过六十,与九十岁的新郎老翁手挽着手,仍是一贯的香奈儿套装配上利落的短发,但脸上却有着属于新嫁娘的娇羞。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依旧住在各自的家。方逸华生活简朴,依然与两个妹妹和一只宠爱的小猫住在一座小洋房里。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大概逗留三小时,而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五分钟车程。
四
如今,邵逸夫长眠。
他的人生载入史册。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拥有狂野的人生。”
他人生里最爱的也许就是美女,盛年时也曾名花簇拥,但从来也不见有什么荒唐的事爆将出来,他老实承认盛年时爱和女明星出街吃饭跳舞,但一定说明“我like to风流!But never下流!”
他总将尽量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儿女们对他独信方小姐不满,他便早早将新加坡的巨大产业交给两个儿子,算是安抚,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人前人后都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最后也不曾亏待跟随他一生的打下汗马江山的红颜知已方小姐,哪怕九十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因为他欠她一个名份。
文:寒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