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货币市场流动性趋势预测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货币,银行
  • 发布时间:2014-03-17 09:55

  2013年年中和年末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全线高企,6月末7天回购加权利率达11.6%,12月末也高达8.9%,凸显资金面紧张程度,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攀升,而银行板块指数也随之大幅下挫。临近农历新年,2014年1月20日7天回购加权利率攀升至6.6%,1月底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再度趋紧。因此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2014年货币市场流动性将会呈现怎样的格局,是否也会出现类似2013年的状况,资金成本是否将维持高位或者继续寻顶,对于饱受流动性冲击的银行,其资产负债业务将如何调整,在此背景下银行板块二级市场个股该如何选择。本文将从银行体系层面来研究流动性松紧,重在剖析2014年基础货币的变动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可能举措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而导致资金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作为流动性创造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将会产生哪些冲击。

  外汇占款减弱流动性释放

  2003年之前我国的基础货币主要由央行主动吐出;2003年之后,基础货币不再由中央银行主动吐出而改由通过外汇占款来提供。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当中央银行买进外汇时,就要放出等值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当中央银行出售外汇时,则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央行副行长易纲曾经表示,2011年之前,由双顺差累计的外汇占款占投放的基础货币量远大于100%。

  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01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新增外汇占款的急剧下降,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增速总体下滑,外汇占款作为流动性释放主要渠道的作用有所减弱,央行的外汇资产余额增速也逐步趋缓。首先,贸易顺差主要由国外经济的复苏状况决定。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将对我国2014年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将逐步增加贸易顺差。其次,外商直接投资(英文简称FDI)近年来较为稳定,每月增量基本在80亿~100亿美元左右浮动,预计2014年将继续保持稳定。最后,热钱的流入与否,短期主要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以及利差密切相关,中长期与我国资产价格的升值幅度密切相关。

  从国外来看,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可能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随着美国经济数据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节奏可能加快,这将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而随着美国加息预期的升温,中美利差将有所缩小,热钱将进一步流出。从国内来看,首先,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趋缓,升值的预期也将减弱,从而导致热钱流入减缓;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如果货币政策持续偏紧,资金价格进一步上行,那么热钱短期的套利空间仍然存在,这将刺激热钱流入;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将会出现下行风险,热钱中期将持续流出。最后,从监管层面来看,外管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虚假贸易融资行为的监管,防范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

  综合来看,我们初步判断2014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较2013年有所减弱,预计将在1.5万亿~2万亿人民币左右;在这种背景下,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将明显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将有所降低。我们预计2014上半年由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以及监管趋严的影响,预计新增外汇占款较弱;下半年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预计新增外汇占款将有所提升。

  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

  货币政策目标决定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投放的力度。我们认为现阶段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有两个。首先,经济增长目标已然降低,不会为了短期提升经济增速而大幅放松货币;高层认为,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但是把增长目标调低,实质是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表明如果2008年以来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形成的膨胀的产能和扭曲的结构得不到真正的压缩和矫正,接下来的信贷放松就会迅速再利用起它们,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内会加快,但肯定并不利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次,维护通胀水平和房价稳定,由于通胀和房价上涨压力较大,货币政策放松或将触发通胀和房价稳定;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为了避免实际利率为负,预计2014年CPI将在3%左右。因此,我们预计为了实现2014年货币政策目标,2014年M2增速大概率仍将设定在13%左右。

  从货币政策操作来看,2013年以来央行重启正回购、重启3个月央票以及3年期央票;二季度,央行对于到期票据采取正回购进行对冲;下半年对于到期央票央行采取到期续做,锁长放短,包括继续进行国库现金定存操作;近期由于农历新年对流动性的巨大需求,商业银行资金面持续紧张,央行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投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均在2月份到期,显示央行对当前整体流动性状况并不是十分担忧。

  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平滑银行间市场资金量的时间分布,避免货币市场利率的大起大落。除公开市场外,央行和财政部联合进行的中央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投标也可以扮演一定的流动性供给角色,具体可以通过增加招投标的数量和频率来满足市场流动性的需求,即财政通过变换自身的存款,将国库存款通过拍卖的方式变成商业银行一般存款,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直接增加银行的存款来源,这是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的结果。因此,如果再算上国库现金定存的到期量,全年公开市场净投放量仅为140亿元。

  因此,为了实现2014年M2增速13%的目标,央行存在两种选择,要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要么提高货币乘数。总的来说,在间接融资体制下,银行的资产结构决定了货币乘数,进而决定了货币创造和存款派生的能力;事实上,也正是由于2013年以来银行同业资产和非标债权的货币创造能力与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了冲突,使得央行为了维护货币政策目标,降低系统性风险,相较短期利率,更注重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更注重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逐步实现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过程。按照2013年9月末2.1%的超储率水平估算,流动性总量应处在“比较充足”的水平。

