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三元股份(600429)公布40亿定增方案,引入复星系资本,开始发力奶粉市场。而光明乳业(600597)一个月前引入私募RRJ作为战略投资者,也有传闻称光明乳业的控股方光明集团将以140亿元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商品生产商Tunva的控股权。千年老二”蒙牛则早在2013年即以89亿元的价格收购雅士利国际75.3%的股权,在近期的定向增发时又引入达能。显然,巨头们已经按捺不住,在工信部主导的奶粉行业整合方案尚未出台以前,战火已经点燃。未来,随着行业龙头公司集政策优惠、资金优势与规模优势带来的叠加效应,有望强者恒强。
奶粉行业整合大幕已拉开
2013年以来,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政府针对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4月份,工信部在《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指出,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5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6月初,工信部先是召集国内127家奶粉企业开会,要求对婴幼儿乳粉参照药品管理,并鼓励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婴幼儿乳粉质量、提振消费者信心,之后又制定了《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被业界称为“双提”方案,要求参照药品管理方法对婴幼儿奶粉进行管理。9月份,工信部钦点伊利、蒙牛、飞鹤、完达山与高源之宝组成奶粉“国家队”。据悉,“五虎将”有望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基金、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兼并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等一揽子扶持政策。
按照工信部的布署,两年后将行业集中度提高至70%以上。可以预计,一批小型乳业难以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据悉,推迟数月的工信部奶粉行业整合方案有望在近期出台。但各路诸侯早就开始动手了,蒙牛、光明、三元纷纷出手,目前还按兵不动的伊利据说也会在2014年至2015年大打出手,大鱼吃小鱼可能会蔚然成风。
三巨头统领市场
据研究机构预测,2013年度伊利销售额可达到510亿元,蒙牛可达到430亿元,光明可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约为17.6%,16%,10.9%,三大乳企销售规模已经超过千亿。事实上,由这三大巨头雄踞行业前列已有近10年的时间。从产品结构来看,各乳业巨头都抓住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契机,高端奶成了各自手中的王牌武器。伊利有金典牛奶、营养舒化奶,2013年,高端白奶占液体乳收入比重可接近40%;蒙牛有特仑苏;位居第三的光明有莫斯利安;三元有极致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三巨头之间近年来也有明显分化,比如,伊利与蒙牛、光明的差距有渐渐拉开的趋势(参见图1)。
从上图可以看到,伊利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时收入规模较蒙牛尚差6亿,而至2013年,则比蒙牛高出了80亿,光明则增长极为缓慢,与老大、老二的差距越拉越大。据机构预计,未来四巨头的分化态势有可能表现得更明显。
龙头企业伊利股份最值得关注
过去的一年,伊利股份(600887)业绩高增长,2014年1月23日发布的临时公告披露,预计2013年全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0%左右,剔除行权带来的所得税费用减少影响,实际增长可能接近50%。但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自从10月份高点开始向下调整了4个多月,调整幅度超过30%。个中原因则是原奶价格的上升,据了解,截止2月底,国内原奶价格已经连涨38周,市场担心会吞噬公司的净利润,所以,部分机构投资开始抛出,甚至包括久负盛名的QFII也在四季度进行了较大手笔的减持。
进入2月份以来,市场发现原奶价格开始下降,上涨趋势有可能从此终结。中国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近期生鲜乳的价格趋稳并开始小幅下降。自2月第二周开始,中国的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27元/公斤,这是自2013年5月最后一周生鲜乳价格开涨38周以来,首次出现周环比零增长;而到了2月第三周,这一数字为4.2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5%。中投证券及海通证券均表示,原奶再大幅上涨的动力不复存在,公司今年在成本端压力会减少,而在收入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高端奶保持高增长的情况下,今年的业绩依然有望保持高增长。
从产品结构来看,平安证券估计2013年伊利的高端白奶占液体乳收入比重可接近40%,其中金典收入增长60-70%,预计2014-15年液体乳的高端产品收入可继续快速增长。奶粉业务在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的驱动下,市场容量会增加。目前,伊利的金领冠、珍护也是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力军之一,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按公司的业绩预估,2013年净利润增长80%左右,对应的净利润为30.9亿元,对应的EPS为1.51元,当前股价相对2013年的业绩不到25倍市盈率,比照2014年的业绩,市盈率可能在20倍左右,考虑行业的景气度,以及龙头地位,存在明显的安全边际,中长线投资价值十分突出。从盘面势来看,似乎也有一批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开始介入。
对伊利股份来说,最大的风险可能就是行业性食品安全事故,如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公司的冲击一样。特别的是,今年又是本届政府抓食品安全的开局之年,也值得投资者重视。
本刊研究员 张鹏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