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信任半径和控制半径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资金互助,银监会
  • 发布时间:2014-03-17 10:11

  ——江苏、山东两地资金互助合作社调查

  资金互助的开展虽然取得普遍成功,紧随其后的却是部分地区出现的资金安全问题,本文提出“控制半径”这一概念,来分析隐患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江苏、山东有代表性的资金互助社的实地调研,笔者认为随着合作社控制半径的扩张,合作社的控制优势会减弱,并将出现超出信任半径的潜在风险。在资金互助社内部,结构洞决定了信任半径,信任半径决定了控制半径。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应在紧密依靠上述三者之间联系的同时,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述的“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社区性”等原则相呼应。

  资金互助社安全发展受到关注

  2012年10月,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上亿元存款被挪用,共涉及约2500名储户,1.1亿元人民币,大量农户在此事件中蒙受经济损失。由此,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资金安全问题再次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79家,其中村镇银行916家,贷款公司14家,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此外,还有大量未纳入统计的几千家由财政部门、地方政府、供销系统、扶贫部门引导设立的资金互助社,以及农民合作社内设的资金互助部。以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显著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活跃了农村借贷市场,但也有事实表明,由于监管不足,扩张无序,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受到了新的阻碍。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资金互助社的内部机制及经营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完善对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监管控制,以保护广大农户的根本利益。

  结构洞理论与资金互助社定位

  近年来中央鼓励农村金融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绩效水平。但对于资金互助社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却产生了争论,争论焦点有两个:第一,倡导资金互助社的正规化,通过政府法规及财政政策支持,如银监会已经收编了49家;第二,倡导资金互助社的非正规化,认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率较低,手续繁琐。笔者研究发现,正规化与非正规化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将资金互助业务控制在有效的控制半径内才能保证合作社安全稳定地持续发展下去。

  资金互助社之所以能够解决传统银行与农户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信任缺失、手续繁杂等问题,本质是依靠了农村社会独有的关系网络,利用自身的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实现了交易成本内部化。与正规金融借贷相比,农村民间借贷更加依赖于社会网络,部分借贷活动的发生需要依靠第三者的“中介”关系得以完成,这与博特(Burt)的结构洞理论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有效的控制半径是决定资金互助稳定运行的关键。“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一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当农村借贷网络进一步扩大,借贷双方不是通过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中介人”发生借贷关系,资金互助合作社就有了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合作社利用自身在特定控制半径区域内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跨越传统银行与贷款农户之间的结构洞,将资金的提供者和贷款者联接起来,从而扮演重要的信用中介角色。

  由上可见,农民资金互助社作为合作金融的一种形式,是农村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引导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对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资金互助社利用熟人社会,通过结构洞的链接,形成信任半径,带来控制半径。若超出信任半径,则会失去控制、引发风险,下面的调研说明将对此作出解释。

  资金互助社内部情况调查

  为了深入到合作社内部,探讨不同控制半径下,合作社的控制优势和信贷支持的效率优势如何随合作社规模扩大而改变,以及如何判断其最佳的发展规模来实现经营控制的安全性和高效率,笔者选择了江苏、山东两家有代表性的资金互助社开展调查与研究。

  两地资金互助社简介

  江苏盐城大龙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由11位发起人共同发起,注册股本160万元(表1)。合作社在市委农工部、民政局登记注册,持有民办非企业执照,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本村从事养鱼、养虾、蔬菜种植以及大学生创业等的发展,主要业务是短期存贷。合作社近年来经营扩张迅速,代表了江苏地区资金互助社的整体发展现状。全社现有社员4000人,资金入股社员1500人。2012年资金互助社吸纳农民股金和互助资金2451万元,投放三农资金2000余万元,实现盈利40万元,其中利润盈余的70%分配给股民。

  山东临沂聚福源农民资金互助社。互助社成立于2008年2月,是农民自愿发起、自律管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互助合作性质的新型农村机构。资金互助合作社经过了银监会的正式批准,并且是山东省首家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社现有社员400人,资金入股社员400人(表1)。由于合作社以原有的生姜合作社为基础,社员之间有经营业务上的联系,同时还具有部分地缘、血缘上的关系,所以合作社对贷款社员的控制强度比较大,导致合作社的规模扩张一直比较慢。合作社的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投放贷款,且其本身资金数量远低于大龙合作社,因此不支持社员日常的取款业务,这也导致了该合作社不能吸收到更多的流动资金,进一步限制了合作社发展。

