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推动中国银行业“二次转型”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银行业,互联网金融
  • 发布时间:2014-03-17 09:31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2003年12月,中央汇金公司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实施股份制改造,拉开了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核心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序幕。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这将给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新资本协议实施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亟需进行“二次转型”。

  股改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成绩斐然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通过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了优良的经营业绩,无论是资产规模、营业利润、资本实力,还是市值,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位居全球银行前列,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更是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中国银行业过去十年走过了一条资产快速扩张的经营道路。2003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额为27.66万亿元,2013年底为15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银行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入全球资产排名前25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首次位列千家银行榜首。资产规模的扩张也使银行盈利水平屡创新高,2013年中国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如图1和图2所示)。

  但随着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资本约束将抑制银行业资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业盈利水平下降,外部将倒逼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进行“二次转型”。

  中国银行业“二次转型”的环境、困难和风险

  中国银行业取得上述成绩除了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相关外,也得益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当然,经常被市场诟病的银行业垄断和利率管制也是中国银行业保持高盈利的主要因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方向就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此推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当前已经启动的“二次转型”与十年前进行的银行业改革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十年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濒临“技术性破产”的边缘,进行股份制改革主要目的是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础上增加银行资本金以及消化不良贷款,而现在主要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二是监管环境不同。十年前中国银监会刚成立,银行监管制度、法规、框架、体系等尚在建立和完善阶段,而目前对银行业的监管日臻成熟。三是改革动力不同。十年前是政府主导的银行业改革,主要解决商业银行生存问题,而当前则是商业银行自我推动的改革,主要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就经历过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但我国银行业今天面临的利率市场化环境较30年前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是监管的要求和约束更加严格。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定》颁布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起到了约束作用,但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美国银行业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大大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从而有效地抵补了因利差收窄对收入的不利影响。新资本协议引入杠杆率监管工具加强表外业务约束,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借鉴美国银行业经验发展表外业务的空间受到限制。

  其次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金融脱媒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则加速了这种脱媒。叠加后的脱媒效应使中国的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方面具有更大的难度,这也是当年发达国家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时不曾有过的。

  最后是未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业绩的历史最好时期,但已经出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趋势,下一阶段商业银行能否经受住经济增速放缓和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还存在不确定性(如图3所示)。

  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方向

  我国银行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得益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所以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在利差保护下,商业银行习惯了做大客户,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目前,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纷纷将客户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以期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成为主动的选择,这也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全球化布局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中国银行业来说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只有加快改革创新,提高全球服务能力,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客户的需求正在日益多元化,而分业经营正在制约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需要整合各种服务能力,才能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传统业务领域,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将创造出巨大的金融交易需求,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受益者,大有可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也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是未来发展的蓝海。

  总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中国银行业才能成功实现“二次转型”。

  文/温彬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