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之“真”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面试
  • 发布时间:2014-05-14 09:25

  据报载: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结束后,考官谈了评判标准:“答得‘真不真’胜过‘对不对’。”面试中,一个理科生的自荐材料引起了一位文科教授的注意,那名考生写道,自己是理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文科。教授就问他:“为什么觉得理科生可以不学文科?”考生直言:“浪费时间,对文史学科也没什么兴趣。”教授追问:“为什么没兴趣?”考生答:“历史、哲学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有用吗?”考生的回答并不“完美”,却打动了考官。教授说:“因为这个学生很真诚,在面试中,诚信重于完美答案。”

  读罢此文,心中疑惑始终不得解开。之所以“惑”,倒不在于那名考生的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社会上和学生、家长中的“重理轻文”早已几近见怪不怪,君不见由于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了。我的疑惑在于上述评判标准中,“真”和“对”似乎被割裂了。面试注重“真诚”,导向完全正确,但如何理解“真诚”,却需要考官少一些主观性和随意性,多一些客观性和科学性。

  正巧,近日又读到与复旦大学有关的另一篇报道:从本学期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十岁高龄的闻玉梅教授,开始为大一新生开设《人文医学导论》课。和闻教授一起教授这门课的,还有克卿书院院长彭裕文教授和哲学系的俞吾金教授。闻教授说:“医学和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医学院的学生更需要有人文关怀。这学期我只做这一件事,希望能够为学生点燃心中理想的火种。”

  闻教授说得多好啊,于是我又想到,面试当然是为了招生,但是同样应该具有“育人”的导向,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该是自己的职责。对于那些认识有偏差而又“真诚”地在面试中表达出来的考生,如果我们的考官限于考场的特殊性,不能当面纠正和引导,但至少心中应该有一杆“秤”吧。我又由此联想到复旦的医科高材生林森浩,他在狱中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文科书看得少,思维是自己的弱点。”林森浩的这番话,究竟是“真诚”,抑或是反省和忏悔?

  我常会想起复旦大学的老校长苏步青教授,他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要重视语文学习。他曾向教育部长建议,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第一天考语文,及格的再参加以后的考试,语文不及格的就直接淘汰。如果苏步青教授是面试考官,遇到一个“真诚”地直言“没有必要学习文科”、“对文史学科也没有什么兴趣”、“理科生学文科是浪费时间”的考生,他会亮“红灯”还是“绿灯”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不失“真”,本文第一段几乎是“全盘照抄”。

  【原载2014年3月26日《新民晚报·自由谭》】

  王纪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