  两地资金互助社经营情况

  两地调查样本的职业状态。两地农户的职业状态非常相似,但实际上江苏盐城的可选职业更多一些。具体体现在,山东临沂有超过半数的农户处于单一务农状态,而江苏盐城只有38%的农户单独务农。江苏盐城的农户在同时务农务工以及单独经商的比例上要明显大于山东临沂的农户,相较而言江苏盐城的农户从事的职业更加多元化,也会同时参与多种工作,而山东临沂的农户工作相对单一。因此,江苏盐城的农户更容易产生资金缺口,对贷款的需求更大。

  年收入、支出分析。两地农户的家庭年总收入、年支出有较大差别。如表2所示,总体而言江苏盐城的农户年收入更高,相应的支出也更高,这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从分布上看,山东临沂的农户年收入、年支出都更集中,且集中在较低的水平。江苏盐城的农户虽然更“富有”,但是贫富差距也更明显,在信贷需求上也是高收入的农户有更大的需求。另外,收入的增加也意味着合作社对农户的控制力可能会减弱。

  信任半径决定控制半径

  资金互助社在当地的宣传情况

  农户对资金互助社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资金互助的信任情况,了解程度越深,农户就处于更可靠的信任半径内。山东临沂的被调查农户中,有半数以上表示并不了解互助社,甚至不知道当地的互助社,而江苏盐城的农户基本上都对当地的大龙互助社有所了解,说明资金互助社在当地的普及程度较高(见表3)。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还注意到,盐城的大龙资金互助社有专门的资金吸纳协理员,协理员的任务就是对当地农户进行合作社的宣传、引导工作,帮助农户熟悉资金互助社,充当农户与社长之间结构洞的中间人。

  对资金互助社的满意度

  农户对资金互助社的满意度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信任认可度,满意度越高说明双方之间的认可程度越高,农户从而处在合作社可靠的信任半径内。只有相互之间建立在信任半径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合作社对农户有可靠的控制强度,因此,信任半径又决定了控制半径。

  从满意度水平上来看,两地农户对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满意情况基本一致,50%以上的农户对资金互助合作社都表示满意。然而也有近一半的农户认为互助社的服务一般,这主要是因为在调查中问到合作社的贷款利率时,农户普遍认为资金借用的价格太高,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属于高风险、低收益的项目(见表3)。可见资金互助合作社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资金互助社的信任认可度

  笔者用统计分析软件“R”做出被调查者关于合作社信任认可度情况的箱线图(见图1),由农户分别针对社长能力、社长品德、合作社未来发展及日常经营四个方面进行打分。采用的是5级量表,打分越高表示信任认可度越高。从图1可以看到,江苏盐城的农户对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信任认可度明显较高,这得益于合作社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有效经营,农户打分集中在4分,对合作社表示出比较信任的态度;而山东临沂的农户打分则集中在3分,对合作社的信任认可度只在一般的水平。

  在社长的能力和品德方面,江苏盐城的打分比山东临沂明显要高,说明管理层的素质越高,合作社的网络结构就可以进一步扩张到更大的层次,同时,合作社的经营绩效分析也对应了较高的水平,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未来发展和日常经营方面,江苏盐城50%的被调查者给出了3~4分的高分,说明农户普遍看好资金互助的发展前景,而这也将促进合作社的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从合作社的运行层面可以看出,合作社社员规模越大,资金越充足,提供的贷款服务越多,但是信任半径因此会变大,导致对社员的控制半径会增大,因而控制强度也会变弱。合作社的规模越有限,社员控制半径越小,合作社对社员的控制强度就会增大,但是合作社的资金规模却会受到限制,从而造成提供信贷支持的工作绩效水平较低。从农户的满意度角度可以看出,农户对于合作社日常经营、社长工作能力越认可,合作社对社员的控制程度越高,农户对合作社的满意度就越高。同时,农户的满意度越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控制关系越强烈,而农户的满意度是从侧面衡量合作社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控制半径小的合作社,一方面,农户的满意度越高,合作社在这方面的工作绩效更好;另一方面,会造成合作社经营规模有限,信贷支持的工作绩效会更低。