  资金价格将逐步上行

  事实上,在流动性总量比较充足的背景下,央行对于短期利率的飙升采取了相对漠视的态度,认为流动性紧张是由前期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引起的局部性的、结构性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过程逐渐实现,资金面依靠市场的力量也会摆脱这种过度紧张的局面。从银行业层面来理解,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飙升反映出过度扩张的银行业资产规模和不断膨胀的表外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流动性管理问题。

  从表内同业业务来看,同业业务模式使得本来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异化为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的非标业务,流动性风险剧增。由于存款在一级市场上流向不均衡,商业银行需要在资金市场上调剂头寸,因此同业业务产生;但目前同业业务已异化成解决理财资金投向、放大资产负债规模和满足某些监管指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同业业务已开始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使得本应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形下,成为银行隐匿信贷的工具,大量投资非标资产。

  从表外理财业务来看,近一半投向货币存款和同业存款,这些业务基本能做到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匹配。另一半投向债券和非标业务,这部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也是支撑理财业务高收益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部分理财产品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错配,在禁止银行理财可以由自营资金接盘后,商业银行要么使用表内备付金对接到期理财产品,要么需要不时在货币市场进行同业拆借或者回购筹措资金来偿还投资者。

  因此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其实反映的是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流动性缺口放大这一态势;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型股份制银行)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如果这种短负债、长资产的过度运用,一旦某个环节因期限错配问题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市场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危机。

  鉴于流动性紧张就是由一些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所引起的,因此央行漠视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其意图的实质就是警告和打压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偏好,促使其以更加谨慎的方式管理资产负债表,特别是节制流动性错配,节制因杠杆扩大而导致的期限错配风险。事实上,至今的信贷扩张大多隐藏在表外,而且通常会覆盖好几层交易,流动性分配不均匀,货币市场拆借利率的骤然上涨能够促使部分商业银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管理资产负债表,可以打击银行用于增加杠杆隐藏贷款等监管套利活动,减少部分机构因杠杆扩大而导致期限错配的局面,进而缓释金融风险。

  我们预计2014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上行仍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冲动。在流动性总量供给处于比较充分的背景下,从需求方面来看,在影子银行等监管套利的创新驱动下,资金仍将源源不断地流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等,这些利率不敏感主体对资金需求的欲望仍然强大。首先,尽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2014年治理的重点,但是这只能规范地方政府开拓融资渠道,而不会减弱地方政府对融资的需求;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使得房地产开发和房贷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如果这两个主体融资需求仍然强烈,那么2014年资金成本将继续上升。反过来说,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的前提条件就是有效约束地方政府、房地产行业等这些利率不敏感主体的融资冲动。

  进一步,信贷市场的资金价格也已经开始逐步上行。首先,银行的融资成本被不断上升的货币市场利率所波及,且已经传导到贷款的定价水平;其次,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来的金融抑制有所消除,必然使得存款利率水平上行;最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以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储蓄率的拐点大约在刘易斯拐点之后5年左右出现,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在2004~2007年间已经出现(对应的是农民工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因此现在我国储蓄率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而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将逐渐变得紧缺。

  但是利率上行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不断上升的货币市场利率,银行的融资成本必然上行,且已经传导到贷款的定价水平,这是货币市场资金成本向信贷市场传导的必然结果。随着利率上升,一方面压缩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的融资需求,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创造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出现下滑,也使得实体经济挤出无效产能的能力出现下滑;另一方面高利率将加剧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现有债务的质量恶化,产生更多不良贷款,而这可能会加速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去杠杆,进一步如果利率上升过高,可能会刺破泡沫,产生信用危机。

  因此事实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及资金成本高企迫使企业去杠杆,进而经济增长承压;另一方面,如果央行放水推动银行间利率水平下行,这又将使得企业加杠杆,此前去杠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2014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和央行《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货币信贷工作的“稳”主要体现为“总量稳定”,重点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流动性,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因此,我们认为2014货币市场资金面将维持“紧平衡”,一方面,央行2014年还会继续保持2013年对基础货币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投放的中性趋紧,央行“放短锁长”将维持,防止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配合经济增速放缓,逐步实现去杠杆,但可能造成的短期资金面波动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供给来平抑,不能根据短期银行间资金价格的波动和央行的频繁灵活操作来看待短中期货币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从监管政策来看,2014年可能将出台监管具体措施来限制非标业务的过度扩张。总的来说,2014年央行将通过“货币政策中性趋紧”以及“非标业务规范监管”来实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在流动性总量比较充足的背景下,央行将继续保持对短期利率飙升的相对漠视,这是由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引起的局部性的、结构性的风险,这是经济去杠杆缓释期限错配风险的阵痛,这是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结构性顽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有的银行考核体系下,2014年季末或者年末的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将不时飙升,流动性风险甚至危机将继续重演,不排除将继续出现因流动性错配而产生信用违约的个案。