  结构洞决定信任半径

  结构洞决定信任半径,而信任半径决定控制半径。利用结构洞理论,可以分析合作社规模扩张边界、控制半径与信任半径的关系,并根据控制优势随控制半径延长而递减来解释出现合作社挤兑危机的原因。

  利用结构洞理论分析合作社的最佳控制半径

  博特将社会资本看作为网络中介者机会的函数,并且个人在网络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在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内部结构中,存在三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如同乡关系)和业缘关系(如商业伙伴关系)等。在农户之间的资金借贷关系中,地缘关系是相对最次要的,合作社主要依赖的是业缘关系,其次是血缘关系来完成对贷款资金的控制。具体做法是对于每笔贷款必须有1~2名担保人,通常担保人是贷款人的亲属或两者为有经营业务的上下游关系,在较短的控制半径内,这种关系的控制强度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

  如图2,如果A与B之间存在结构洞,而C的存在正好弥补了中间的间隙(他与前两者之间可以是亲属或者商业伙伴关系),这是一个最基础的结构洞。与C一样拥有最低层次的控制半径的节点人物还有很多个,而D作为一个中心节点,跨越他们之间的结构洞将更多的人连接起来。这样D可以联系到的人就更多,在网络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能够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E。如果有更高层次的人可以将D和E直接联系起来,那样整个网络结构中被控制的人就更多,控制半径也将延长。

  我们不妨将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用这样的树状结构来简单概括。存在一个更高层次的个体将D和E同类的人联系起来,这个个体往往就是合作社的负责人,D和E分别代表各个村(或小型组织)的协理员或者联络人,他们的人际关系覆盖了自己所在的村落,协理员没有直接联系到的人由C这一级的人依次往下传递。在同村中,实际可能出现不同位置的人之间相互认识的情况,但是当网络中所有人相对于合作社负责人时,一定存在这种通过多个人联系的多层级的控制半径。可以发现,同一个村子的人之间联系可能更多,但是当跨出了村子的界限,随着合作社网络半径的增大,信息传导链条的控制强度会逐渐减弱。随着网络的扩展,在不减少原来封闭网络中社会资本存量的前提下,新的网络关系又会增加社会资本;另外,网络扩展后使原来基于血缘、朋友等的强联结开始弱化,形成费孝通所论及的“差序结构”与“水波纹状”的扩散,强联结逐步弱化为弱联结。

  综上可知,笔者认为资金互助社的最佳控制半径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函数。在合作社管理层对控制强度要求处于某一固定值的情况下,最佳控制半径应该首先包含在一定的业缘关系之内的农户,其次是一定血缘的人,最后是地缘关系,一般是同村或者相近的几个村庄。超过上述几个关系的范围,控制链条就会变弱,容易导致合作社失去对贷款人的控制并增加贷款违约风险。

  利用结构洞防范挤兑风险

  依靠信任半径内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维持的合作社基本不会出现挤兑问题,尤其是当合作社的控制强度处于绝对水平时。但是一旦合作社依赖的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行政上的社区,且距离合作社负责人关系较远的社员存在更多的中间节点人时,控制强度就会减弱,控制优势也将丧失。具体到资金互助社中,关系越远的贷款农户,控制强度越低,其不愿意还款的意愿就会增加,合作社的借贷结构就会被破坏。这种基于人伦关系的人际间关系使负责人与社员彼此了解和熟知,为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限制了合作社的规模扩张。江苏盐城的资金互助社以社区为单位,社员规模有几千人,来源涉及整个乡镇社区,且没有业务上的统一联系,合作社通常是在每个村设置一个协理员来进行控制。这样就会造成一种情形,当社员与负责人关系半径过长时,贷款农户会降低自己的还款意愿;对于存款农户,由于信任半径过长,会降低对合作社的信任程度,当合作社经营不善的消息传出后,这些农户会首先选择取出自己的存款,这就会造成合作社遭到挤兑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资金互助社必须有自己的业务边界,不能无限扩张。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在资金互助社内部,结构洞决定了信任半径,信任半径决定了控制半径,随着合作社控制半径的扩张,合作社的控制优势会减弱,并将出现超出信任半径的潜在风险。合作社的控制半径受到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影响,应该鼓励以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建立资金互助社。此外,社区性合作社由于内部成员之间主要靠血缘和地缘关系连接,因此更要保证资金互助的内部性质,严格限制对外开展吸储放贷业务,实现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004110003和20120004110001)支持。

  文/申正茂、周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