  银行流动性偏好加速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

  上文的分析显示,2014年货币政策维持中性稳健,货币市场资金面将继续维持紧平衡,银行间市场利率将不时飙升,因此,对于银行这种重要的金融媒介来说,将面临流动性冲击;短期来看,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理财产品和银行间市场作为资金来源、而其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将存在更为严重的流动性错配问题,这将促使商业银行流动性偏好提升,倒逼商业银行调整和修复过度膨胀且健康度不高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端:生息资产扩张减速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减速,预计未来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的中枢将在10%左右。2013年以来,在货币政策维持中性背景下央行管理和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和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关于“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金融调控,实质是减少货币信用创造,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流动性约束,自觉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升流动性偏好,修复过度膨胀的资产负债表。具体来看,银行业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继续收缩,从2010年的18%降至2013年三季度的10.5%左右,鉴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偏好抬升,因此我们预计未来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的中枢将在10%左右。在生息资产规模减速的同时,银行存量资产的结构变换也愈加凸显。

  信贷资产配置。信贷资产配置总量上受制于央行规模管控和银监会监管指标,结构上继续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性贷款和小微贷款倾斜,期限上倾向于短期贷款。我们判断2014年银行信贷投放将继续受制于央行的信贷规模管控,以及银监会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信贷结构上,由于负债成本的提升,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偏好,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性贷款以及小微企业贷款倾斜;贷款期限结构上,将以提高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英文简称ROE)为目标,信贷期限趋于短期化。

  同业资产。同业资产继续降杠杆,一般同业类资产的期限将降低,收益率较低、受到严格监管的同业非标业务将继续压缩,同时根据监管松紧程度保留部分高收益的同业非标业务,并且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类贷款业务”的创新。从同业业务来看,使得本来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形下,成为银行隐匿信贷的工具,大量投资非标资产,加大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基于对同业业务监管措施出台的预期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银行同业资产从2013年二季度以来延续收缩的态势,目前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的规模大约为9.91万亿元。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比例从2013年一季度末的97.3%降至三季度末的84.8%左右,同业杠杆降幅明显。我们判断2014年在流动性冲击下,银行将降低一般同业类资产的期限,同时继续收缩部分同业非标资产。但是,在同业负债成本提升的情形下,一方面商业银行将继续保留部分高收益的同业非标业务,这将视监管松紧程度而定,另一方面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类贷款业务”的创新。

  债券类资产配置。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将有限提升,高收益率信用债的配置将继续增加。在流动性冲击下,银行基于盈利要求,在同业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债券资产配置提升,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继续大幅攀升,这体现在应对同业业务的非标治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在会计科目处理上将信托受益权从同业资产科目转移到债券投资类资产进行规避。因此,从监管角度来看,随着同业去杠杆的加剧以及对于同业非标资产投资的限制,我们判断银行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考虑到流动性总量的趋紧以及资金成本的抬升,我们预计2014年银行债券资产的配置占比提升较为有限,但将增加高收益率信用债的配置。

  负债端:存款增长中枢下移

  历史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速与M2增速基本保持一致。我国过去一直以来依靠货币信贷拉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相应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得信贷需求持续降低,这将导致M2增速趋势性降低,从而存款的增速也将降低。我们预计2014年存款余额的增速将在13%左右,与M2增速一致。考虑GDP增速、CPI以及3%~4%的差值,中期M2和存款余额的增长中枢将在10%~11%左右。

  存款虽然一直以来是银行付息负债的主要部分(占比80%以上),但是近年来随着同业负债的扩张,银行业负债增速明显高于存款余额的增速;随着2013年银监会“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2013年底之前将表外非标余额降至理财产品的35%及总资产规模的4%,银行业同业业务经历了明显的去杠杆过程。从2013年二季度以来,同业负债扩张趋缓,银行业负债回归一般性存款。

  但是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银行主动性负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首先,考虑到我国银行业同业负债作为银行主动负债,占比仅为付息负债的14%左右,与国际银行业主动性负债的占比一般都在45%左右相比,我国银行主动性负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次,正如上文所述,一般性存款余额的增长中枢将趋势性放缓,在流动性冲击下,为了缓释流动性错配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提升主动性负债的配置规模,并且拉长负债端的久期;最后,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短期理财产品、余额宝等货币市场产品使得低成本负债向收益率更高的同业负债迁移。实际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同业负债的收缩幅度低于同业资产。

  文/许国玉、赵永清

  (作者单位:华泰证券研究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